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集團校園招聘
A. TCL校招生進去能盡快適應崗位嗎發展空間如何
前半年基本都屬於培訓階段,視乎崗位不同培訓時間可能會延長,後半年開始接觸、處理一些實際問題,「精鷹」輔導員會引導你逐步上手工作。至於發展,在上手工作之後,表急,只要你把基礎打扎實了,會有很多機會等著你的。
肯定是有發展空間的,看你起點怎麼樣了,剛進來是操作工的話需要長一點時間來適應整個環境的,你可以往生產上發展,看你的能力了,如果想往技術上發展的話也可以,工藝、設備都可以嘗試著去做,有很多機會的。
B. TCL集團校招開始了,想問問華星光電子公司怎麼樣
是中國面板行業的龍頭企業。
華星光電一直都是自主創新技術,去年還評上了國家智能製造首批試點示範項。
背靠電子大戶TCL和三星,它的產品出路是完全不用擔心的。
他們最近T6廠線在建,人才需求量很大。
C. 有誰知道往年TCL校園招聘的情況offer難不難拿啊
上一年TCL集團計劃抄招收1500名應屆生,襲在8大城市的21所高校進行校園宣講,招聘銷售、研發、生產、綜合等四大類"雛鷹",最後有1463名畢業生入職,其中碩士博士超過四成。今年計劃招1900名應屆生,機會大大增加了。難度的話,還是看個人能力吧。我覺得不是很難,只要積極准備,發揮良好,就能過的。祝你早日獲得心儀的offer哦。
D. TCL集團校招開始了,想問問華星光電子公司怎樣
華星光電普工招工要求:18-25歲。就是這么個標准,超過了年齡或者年齡不到都不行的。我老鄉就在裡面做的。幫你打聽過了。望採納我的回答。
E. TCL校園招聘怎麼樣一般都在哪些大學招人啊
19屆校招會去到10個城市22所大學,以往學生對TCL校招的反響都挺好的,線上傳播的部分很有意思,轉發率也不錯。我們學校內部小調研,去TCL入職的學生大多數都推薦學弟學妹去工作。
F. TCL校招研發類招的人多嗎
近年來,TCL持續加大技術研發投入,並已成為國際發明專利申請量第三位的中國企業,其中移動通訊和互聯網應用都是TCL研發布局的重點,如果樓主是對口專業的碩博士應屆生,我相信進的概率還是不小的。
G. 在准備TCL校招的面試,難嗎會不會問到企業文化什麼的
做好以下准備就行:
1、盡可能的微笑——微笑是溝通的橋梁,表達你的善意和尊重,顯示你的信心。同時注意體態、禮儀。
2、盡可能降低心理緊張程度。沒有必要就不要附加太多的肢體動作,那樣看起來比較慌亂。
3、千萬不要不懂裝懂——這是面試官最討厭的。
4、可以技巧的避開自己的弱項,不可亂說,不要把自己和應聘職位相關的缺點倒出來。
5、面試時候要注意力集中——有些面試官聲音很小或者現場環境不好,稍不留意會聽錯或者遺漏。
6、給出該單位選你的有力的依據和理由,如和其他人相比你的優勢等。
7、忠誠度,不要讓人以為你是玩票的,也不要讓人懷疑你想以這里為跳板。
8、面試前最好多收集公司的資料,對公司有個大概認識。
9、做好自己個人資料的整理,認識自己的強項和不足,准備充分。
10、千萬別遲到。
一家企業能在競爭激烈的行業里「長治久安」近35年,一定有自己獨特的文化。TCL十分看重企業文化建設,目的是要把能推動TCL發展的思想、觀念、精神、作風進行總結、提升,使之規范化、系統化,並廣泛地為全體TCL人理解、接受,並成為其自覺行為。提到TCL的企業文化,不能不提鷹這種動物。2006年TCL的國際化遇到挫折時,李東生寫了《鷹的重生》五篇文章,鼓舞TCL人敢舍敢當,銳意進取,堅忍地承受蛻變帶來的陣痛。鷹的精神給了TCL浴火重生的底氣,帶來了今天的輝煌。
TCL的文化就是開放性和包容性,還有效率至上.
H. 收到了TCL校招的面試通知,我要做些什麼准備呢重點是,TCL一般比較喜歡要怎樣的人
准備好展現你的才華、熱情和創造力吧。招人偏好方面,總體會喜歡有專責任感,獨立性比較強屬的類型。技術類可能會偏好基礎扎實又挺有想法的那種人,多媒體、IT類會偏思維靈活的型。總之,TCL很大,集團內部的人員也很多元,來到TCL你會有一種躍出象牙塔,邁進廣闊新天地的感覺。
I. TCL校招研發類招的人有多少
在TCL集團,技術創新體系由工業研究院、技術中心,以及下屬各產業16個研發中心構成。目前,TCL全球共有五千多名研發人員,作為中國較早涉足液晶面板製造的企業之一,李東生對研發一直十分重視。即便在艱難的2005-2007年,TCL年均研發投入19億元,占年銷售收入的5%。未來應對移動互聯網的挑戰,TCL必然在這一塊加大投入,人才方針會比較開放。
J. 准備參加TCL校招,想問下,這家企業的發展前景怎樣呀
近年來,全來球經濟增速放緩源,中國經濟曾一度出現「脫實向虛」的趨勢,作為經濟基石的實體經濟面臨嚴峻挑戰;而整個製造業的成本持續上升,大企業所面臨的高稅費,使得實體產業盈利越來越困難;同時,互聯網新的商業模式的沖擊,也給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提出新的課題。TCL的高層在這種形式下,選擇率先布局物聯網、智能技術,顯而易見,創新驅動戰略背後少不了人才戰略的支撐,智能製造、物聯網也無先例可循,照目前態勢,這個領域里高層次人才不僅現在稀缺,往後10年都將是非常稀缺的。所以,有理想有技術的騷年么,不妨考慮一下回歸實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