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求職的說法
A. 古人求職的時候也會寫簡歷嗎
比較正規的,要算公元前140年,在劉徹剛剛即位的那一年,他就舉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選秀儀內式——各地讀書容人紛紛寫策論,展示自己的才華。當時的首都長安,出現了十分火爆的人才交流場面。當時的策論類似今天的求職簡歷,既有對自己情況的介紹,也有對工作的認識,還有對天下大事的看法。
至於寫詩明志也是有的,李白的《與韓荊州書》當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另外主父偃,徐樂,嚴安等的也比較有名。而古代自薦的文章往往不僅僅是介紹自己,更重要的是寫自己對國家大事的看法。
B. 古人稱贊人的說法
稱男子:
人中龍鳳 玉樹臨風 面如冠玉 眉清目秀 英俊瀟灑 翩翩少年 鶴立雞群版
一表人才 儀表不凡 擲果潘安 鼻如權膽懸 目若朗星 眉似春山 渾如點漆 (眼睛)
稱女子:
亭亭玉立 傾國傾城 國色天香 雍容華貴 儀態大方 面若桃花 呵氣如蘭
柳眉杏眼 一笑傾城 沉魚落雁 閉月羞花 翩若驚鴻 婉若游龍 榮曜秋菊
華茂春松 手如柔荑 膚如凝脂 頸如蝤蠐 齒如瓠犀 螓首娥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C. 古人如何「找工作」
■劉亮 又一屆大學畢業生即將走出校園,邁入社會的門檻。求職者奔波於各大招聘會之間,但「就業難」問題卻依然存在。倒不妨喘口氣回望古代,看看古人是如何求職找工作的,想必會對今人有所裨益。 毛遂自薦,一鳴驚人 毛遂是戰國時期趙國平原君的門客,當秦軍圍困趙國都城邯鄲時,平原君奉趙王之命到楚國求救,毛遂便自己推薦自己,請求跟著一起去。可平原君卻根本沒把毛遂放在眼裡,還諷刺挖苦毛遂:「我聽說有才能的人不管到什麼地方,他的才能就像錐子放在口袋裡一樣,針尖馬上就會破頭而出,先生在我這兒呆了三年,卻沒什麼舉動,你還是省省吧!」然而毛遂卻從容地說:「問題是您一直沒有把我放在口袋裡,要不然我的才能早已像錐子一樣全部露出來了,豈止是露個尖呀!」平原君一聽,這個人的腦子反應夠敏捷,就答應了。到了楚國,平原君跟楚王談了一上午都沒有結果,此時毛遂唇槍舌劍,陳述利害,豪氣沖天,楚王終於答應派春申君帶兵去救趙國,避免了一場殺人屠城的慘劇。毛遂也因此聲威大震,並獲得了「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千古美譽,可謂一戰成名。 毛遂瞅准了時機,最終自薦成功,在上司萬分危急而又束手無策時挺身而出,顯示出非凡的自信和過人的才華,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深謀遠慮,高瞻遠矚 馮諼是歷史上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求職者,他是戰國時期齊國丞相孟嘗君的門客。一次,馮諼奉命去孟嘗君的封地薛城收債,他問孟嘗君收了債要不要買點什麼回來,孟嘗君說,你看我家缺什麼就買點什麼吧。於是馮諼到了薛城,把所有債券當眾燒毀,當地百姓深感孟嘗君的恩德。馮諼興沖沖地回來交差,說我為您買來了「義」,可孟嘗君見一分錢也沒收回來,非常生氣。不久,齊王聽信讒言,讓孟嘗君交出相印,退隱薛城,薛城百姓聽說後出城十里相迎,孟嘗君這才意識到到馮諼的遠見卓識,開始重用馮諼,後來馮諼通過聰明才智,給孟嘗君定下了「狡兔三窟」的戰略,使孟嘗君重新做了齊國丞相,而且地位愈發穩固。 孟嘗君的門客三千,可謂卧虎藏龍,人才濟濟,要想獨顯鋒芒是相當困難的,馮諼不急不躁,高瞻遠矚,暗中為自己創造機會,才能最終被認可。 韜光養晦,積蓄力量 典型代表是姜子牙。釣友們垂釣都是用彎鉤,但姜子牙卻用直鉤垂釣,上面也不掛魚餌,並且離水面三尺高。別人見他這樣都笑他愚蠢,姜子牙卻說:「哥釣的不是魚,是明主!」這種奇特的釣魚方式終於傳到周文王姬昌的耳朵里。於是姜子牙得以出山,後來輔佐文王的兒子武王成就了一番霸業。其實姜子牙何嘗不知道直鉤釣不到魚,他只是通過這種不合常理的做法引起了別人的注意,可謂用心良苦,這種才能和耐心都是值得我們後世學習和借鑒的。但是也得遇到像文王那樣的識才愛才之人,如果遇到牛哄哄的主兒,恐怕要釣一輩子的魚了! 以古論今,古人們求職升遷的方式著實值得我們玩味和思考。其實,無論外在環境和條件如何,想要找到一個好工作的基礎還得是切實提升自身的實力,否則一切都白搭!編輯:
D. 求問古人如何「找工作」
又一屆大學畢業生即將走出校園,邁入社會的門檻。求職者奔波於各大招聘會之間,但「就業難」問題卻依然存在。倒不妨喘口氣回望古代,看看古人是如何求職找工作的,想必會對今人有所裨益。 毛遂自薦,一鳴驚人 毛遂是戰國時期趙國平原君的門客,當秦軍圍困趙國都城邯鄲時,平原君奉趙王之命到楚國求救,毛遂便自己推薦自己,請求跟著一起去。可平原君卻根本沒把毛遂放在眼裡,還諷刺挖苦毛遂:「我聽說有才能的人不管到什麼地方,他的才能就像錐子放在口袋裡一樣,針尖馬上就會破頭而出,先生在我這兒呆了三年,卻沒什麼舉動,你還是省省吧!」然而毛遂卻從容地說:「問題是您一直沒有把我放在口袋裡,要不然我的才能早已像錐子一樣全部露出來了,豈止是露個尖呀!」平原君一聽,這個人的腦子反應夠敏捷,就答應了。到了楚國,平原君跟楚王談了一上午都沒有結果,此時毛遂唇槍舌劍,陳述利害,豪氣沖天,楚王終於答應派春申君帶兵去救趙國,避免了一場殺人屠城的慘劇。毛遂也因此聲威大震,並獲得了「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千古美譽,可謂一戰成名。 毛遂瞅准了時機,最終自薦成功,在上司萬分危急而又束手無策時挺身而出,顯示出非凡的自信和過人的才華,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深謀遠慮,高瞻遠矚 馮諼是歷史上一位頗具傳奇色彩 的求職者,他是戰國時期齊國丞相孟嘗君的門客。一次,馮諼奉命去孟嘗君的封地薛城收債,他問孟嘗君收了債要不要買點什麼回來,孟嘗君說,你看我家缺什麼就買點什麼吧。於是馮諼到了薛城,把所有債券當眾燒毀,當地百姓深感孟嘗君的恩德。馮諼興沖沖地回來交差,說我為您買來了「義」,可孟嘗君見一分錢也沒收回來,非常生氣。不久,齊王聽信讒言,讓孟嘗君交出相印,退隱薛城,薛城百姓聽說後出城十里相迎,孟嘗君這才意識到馮諼的遠見卓識,開始重用馮諼,後來馮諼通過聰明才智,給孟嘗君定下了「狡兔三窟」的戰略,使孟嘗君重新做了齊國丞相,而且地位愈發穩固。 孟嘗君的門客三千,可謂卧虎藏龍,人才濟濟,要想獨顯鋒芒是相當困難的,馮諼不急不躁,高瞻遠矚,暗中為自己創造機會,才能最終被認可。 韜光養晦,積蓄力量 典型代表是姜子牙。釣友們垂釣都是用彎鉤,但姜子牙卻用直鉤垂釣,上面也不掛魚餌,並且離水面三尺高。別人見他這樣都笑他愚蠢,姜子牙卻說:「哥釣的不是魚,是明主!」這種奇特的釣魚方式終於傳到周文王姬昌的耳朵里。於是姜子牙得以出山,後來輔佐文王的兒子武王成就了一番霸業。其實姜子牙何嘗不知道直鉤釣不到魚,他只是通過這種不合常理的做法引起了別人的注意,可謂用心良苦,這種才能和耐心都是值得我們後世學習和借鑒的。但是也得遇到像文王那樣的識才愛才之人,如果遇到牛哄哄的主兒,恐怕要釣一輩子的魚了! 以古論今,古人們求職升遷的方式著實值得我們玩味和思考。其實,無論外在環境和條件如何,想要找到一個好工作的基礎還得是切實提升自身的實力,否則一切都白搭!
E. 古人對的說法
古代年齡稱謂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乾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F. 古人求職是如何毛遂自薦的
又是一年畢業季,大量「新鮮出爐」的畢業生都苦惱於求職信與簡歷如何編寫才能得到公司企業的「寵幸」,那麼古人是如何為自己求職的呢? 中國人從小就被灌輸一種思想,那就是做人要謙虛,然而這似乎不太適用於求職的時候。古人毛遂就是要在求職的時候露一手,他說:「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早)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這就是毛遂自薦的來歷。所以求職的書信或言辭要適當地「謙」,更要適當地「露」。 偉大詩人李白也曾求職過,《與韓荊州書》就是一封求職信。韓荊州即韓朝宗,唐玄宗時官至荊州長史,輙識拔後進。李白給他的信不卑不亢,先說自己的身世:「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再說自己的身材:「長不滿七尺」,這都是「謙卑」的一面。然而他「十五好劍術,徧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非但能武亦能文,這就是李白適當的「露」,與前面的和在一起,就構成了李白的「簡歷」了。「庶靑萍、結綠,長價於薛卞之門。」當您見過我的「工夫」,庶幾像靑萍寶劍得到薛燭的賞識、結綠寶玉得到卞和發掘。比喻十分到位。這就是就李白的自薦了。 從古人那裡我們可以學到,求職時不僅要適當的「謙」,也要適度的「露」,尤其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職場,求職時,要聰明的謙卑,更要體現出自己的價值;雖不可驕傲自負,亦不可過度自貶。
G. 古人求職的時候也會寫簡歷嗎
這是肯定的,只不過哪個時候最流行的是推薦信了。因為哪個時候信息不發達。沒有熟內人或名人的推容薦一般找工作還是比較困難的哦。當然現在如果要找一些比較高端的崗位,有一個人推薦也是會好一點的。這當前提條件是這個人要有一定的份量。
H. 有關求職的詩句,古詩,古詞
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其一》唐代李白
譯文:相信回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答里浪。 高高掛起雲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2、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賭梨栗。——《行路難三首》唐代李白
譯文:我不願意追隨長安城中的富家子弟,去搞斗雞走狗一類的賭博游戲。
3、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灞上秋居》宋代馬戴
譯文:寄卧荒涼郊居為時已久,何時才能為國致力獻身?
4、凄涼寶劍篇,羈泊欲窮年。——《風雨》唐代李商隱
譯文:我雖然胸懷匡國之志,也有郭元振《寶劍篇》那樣充滿豪氣的詩篇,但卻不遇明主,長期羈旅在外虛度華年。
5、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出自唐代李白的《上李邕》
譯文:大鵬總有一天會和風飛起,憑借風力直上九霄雲外。
6、寧欺白須公,莫欺少年窮,終須有日龍穿鳳,唔信一世褲穿窿。——佚名《民間俗語》
譯文:寧可得罪有錢的白頭老翁,也不要看不起貧窮的年輕人(因為少年人前途不可限量)。少年人如果努力遲早有天會飛黃騰達的,就不相信一輩子總是穿著有破洞的褲子。
I. 古人將一些職業分為下九流,為何會有下九流這樣的稱呼呢
下九流的說法是源自三教九流這一概念中的,起因是在漫長的學派爭霸當中由於各個學派的人的地位問題導致的各個學派出現了等級差異,三教自不必說,因為題中提到下九流,所以說明一下,下九流其實是在九流當中再次進行分層,九流被分成了三個階層,分為上中下三個階層,而下九流是整個九流之中最差的職業,至於下九流的職業都有什麼其實一直沒有什麼明確的概念,以下說一下民間所說的下九流所包括的職業。
第三個:「一流門皂二流巫,三流牙行四流尼,五流花婆六雜用,七窩八賊九娼婦。」
分別是門房差役、巫師、中介、尼姑、媒婆、打雜、賊寇和娼妓。
而從這些民間所說來看,其實下九流基本上都是指從事服務行業的底層民眾。
J. 古人求職信的模板是怎麼樣的
李白的《上韓荊州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