重生之我成了黃埔軍校校長
Ⅰ 求重生為國民黨
蔣記黃埔系的領軍人物
黃埔系是中國國民黨與國民政府內部一個最重要的軍政派系,是蔣介石及其政權的重要支柱。黃埔系的領軍人物、國民黨聲名顯赫的戰將,就是黃埔軍校一期生胡宗南,同時他也是蔣介石最寵愛、最重視的軍事將領、心腹愛將。
胡宗南(1896—1962年),浙江鎮海人。其一生歷經黃埔建軍、東征、北伐、內戰、「剿共」、抗日戰爭,直到1947年指揮進攻佔領中國共產黨的首府延安,轉戰西北,官至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西安綏靖公署主任,成為手握幾十萬重兵、指揮幾個兵團的二級上將與名震一時的「西北王」。此外,胡宗南也是黃埔系中「五個第一」的總攬者,堪稱傳奇。
一、「哭」進黃埔的上將
胡宗南出生於一戶小葯店主之家,六歲喪母,家境清寒,但卻聰慧好學,讀小學以全縣第二名的成績畢業,讀中學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中學畢業後,因家庭經濟窘迫,他失去了繼續深造的機會,被迫回到孝豐縣立高等小學堂擔任國文、歷史、地理教員。
雖然出身貧寒,胡宗南卻胸懷大志,他的抱負、氣質和心胸一直很受人推崇。擔任教員的時候,除教書外,胡宗南把大多數時間用來閱讀古代史學名著,了解天下大事。1921年暑假,他游歷了北京、天津、山海關等地,隨後便斷言10年後,中日必然發生戰爭,恰好1931年發生了「九•一八」事變。憑他對事物敏銳的洞察力,他在黃埔軍校讀書時被公認為「預言家」。
但這位黃埔「預言家」進校的時候卻不是一帆風順的。當黃埔軍校在上海秘密招生時,胡宗南決心報名投考。他十分容易地通過了初試,但在復試資格審查的時候,他卻一下子就被從隊伍中拉了出來——取消了考試資格,原因很簡單,胡宗南身高不足1.60米,而且身材瘦小,身體較弱。
這一結果對胡宗南簡直是致命的打擊。傷心之後,他慷慨陳詞,責問把他拎出來的考官:「憑什麼不讓我參加國民革命?革命是每個年輕人的義務!個子矮怎麼了?拿破崙的個子也不高,同樣馳騁疆場!校總理孫中山先生的個子也只有1.68米,校黨代表廖仲愷先生更矮嘛!國民革命怎能以相貌取人呢?」
喊聲驚動了另外一個房間里的廖仲愷,廖仲愷感動於他的這種精神和勇氣,於是便寫了一張條子,特許他參加接下來的文化考試。一個月後,黃埔一期學生入學考試發榜,胡宗南被列在備取生一欄中。那時的廖仲愷當然不會想到,這個姓胡的小個子後來成了肩扛3顆金星的上將。
進了黃埔軍校,胡宗南憑借超人的苦練,又由於是校長蔣介石的「老鄉」,很快便鋒芒畢露。在黃埔軍校一期里流傳這么一句話:「文有賀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說的是一期生里胡宗南是公認軍事成績最好的。這也是他後來被蔣介石器重的原因之一,蔣介石當黃埔軍校校長就是要拉起自己的嫡系隊伍,自然處心積慮地從教官和學生中收羅各種人才,當然對於胡宗南這種優等生必定要招致麾下。
二、「天子門生」第一人
雖說進黃埔軍校不是一帆風順,但小個子胡宗南卻有驚人的毅力和耐力,在黃埔軍校中,他是最刻苦努力的一個。機緣巧合,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見到了自己的「老鄉」蔣校長,並得到了他的青睞,成為他嫡系隊伍中的一員。
離開黃埔軍校走上戰場,胡宗南的才能便充分地展現出來了,並成為黃埔一期學生里升職最快的人。1928年4月參加第二期北伐的時候胡宗南便但任旅長,因戰績突出,多次受獎,11月所部在蔣介石校閱中因訓練成績突出,被評為「模範旅」。在後來的中原大戰中也建功立業。到了1931年1月13日,胡宗南就升任第一師中將師長,這是黃埔中最精銳的一個師,成為嫡系中的王牌。同時胡宗南開始建立自己的軍事體系,形成黃埔系「少壯派集團」,以黃埔系「太子」自詡,居蔣介石「十三太保」之首。1936年升任整編後的第一軍軍長。記者范長江采訪他的時候,發現第一軍紀律嚴明,軍長生活樸素,特意寫過報道《胡宗南將軍和他的天下第一軍》。在74軍崛起之前,第1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主力。
耐力也是胡宗南受將器重的一個原因。當年身高不足1.6米,其貌不揚的胡宗南,是黃埔同學中年齡最大的一個,當1925年從黃埔畢業任少尉見習時,他已近而立之年。戰亂年間,30歲任軍長、師長者不乏其人,而他卻僅是個少尉見習,換了別人,也許早脫下軍裝掙錢養家去了。但他咬著牙忍住了。他有耐心,有手段,有靠山。他終於熬過來了,成了「天子門生第一人」。
對蔣介石來說,重用胡宗南還是看中了他的忠心,每次出手對付蔣的政敵,胡行動迅速果斷,如在鎮壓兩廣事變時,兵行神速。同時蔣介石也藉此給所有黃埔系師生一個信號,即蔣某人是會重用人才的,黃埔系出身只要死心塌地跟著蔣某人就能飛黃騰達。
三、五個「第一」的崛起
胡宗南是黃埔學生的第一個軍長,第一個兵團總指揮,第一個集團軍總司令,總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在離開大陸以前獲得上將軍銜的人。
抗日戰爭時期是胡宗南的頂峰時期,憑著自己的努力和機遇,他最終成為蔣校長為至親的「門下三鼎甲」。1937年7月7日抗戰爆發,9月2日胡宗南率部參加淞滬會戰,13日升任第十七軍團軍團長,是黃埔學生中第一個軍團長。這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他的勇猛。
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戰開始後,西北胡宗南的第一軍的兩個師先後到達寶山、吳淞、蘊藻浜一帶,與敵激戰。胡宗南日夜在戰場指揮撫巡,從不離開半步,他的部隊因此士氣旺盛,作戰頑強,在毫無工事掩蔽的情況下,遭日軍陸炮及空軍轟炸,依然能苦戰五晝夜,雖官兵血肉橫飛,而寸土必爭,始終守住陣地,愈戰獄勇,胡宗南一聲不叫。後來淞滬會戰的實際指揮者、時任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的顧祝同知道了,打電話派部隊來換防。
經過補充兵員4次,接防換防5次,總算頂住了敵人的進攻。但傷亡極其慘重,李鐵軍的第一師,旅長先後傷了3個;團長死傷5個;全師除通信連長外,其餘均傷亡換人。
蔣介石欣賞胡宗南的表現,便在軍長之上設立了軍團長一職,將胡宗南升為第十六軍團軍團長。
憑著在戰場上的勇猛,本來蔣印象就頗好的胡宗南1939年1月14日晉升為第三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8月4日升任第三十四集團軍總司令,成為黃埔系學生的第一個集團軍總司令。1945年1月12日就任代理司令長官,轄四個集團軍、十六個軍、四十二個師、五個特種兵團,計四十五萬人;7月31日被正式任命為第一戰區司令長官,成為黃埔系學生中唯一的戰區司令長官。
抗戰結束時,胡宗南更是達到了權力的巔峰。他擁兵40萬,勢力遍及中原及西北諸省,直達新疆。一時間,除陝甘寧邊區外,整個中國西北部都是他的地盤,成了名副其實的「西北王」。更關鍵的是,他極為得寵於蔣介石,在蔣的「十三太保」中,他說話的分量更重些。到日本投降時為止,能夠不等通報直接進去見蔣介石的,除戴笠之外只有四個人,就是陳誠、胡宗南、孔祥熙、張群,其他人包括陸軍總司令何應欽都要通報後才能進去,不能直闖。
四、抗日鐵骨不叫苦
抗日方面,胡宗南曾做過積極的貢獻,1938年9月率第一軍參加淞滬抗戰,英勇殺敵,在死傷慘重的情況下堅守陣地,寸土必爭。九月四日夜奉命移守楊行至羅店之線,很快又轉進劉行,繼續苦戰半月之久,才調到崑山進行整補。9月中旬第一軍編為十七軍團,胡宗南任軍團長。10月上旬,奉命守大楊,並增援蘊藻濱,原命胡宗南守七天,以待後方部署完成,但堅守了四十二天。蘇州河之役,雖然左右的友軍全部退卻,胡宗南軍部兩個師堅守陣地,屹立未動;並且分兵攔擊,阻敵強渡,以待援軍之至。當時有人說:「桂軍十個師只打一天,只有第一軍能打,該軍兩個師陣地,始終屹立不動雲雲。」11月8日胡部交防於桂軍廖磊,奉命開後方整備,很快又奉命守蘇州河,苦戰數日,才奉命撤退,在轉進的途中,忽遭受溯蘇州河而上是日軍水上挺進隊襲擊。第一軍十六個團,苦戰三月余,補充數次,其中團營長以上負傷前仆後補,多至一百多人,連排長幾乎沒有倖存者。
到了1944年戰局危急時,胡宗南統率所部,曾經進援第一戰區,擊退日軍對西安的進犯;後來也曾讓所部在貴州遏止日軍進攻。1945年3月下旬,日寇進犯五戰區,胡宗南指揮豫西各軍逐次殲滅之。抗日戰爭勝利後胡宗南奉命在鄭州受降,接收豫北豫西等地日軍。
在戰場上,胡宗南骨頭確實比較硬,這也是受蔣介石信賴的原因之一。抗戰時許多國軍將領喜歡一開打就叫苦,求援兵。胡宗南抗戰時硬頂日軍從不主動求援,受到上級好評。國軍高級將領中這樣的人只有胡宗南和孫蘭峰兩個。
五、充當反共打手
當然,作為蔣介石的積極追隨者,在反共上胡宗南也是積極的。為了防止延安中共擴大地盤,胡宗南1941年開始指揮8萬部隊封鎖陝甘寧邊區。1942年7月23日,胡宗南升任第八戰區(朱紹良)副司令長官兼第三十四集團軍總司令,掌握第八戰區實權,屯兵西北,封鎖、侵犯陝甘寧邊區,號稱「西北王」。
隨著國民政府的冰山崩塌,胡宗南也迅速從其「事業」的頂峰上跌落下來,從陝北敗退到關中、從關中敗退到陝南,從陝南敗退到四川,從四川又敗退到西昌,最後,其部幾十萬軍隊土崩瓦解,煙消雲散,胡宗南隻身逃回台灣。
對於胡宗南節節敗退,以十倍兵力不能消滅彭德懷和中共中央,一般都認為胡宗南昏庸無能,但實際上一方面彭德懷確實有過人的軍事才能,中共中央有正確的戰略戰術,此外胡宗南的勝少敗多,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受到蔣介石的胡亂干涉,蔣介石在軍事上的才能遠不如毛澤東,但卻喜歡指手畫腳,妄加干涉,可惜胡宗南對他確實言聽計從,因此失敗也在所難免,可見胡宗南的忠心一方面讓他飛黃騰達,迅速成了蔣面前的紅人,另一方面也讓他在戰場上難以施展手腳。此外,胡宗南的部隊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蔣介石捨不得使用,每逢打仗能躲則躲,這一方面保全了實力,但同時也缺少了實際鍛煉的機會,我們大家都知道,明將強軍是在戰場上打出來的,不是養出來的,這也是胡敗的原因之一。當然,眾所周知,胡宗南身邊有被毛澤東譽為「一個人能頂幾個師」有中共地下黨熊向暉偵察情報,胡部所有行動,中共了如指掌,失敗不足為奇。
胡宗南受到蔣介石的器重,乃至躊躇滿志,野心勃勃,狂妄自大,擁兵百萬,在戰場上縱橫馳騁。但他志大才疏,不懂戰略,對蔣介石盲目服從,部隊被逐個殲滅,逃到台灣又被彈劾,狼狽不堪。因其是反共的急先鋒,所以毛澤東對此人十分痛恨,稱其是愚忠的「西北王」。但他在國民黨中間,生活簡朴,不搞腐敗,對部下也算仁義。但是因為站在失敗的一邊,長期以來成了反面典型人物。其實也算時代的悲劇吧。
六、落寞的晚景
兵敗大陸之後,胡宗南的基幹部隊消滅殆盡,當年曾統帥40萬大軍的他,身邊只剩下了6名隨從。到了台灣,又遭到了彈劾。蔣介石既不滿於胡宗南的喪師失地,同時又感到胡宗南跟隨自己20餘年,無比忠順。權衡利弊,蔣介石最後決定放胡宗南過關。雖然避免了「軍法會審」,但經歷了這一場風波後,胡宗南那「西北王」的歷史也徹底劃上了句號。
1955年9月胡宗南就任「澎湖防守司令部」司令官,晉任陸軍二級上將。但由於陳誠土木系一統台灣,胡宗南再未獲重用。1961年胡宗南身體出現高血糖,並且他的薪水只留1/3給自己和家人,其餘的幾乎都給了部屬,以維持他們的生計。後來其部屬王應文的兒子回憶說,那時有人到胡宗南家裡去,坐沙發都要小心,因為「那個沙發太舊太爛,一不小心會給他坐搖晃」。可見,一生馳騁疆場,叱吒風雲的胡宗南的晚年生活真的凄慘。1962年2月6日胡宗南病情惡化,7日「總統府副秘書長」蔣經國奉父命探望,10日蔣介石親自探望,胡宗南激動萬分,涕淚交流,14日凌晨因心臟病突發去世,終年六十七歲。
1962年2月15日以台晉字第一九八號令,「故陸軍二級上將胡宗南,追晉為陸軍一級上將(僅次於蔣介石的最高軍銜)」,另頒「旌忠狀」,「以永垂式范」,台灣成立以何應欽、顧祝同為正副主任的治喪委員會,移靈台北市極樂殯儀館,17日公祭,蔣介石親自參加祭奠,發表紀念講話,挽「功著旗常」;3月13日頒發「褒揚令」;6月9日安葬於台北陽明山紗帽山麓。
無疑,胡宗南是民國史,特別是民國軍事史上的一位重要歷史人物。要深入了解民國軍事史、北伐戰爭史、抗日戰爭史、解放戰爭史、國共關系史乃至台灣近現代史,都不能不研究黃埔系,也不能不了解黃埔系的首領人物胡宗南。
Ⅱ 1981年杜聿明病重,彌留之際拉住郭汝槐的手不放:你跟我說實話
1981年,杜聿明在北京病重住院,醫生下達了病危通知書。
一些老戰友得知消息後紛紛前來探望,鼓勵他要堅持,好好配合醫生的治療。
作為杜聿明的老戰友,郭汝槐也來到了醫院,不料病重的杜聿明忽然使出渾身力氣,緊緊抓住郭汝槐的手,虛弱地問:
「你跟我說實話,你當年是不是共產黨......」
杜聿明為何會這樣問?這兩人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糾葛?
要了解這一切,恐怕要先來了解一下杜聿明這個人!
杜聿明是陝西米脂人,於1904年11月出生在一個地主之家。
杜聿明的祖輩家境殷實,父親又是晚清舉人,因此在當地頗有威
望。
杜聿明作為這個地主之家的小少爺,自然被父輩寄予厚望、重點培養,而他也不負眾望在學業方面小有所成。
20歲那年,杜聿明偶然得知黃埔軍校在招生,便心生了投筆從戎的想法。
然而他深知家族長輩視他為掌上珍寶,肯定不會允許他冒險參軍的!
於是他便想到了一個計策:告訴父親自己要去北京報考大學,等離家後再改道去廣州。
父親希望兒子與他一樣飽讀詩書,便答應了兒子的請求。
離家之後的杜聿明猶如一匹脫韁的野馬,第一次享受到了自由所帶來的快感。
他興奮地趕到了廣州,然而等他到了黃埔軍校才知道自己來晚了,第一期的招考已經結束了。
這時,杜聿明在路上認識的一個陝西老鄉提出來:「你不是說書法大家於右任先生是你父親的朋友嗎?要不找他幫幫忙?」
杜聿明馬上採納建議,請求同在廣州的於右任幫忙向學校說說情。
就這樣,杜聿明等人在於右任的幫助下,通過蔣介石獲得了補考的機會,杜聿明這才順利通過考試並進入黃埔軍校。
雖然是關系戶,不過杜聿明當時性格木訥,在校期間並沒有給蔣介石和眾多黃埔軍官留下深刻印象。
從軍校畢業後,杜聿明跟隨部隊出征,但他的起步比同期學生低很多,只混到了副排長。
而好不容易在軍中站穩了腳跟,他又因為身上長疥瘡不得不離開部隊回廣州休養,因此被同事們戲稱為「嬌少爺」。
1925年3月,杜聿明奉命到國民2軍籌辦軍校,然而不久後軍長胡景翼病死,杜聿明作為黃埔生又遭到了排擠,無奈之下只好回到陝北老家待業。
但杜聿明的霉運到這兒還不算完,因為待業期間他被一名土豪聘請做了副營長兼第1連連長,不料後來該部隊被解散,杜聿明因此鋃鐺入獄。
接二連三的打擊讓杜聿明憋著一肚子火,被釋放後,他發誓要立下軍功證明自己不是廢物,於是他准備去南京找蔣介石請求歸隊。
可還沒等他到南京,又被軍閥孫傳芳的稽查隊抓進了監獄,「二進宮」的杜聿明仰天長嘆,感慨自己與父親一樣壯志難酬。
但感慨過後他又想到自己不會總這么倒霉,於是越獄成功後終於輾轉找到了北伐軍官張治中,這才歸隊。
經過這幾番波折,杜聿明以為終於可以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了,然而蔣介石卻在不久後忽然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蔣介石宣布另立中央後,武漢方面便把決意追隨蔣介石的杜聿明關了起來,打算作槍決處置。
杜聿明再次哀嘆自己命途多舛,之後趁機出逃,一路馬不停蹄逃到了南京蔣介石面前。
此時蔣介石對杜聿明已經沒什麼印象了,但得知他千里迢迢、歷經苦難前來投奔自己,還是感到非常滿意。
不過蔣介石只是說了幾句勉勵的話,並沒有因此重用他,這讓杜聿明深感窩囊。
此後,杜聿明又經歷了蔣介石下野、復職等變故,一直蹉跎到了到了25歲還沒有什麼軍事建樹。
直到1930年初,他才憑借著黃埔生的文憑以及張治中的提拔,開始了真正的從軍生涯。
1933年2月,杜聿明跟隨25師北上參加長城戰役,第一次與日軍展開激烈交鋒,並奉命代理指揮部隊作戰(主帥受傷了)。
杜聿明臨危受命,但卻展現出了一名黃埔高材生卓越的軍事才能,率部殲滅日軍2000餘人。
從此杜聿明一戰成名,終於在黃埔系部隊中挺直了腰板。
而蔣介石這才意識到,原來這個忠心耿耿的陝北漢子還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帥才!
於是1936年以後,蔣介石開始組建陸軍裝甲兵團,杜聿明被任命為第一任團長。
後來,隨著機械化作戰的普及,他所率領的部隊逐漸成為了蔣介石引以為傲的主力。兩年後,裝甲兵擴編為200師,杜聿明又被任命為師長。
此時的杜聿明干勁兒正足,練起兵來很有一套,就連蔣介石都連連誇贊,並對他更加倚重。
1939年11月,日軍開始大舉進攻華南,並佔領了我國南寧、昆侖關等地區。
杜聿明奉命率領第5軍在昆侖關反攻,由於杜聿明面對的是有著「鋼軍」之稱的日軍第五師團第21旅團,所以深感壓力巨大。
因此除了常規的排兵布陣、上槍架炮,他還制定了「關門打狗」與「圍城打援」兩個作戰策略。
「關門打狗」是集中第5軍的優勢兵力,打掉關口兩側外圍的日軍堡壘和高地,然後逐漸縮小包圍圈一步步殲滅敵人。
「圍城打援」則是以第1師、200師正面強攻昆侖關,吸引敵人的主力來昆侖關援助,再派22師在途中伏擊前來支援的日軍。
12月18日戰鬥打響後,杜聿明胸有成竹,各個師的戰士們也士氣高漲,對敵人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經過13天的激戰,日軍被打得潰敗不堪,雖然戰況空前慘烈,但杜聿明最終還是率部奪回了昆侖關。
這一戰後,杜聿明算是徹底贏得了全軍上下的欽佩,成為了響當當的抗日名將,也成為了蔣介石的左膀右臂。
如果按照這個路數,不出意外杜聿明會是一位名垂青史的開國將軍,然而抗日戰爭勝利後,他的人生卻走向了另一條路。
因為蔣介石為了私吞抗戰勝利的果實,在1946年發動了內戰,杜聿明也是積極的主戰分子之一。
盡管杜聿明仍舊滿腔熱血,要為蔣介石戰到最後,然而國民黨卻因為不得人心,在解放戰爭的多個戰場連連失利。
到1949年初,杜聿明深感蔣介石大勢已去,卻還是垂死掙扎,直到最後決戰才被我軍擒獲。
人民群眾得知曾經的抗日英雄變成了內戰戰犯,紛紛要求一睹其真容,並朝他丟石子、吐唾沫。
成為俘虜後,杜聿明雖然已經很落魄了,但我黨依然給予了他特殊照顧。
在戰犯管理所的那幾年,杜聿明由於身體不好,時常能破例吃到紅燒魚、燒雞和雞蛋等高端食物,每天還有一份牛奶。
這比當時我黨的一些幹部吃得還要好,而杜聿明正是在這樣衣食富餘的條件下,度過了十年勞改的日子。
1959年,杜聿明與王耀武、宋希濂、溥儀等首批戰犯被特赦,從此獲得了自由。
後來,杜聿明又被周恩來總理關照,成為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文史專員。
在之後的很多年,杜聿明兢兢業業,為後世撰寫了不少民國時期的珍貴資料。
到了1981年,杜聿明忽然病重住院,一些尚且在世的老朋友得知消息後,紛紛前來探望,其中一位人物便是郭汝槐。見到郭汝槐,這才開始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聽到杜聿明的追問,郭汝槐先是一愣,隨後笑笑說道:「這些陳年往事不必再糾結,你我只是政見不同而已!」
聽了這話,杜聿明心中已有答案! 彼時兩位老人四目相對,百感交集,杜聿明怔怔地望向了窗外,而郭汝槐的思緒也回到了那段崢嶸歲月...
郭汝槐原名郭汝桂,出生於1907年,是四川省銅梁縣(現今屬於重慶)人,父親郭朗溪也是晚清秀才。
後來由於科舉制度廢除,郭朗溪無緣仕途,從此鬱郁不得志。
郭汝槐出生後,父親仍然沉迷在科舉還有可能恢復的美夢中,因而時常議論時政,抨擊北洋軍閥,郭汝槐也因此耳濡目染。
12歲那年,郭汝槐隨父親去了成都,在成都高等師范附小和成都聯合中學讀書。
當時正好是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各地師生都紛紛了參加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小小年紀的郭汝槐也深受影響。
1925年郭汝槐高中畢業,父親要求他報考上海同濟大學醫學系,但郭汝槐卻認為醫生救不了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國家和人民。
恰巧這個時候,他的堂兄郭汝棟已經是川軍師長,便建議郭汝槐去報考黃埔軍校。
郭汝槐猶豫不決,便去徵求朋友的意見,朋友也建議他去廣東參軍幹革命。
於是郭汝槐就成了黃埔五期生,開始了從軍生涯。
在這一時期,黃埔軍校的很多政治教官都是共產黨,郭汝槐也因此受到了共產主義思想的熏陶。
後來他得知自己同在軍校的好朋友袁鏡銘竟然也是共產黨員,便委託袁鏡銘介紹自己入黨。
不過袁鏡銘告訴他,由於他是郭汝棟的表弟,因此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考驗才能加入中國共產黨。
郭汝槐表示自己可以等待,然而還沒等考驗期結束,「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就開始了。
這時黃埔軍校主持校務的吳玉章找到郭汝槐和傅秉勛,通知他們提前畢業了,盡快返回四川去。
緊接著吳玉章又提出,希望他們回去說服郭汝棟,想辦法阻止四川軍閥楊森支持蔣介石的行動,即使不能阻止,也不要給楊森幫忙。
郭汝槐接到任務後火速趕回四川,跟表哥郭汝棟說明了情況,郭汝棟表示自己不會阻止楊森,但也不會幫助楊森。
與此同時,郭汝棟卻在私下向蔣介石表起了忠心。
郭汝槐對此並不知情,認為自己完成了任務,便給吳玉章回信稱郭汝棟答應不幫助楊森。
之後,郭汝槐到處宣講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痛斥蔣介石的反革命行為,成為涪陵小有名氣的紅色人物。
不過後來郭汝槐與吳玉章失去了聯絡,只好繼續留在表哥的軍營里任職。
1928年5月,郭汝槐的好朋友袁鏡銘又聯繫上了他,並介紹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郭汝槐激動無比。
然而不久後,袁鏡銘同志不幸被國民黨逮捕,犧牲在了國民黨的酷刑之下。
郭汝槐得知消息後徹底崩潰,對國民黨痛恨不已,但他也因此再次與共產黨失去了聯絡。
抗日戰爭爆發後,郭汝槐萌發了上陣殺敵的想法,這時表哥郭汝棟推薦他去陸軍大學繼續深造。
1936年12月12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之後國共雙方開始攜手抗日,郭汝槐被推薦到陳誠部隊擔任14師的參謀長。
此後,郭汝槐參加了淞滬及武漢戰役、長沙第三次會戰,都立下了顯著的戰功,因此被蔣介石重用。
1945 年,蔣介石任命郭汝槐為國民黨國防部第三廳即作戰廳中將廳長。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郭汝槐見識到了國民黨內部的腐敗作風,對其深惡痛絕,加上對袁鏡銘之死耿耿於懷,便再次與中共地下黨任廉儒取得了聯系。
郭汝槐表達了自己想要恢復黨籍(被開除過黨籍)的想法,任廉儒就把他介紹給了董必武。
董必武摸不清郭汝槐「歸隊」的想法是否出自真心,沒有立即作出答復。
而是問郭汝槐:「國民黨最近安排你干什麼?」
「何應欽要我去美國任中國軍事代表團成員,我不想去,我想去延安。」郭汝槐回答。
不料董必武卻說:「你可以去美國,多多調查一下,繼續與我們保持聯系。」
於是郭汝槐便暫時打消了去延安的念頭,決定留在國民黨內部繼續與中共方面保持聯系。
不過這時任廉儒告訴他,鑒於他目前身份特殊,想要恢復黨籍還需要一些考驗,組織希望他在國民黨內部搜集有用的情報。
郭汝槐為了證明自己是真心想恢復黨籍,便打算先送上一份投名狀。
1947 年5月12日,郭汝槐到蔣介石官邸出席晚宴並匯報戰況,會上蔣介石公布了在孟良崮戰役合圍我軍的作戰策略。
郭汝槐回家後馬上將詳細的作戰部署抄寫了一份,交給了任廉儒。
此外,他還特別交代:「這次戰斗將有整編七十四師出戰,都是先進的美式裝備,你提醒解放軍要小心。」
任廉儒將這份有分量的情報上交後,果然幫助我軍贏得了孟良崮戰役的勝利,我軍一舉將蔣介石的王牌部隊74師全部殲滅。
翌年10月,淮海戰役即將爆發,郭汝槐在作戰會議上旁聽了何應欽的戰略規劃報告,並奉命以此為基礎制定作戰方案。
郭汝槐將作戰方案做好後,就立馬託人送到了解放軍的指揮機關。
解放軍准備渡江前夕,郭汝槐又准備將國民黨全套的作戰方案報交給任廉儒。
不巧的是,二人之間的聯絡人暫時離開了上海,郭汝槐只好委託時任上海民革主委的中共地下黨員王葆真設法將情報送到組織。
而王葆真在送情報時不幸被捕,好在他被捕前緊急燒毀了情報。
王葆真在獄中受盡酷刑,卻沒有供出郭汝槐,郭汝槐這才躲過了一劫(郭當時並不知道這件事)。
不過一個月後,蔣介石的心腹杜聿明察覺到了不對勁,他隱隱感覺郭汝槐與中共方面關系不一般。
但杜聿明並沒有掌握證據,也不敢貿然揭發郭汝槐。
後來郭汝槐跟顧祝同前往徐州督戰,顧祝同責怪杜聿明不積極支援黃百韜,郭汝槐也附和著指責杜聿明。
這讓杜聿明很生氣,於是便私下找到顧祝同,說郭汝槐是「共諜」,不過顧祝同只當他是公報私仇,沒有理會他。
杜聿明看說不動顧祝同,又好作罷。1948年12月,杜聿明的軍團被解放軍團團圍住,他再次懷疑是郭汝槐泄露了情報。
月底蔣介石主持商討徐州守軍的作戰策略,當郭汝槐建議徐州守軍應向東南方向撤退時,杜聿明憤而打斷,稱郭汝槐的提議不可行。
蔣介石遂詢問杜聿明的作戰計劃,杜聿明卻要求到小會議室與蔣介石、顧祝同密談。
隨後他在小會議室對蔣介石說: 「我懷疑郭汝瑰是共產黨!」
蔣介石先是大驚,而後問杜聿明有何證據,不料杜聿明卻說:
「我已經很清廉了,可郭汝槐比我還清廉,他既不好色又不貪財,日子過得非常簡朴。」
「這一點也不像我們的作風,倒是很像共產黨的作風啊!」
蔣介石聽後氣不打一處來,怒斥道: 「你的意思是我們的人都貪財好色,郭汝槐不貪財好色就是共產黨的間諜了?」
杜聿明沒想到自己失言戳中了蔣介石的痛處,加上郭汝槐是陳誠身邊的紅人,他也不敢過分得罪,只好再次作罷。
1949 年,郭汝槐已經成為國民黨軍第 22 兵團司令,這讓杜聿明深感不安,但又無可奈何。
當時蔣介石命令郭汝槐防堵解放軍進入四川,然而郭汝槐卻在宜賓突然起義,為解放軍進軍西南打開了一個通道。
蔣介石這才明白,原來杜聿明當時所言並非空穴來風,但解放戰爭大局已定,他也無力扭轉乾坤了。
後來蔣介石逃到了台灣,還不時怒罵:「郭汝槐是最大的共諜!」
新中國成立後,郭汝瑰被任命為川南行署交通廳長,次年郭汝槐主動辭職,申請去南京軍事學院任教。
1970年,南京軍事學院撤銷建制,已經六十多歲的郭汝槐便回到了四川巴縣和重慶北碚養老。
退休後的郭汝槐並沒有忘記自己作為共產黨人的使命,不僅主動為重慶警備區的幹部教授英語,還義務幫助重慶警備區組織民兵演習。
後來郭汝槐又耗時十多年,主編了《中國軍事史》、《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等巨著,填補了中國軍事科學研究的空白。
不幸的是,1997年郭汝槐在去重慶江北機場的路上不幸發生了車禍,經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0歲。
至此,這位有著神秘色彩的中共特工結束了曲折而又壯烈的一生!
杜聿明和郭汝槐作為國民黨的兩位高級將領,在蔣介石發動內戰時,杜聿明選擇助紂為虐,而郭汝槐選擇了追隨共產黨。
這樣的一念之差,造就了兩個人完全不同的人生結局。
杜聿明在彌留之際,還不忘追問郭汝槐是何時追隨共產黨的,可見他對於自己敗北一事,還是心有不甘的。
然而不管他是否甘心,一個更嶄新、更和平、更強大的新中國已經證明,由共產黨帶領中國是 歷史 的必然!
Ⅲ 「軍井未掘將不言渴,軍灶未開將不言餓。雨不披蓑雪不穿裘。將士冷暖,永記我心。」是不是黃埔軍校校訓
「軍井未掘將不言渴,軍灶未開將不言餓。雨不披蓑雪不穿裘。將士冷暖,永記我心。」不是黃埔軍校的校訓。
黃埔軍校校訓是:親愛精誠
校訓的由來
中華民國13年黃埔軍校於廣州成立,
首任校長蔣中正先生親自擬選「親愛精誠」為校訓,呈交國父孫中山先生核定後使用。其目的乃在造就「頂天立地」和「繼往開來」的堂堂正正革命軍人,發揚黃埔精神。
拓展資料
一、校訓的意義
1、「親愛」是要所有的革命同志能「相親相愛」。
2、」精」是「精益求精」是校訓的精髓。
3、「誠」是「誠心誠意」。
二、學校介紹
黃埔位於廣州市東南部的珠江之濱,佔地119.42平方公里。屬新滘鎮。建村珠江邊。原是泥 灘地,稱浦村,後因黃姓居此,遂改為黃埔。
這里交通便利,海陸交通網路發達。陸上廣深鐵路、廣深高速公路橫貫全區,中山大道、黃埔大道、廣深公路和廣園快速路等一級公路網四通八達,溝通全區並通往周邊地區。
黃埔是一塊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的寶地,早在一千多年前,黃埔就成為世界著名的商埠,曾幾何時,世界各國的商船、鴉片戰爭的硝煙、近代戰爭的炮火都在黃埔烙下深深的印記。
聞名世界的黃埔軍校一代風雲人物都在這里留下了非凡足跡。大江東去,百舸爭流,現代化的港口和工業區、原始沙洲和山巒,自然資源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
現代文明與古老民俗相映成趣,這些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為黃埔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黃埔有青山,有綠水,有古老的文化、熱情的人民,黃埔正以嶄新的姿態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賓朋,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
Ⅳ 重生黃埔軍校的小說有哪些
您好!重生黃埔軍校的小說有很多,以下是一些比較知名的:
1.《黃埔》:作者是葉李華,講述了一個現代人重生到了黃埔軍校的故事,主人公在這里經歷了許多艱辛和挑戰,最終成為了一名優秀的軍人。
2.《黃埔少年》:作者是孫犁,講述了一個年輕人從民國時期穿越到黃埔軍校的故事,主人公在這里經歷了許多困難和磨煉,最終成為了一名優秀的軍官。
3.《黃埔軍校》:作者是楊絳,講述了一個女孩子在黃埔軍校的成長歷程,主人公在這里經歷了許多挫折和磨煉,最終成為了一名堅強的女性。
4.《黃埔軍校之我為將》:作者是烽火戲諸侯,講述了一個現代人重生到了黃埔軍校的故事,主人公在這里經歷了許多艱辛和挑戰,最終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將領。
以上是一些比較知名的重生黃埔軍校的小說,每一本都有其獨特的情節和風格,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