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總統求職
① 我想知道以色列歷任總統,有知道的嗎
第一屆.總統:哈伊姆·魏茨曼(1949年2月-1952年11月)
第二屆.總統:伊扎克·本-茲維(1952年12月-1963年4月)
第三屆.總統:扎勒曼·夏扎爾(1963年5月-1973年4月)
第四屆.總統:伊弗雷姆·卡齊爾(1973年4月-1978年4月)
第五屆.總統:伊扎克·納馮(1978年4月-1983年5月)
第六屆.總統:哈伊姆·赫爾佐克(1983年5月-1993年5月)
第七屆.總統:埃澤爾·魏茨曼 (1993年5月-2000年7月10日)
第八屆.總統:摩西·卡察夫(2000年8月1日- 至今)
以色列總理
第一屆.總理:(1948年-1954年)戴維·本-古里安
第二屆.總理:(1954年-1955年)摩西·夏里特
第三屆.總理:(1955年-1963年)戴維·本-古里安
第四屆.總理:(1963年-1969年)列維·艾希科爾
第五屆.總理:(1969年-1974年)果爾達·梅厄
第六屆.總理:(1974年-77年)伊扎克·拉賓
第七屆.總理:(1977年-1983年)梅納赫姆·貝京
第八屆.總理:(1983年-1984年)伊扎克·沙米爾
第九屆.總理:(1984年-1986年)西蒙·佩雷斯
第十屆.總理:(1986年-1992年)伊扎克·沙米爾
第十一屆.總理:(1992年-1995年)伊扎克·拉賓
第十二屆.總理:(1995年-1996年)西蒙·佩雷斯
第十三屆.總理:(1996年-1999年)本傑明·內塔尼亞胡
第十四屆.總理:(1999年-2001年)埃胡德·巴拉克
第十五屆.總理:(2001年-2006年3月)阿利爾·沙龍
第十六屆.總理:(2006年3月-至今)埃胡德·奧爾默特
夠詳細吧
② 身為猶太人的愛因斯坦,為何拒絕出任以色列總統
愛因斯坦是一位很偉大科學,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愛因斯坦並不想參與到政治斗爭之中,只想安安靜靜的進行科學研究。術業有專攻,愛因斯坦雖然在科學上有著非常高的科學成就,但是政治的話他未必就可以很好,愛因斯坦自己也知道自己的能力可能不夠,或許並不想做一名政客。
愛因斯坦作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研究出了舉世矚目的科學成就,但是他作為政客未必會有這么高的政績。愛因斯坦青年時就加入了美國,他並不是一個民族主義者,所以他認為美國存在各個種族,所以拒絕了當以色列的總統。
③ 以色列最高職務是總統還是總理
最高職務是總統,但它是總理內閣制,所以總理職權超過總統
④ 愛因斯坦在50年代曾受邀擔任以色列總統,但他拒絕了.他說
1952年11月9日,愛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總統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駐美國大使向愛因斯坦轉達了以色列總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請愛因斯坦為以色列共和國總統候選人。當日晚,一位記者給愛因斯坦的住所打來電話,詢問愛因斯坦:「聽說要請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國總統,教授先生,您會接受嗎?」「不會。我當不了總統。」
愛因斯坦剛放下電話,電話鈴又響了。這次是駐華盛頓的以色列大使打來的。大使說:「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國總理本·古里安的指示,想請問一下,如果提名您當總統候選人,您願意接受嗎?」「大使先生,關於自然,我了解一點,關於人,我幾乎一點也不了解。我這樣的人,怎麼能擔任總統呢?」
大使進一步勸說:「教授先生,已故總統魏茨曼也是教授呢。您能勝任的。」「魏茨曼和我不是一樣的。他能勝任,我不能。」「教授先生,每一個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個猶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不久,愛因斯坦在報上發表聲明,正式謝絕出任以色列總統。在愛因斯坦看來,「當總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時,他還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話:「方程對我更重要些,因為政治是為當前,而方程卻是一種永恆的東西。」(摘自《環球時報》)
⑤ 發達的美國,非常聰明的美國總統就職的時候要手按聖經,美元印著,我們信仰上帝,還有以色列人,全民信仰
我覺得他們有信仰很好,中國現在就是缺少信仰。至少是一種精神的寄託。
⑥ 以色列總統的現任總統
魯文·里夫林(抄Reuven Rivlin),1939年9月9日出生於耶路撒冷。畢業於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畢業後從事律師職業。1988年,首次當選以色列議會議員。1988年至1993年擔任利庫德集團主席。2001年至2003年,擔任以色列通訊部長。2003年,當選以色列議長,2009年再次當選議長。2014年6月10日,以色列利庫徳集團推舉的候選人、前議長魯文·里夫林被議會選舉為以色列新總統。里夫林已婚,他和妻子育有4個孩子。
⑦ 為什麼當初愛因斯坦會婉拒成為以色列總統
歷史上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思想家及哲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對全世界的貢獻巨大,因為他的深入研究,創立了代表現代科學的相對論,為核能源的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開創了現代科學的新紀元,愛因斯坦被公認為是自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物理學家,被美國的《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在1952年11月的時候,以色列第1任總統魏斯曼去世,以色列政府邀請73歲的愛因斯坦擔任第二任總統,但是愛因斯坦卻拒絕了這個請求。愛因斯坦之所以拒絕了這一請求,是因為愛因斯坦那看清了自己的短板,他說:"我整個一生都在同客觀物質打交道,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經驗來處理行政事務以及公正的對待別人。所以,本人不適合如此高官重任。"所以愛因斯坦的決定還是很明智的。
⑧ 以色列現任總統是誰
總統:西蒙·佩雷斯
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西蒙·佩雷斯 Shimon Peres
西蒙·佩雷斯,1923年8月出生。以色列政治家。佩雷斯出生於波蘭,1924年全家移居巴勒斯坦,1934年來到當時英國託管的以色列。初時,他在伊茨雷埃勒谷地的一個集體農莊裡當牧童。當時名叫佩爾斯基,因在一次遠游時爬上一棵大樹嚇走了落在樹上的大鷹,一位同行的動物學家對他說,「這是一隻佩雷斯」,從此,他改名為佩雷斯。他曾在特拉維夫和本謝曼青年村接受教育。他少年時學習努力,曾立志作一名農業工程師,還研讀過馬克思著作。後來,成為了工黨運動的成員,還加入了秘密的猶太人自衛軍。
1946年,他出席了在瑞士召開的第22次世界猶太人復國主義大會,1947年,他應猶太自衛軍的一位負責人的要求,專門負責采購武器的事務。1948年任以色列國防部海軍事務負責人。在阿以戰爭時期,他任以國防部駐美國使團團長,同時,他在紐約大學和哈佛大學附屬企業管理學校學習,並在哈佛大學政治系畢業。1952年任以色列國防部辦公廳副主任,同年底升為主任直至1959年。在此期間,他負責以色列軍火工業的發展,並在法國的幫助下,在以色列內蓋夫沙漠建立了以色列的第一個核反應堆。1959年任國防部副部長。
1965年與本-古里安一起建立以色列工人黨,任總書記,同年大選時再次當選為議員。1969年任佔領區經濟發展和「難民」安置部長。1970年任郵政和運輸部長。1974年3月任新聞部長。1974年6月任國防部長。1975年參加埃以部隊脫離接觸的談判。1977年4月當選為以色列工黨(工人黨和另兩個工黨合並組成)主席。1984年9月任總理。1986年10月副總理兼外長。1988年12月任副總理兼財政部長。1992年7月任外交部長。1995年11月4日拉賓遇害後他出任以色列代總理。1995年11月任總理兼國防部長。1997年6月在工黨主席的競爭中獲勝。1999年6月任以色列第15屆議會臨時議長。1999年7月任以色列地區合作部長。2001年3月任外交部長,9月任副總理兼外長。 2002年10月辭職。2003年2月任以議會臨時議長。2003年6月工黨主席米茨納辭職後,佩雷斯出任工黨主席,任期至2004年6月。2004年1月,以色列工黨決定將佩雷斯的工黨主席任期延長至2005年12月。2005年11月30日,佩雷斯宣布退出工黨加入前進黨,目前是以色列副總理。
在1994年,因為他的中東政策,和基茨夏克·拉賓及亞西爾·阿拉法特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1997年他建立佩雷斯和平研究所,並從此完全獻身於他的祖國以色列的和平進程。
2007年6月13日當選以色列總統。
⑨ 以色列到底總統權力大還是總理權力大
以色復列是議會制國家,議會是最高權制力機構,擁有立法權,負責制定和修改國家法律,對政治問題表決,批准內閣成員的任命並監督政府工作,以及選舉總統和議長。議員候選人以政黨為單位競選。以色列沒有憲法,只有議會法、總統法和內閣法等基本法。總統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職能基本上是禮儀性的。議會有權解除總統職務。內閣向議會負責。
總統是國家元首,只有榮典權,沒有實際權力,是國家的象徵,一般是由比較有名望的人擔任。總理是政府首腦,掌管行政權,總理權力大。這一點跟德國、義大利一樣。
⑩ 關於以色列總統!!!!!!!!!!!!!!!
是這樣的,以色列是議會制國家,所以是總理掌握實權的,總統是儀式性職務,不享有實際的行政權,總統也是定期選舉的,現任以色列總統摩西.卡察夫是2000年大選擊敗了佩雷斯上台的,定期應該是5年大選一次
德國,法國,新加坡,印度,澳洲都是這種制度的,總理曝光率高又有實權,所以在導致人人知道拉賓,內塔尼亞胡,沙龍而沒人知道總統,就像新加坡過去總理是李光耀現在是李顯龍,中國人很多都知道;而新加坡總統是印度族叫納丹很少有人知道
議會民主制
議會民主制,也稱議會制或內閣制,是民主政治制度的一種,特點是其政府首腦的權力來自議會的支持,而這種支持通過兩種途徑落實:第一是國會改選後的多數議席支持,第二是行政首長贏得國會的信任投票。因此,所屬政黨未能贏得國會大選的政府首長連同其內閣必須提出辭職,而未能通過國會信任投票的政府首長,連同其內閣也必須辭職。由國會重新在席位居多數的黨派中協商選舉產生新的首腦與內閣。
在採用這種政治體制的國家中,立法體系與行政體系並不完全分立。議會民主制一般實行於資產階級民主,因此存在著多個參加議會差額選舉的政黨。議會內閣制的政府首腦與國家元首分開,其國家元首通常是儀式性職務,不享有實際的行政權。
議會制下的行政中樞為政府的內閣,由政府首腦(一般是總理或首相)領導。總理或首相以及全體內閣成員一般也是從議會議員中產生,並在任職後保留議會中的議席。政府首腦往往由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 但是, 當多數黨的席次不過半數時, 幾個少數黨也有可能通過建立同盟積聚過半議席從而獲得任命政府首腦的權力,此時的政府稱為聯合政府,內閣稱為聯合內閣。
在很多國家,內閣或內閣內的任何成員都可以通過議會對其的不信任投票而被免職。此外,政府首腦也可以決定解散議會,經過向國家元首禮貌性報告後,由元首下令重新舉行國會選舉。
在議會民主制國家中,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的職務分開。在大多數議會民主制國家中,國家元首(君主或是總統)是象徵性的職位,只擁有些無關政局的權力,例如公務員任命權與簽署法令,接受外國使節等。不過國家元首也會保留一些在緊急狀態中可以使用的特別權力,但是大多數情況下(無論是依慣例還是依法律規定)此類權力是在得到政府首腦支持後才會得到實行。國家元首的命令必須經由政府首腦的副署才能生效,元首依法不能自行發布政令。
議會民主制在各國之間也有些微的不同,例如有些國家通過憲法或法律的形式明文確定了政府各部門的分工,而有些則只是照慣例執行;議會民主制的國家中政黨的數目也可能因選舉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出入。此外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也不盡相同,無論是邦聯制,聯邦制還是中央集權(學理上稱為單一制)的國家,中央政府都可能採用議會民主制。
議會民主制甚至可以被用於地方政府中:例如奧斯陸的行政體系就是立法體系的一部分,美英德等國家的州,郡,邦政府也是採行議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