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年輕人找工作
A. 南懷瑾先生為什麼不贊成年輕人學佛
人生還是需要些智慧的,佛法學習,網路下以下優酷土豆、視頻鍾茂森講的《弟子回規》4集請聽凈空法師講的《了答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地藏經》《無量壽經》母音老人講的《拈花錄》(注意講公案的部分,也許能開悟)阿彌陀佛
B. 南懷瑾老師講述:為什麼好人總倒霉,壞人卻享福
很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雖然你問的問題有些模糊。
管鮑的友誼是中華民族千古以來最最偉大的友誼。你如果想深入了解,請允許你去看南公懷瑾先生講述的《列子臆說》。因為《列子》中記述得最精彩、最詳細,而先生的講述則更加精闢!
我這里僅斷章取義地摘錄一小部分與你分享:
【子糾、鮑叔牙事公子小白。齊公族多寵,嫡庶並行,國人懼亂。管仲與召忽奉公子糾奔魯,鮑叔奉公子小白奔莒。既而公孫無知作亂,齊無君,二公子爭入。管夷吾與小白戰於莒道,射中小白帶鉤。小白既立,脅魯殺子糾,召忽死之,管夷吾被囚。鮑叔牙謂桓公曰:「管夷吾能,可以治國。」桓公曰:「我讎也,願殺之。」鮑叔牙曰:「吾聞賢君無私怨,且人能為其主,亦必能為人。君如欲霸王,非夷吾其弗可。君必舍之。」遂召管仲。魯歸之齊,鮑叔牙郊迎,釋其囚。桓公禮之,而位於高國之上,鮑叔牙以身下之,任以國政,曰仲父。桓公遂霸。
這一段故事翻譯成白話就很精彩了,如果穿插起來拍成電視劇,可以演兩個月了。……
注意啊!你們天天講什麼企業管理啊,想當工商領袖、領袖的要注意,「鮑叔牙曰:吾聞賢君無私怨」,他說一個好領袖不計私仇,沒有私怨,但問是不是人才,看能不能替國家做事。私怨算什麼?你又沒有死,你已經當了王,還記這件小事嗎?你要找一個人才多難啊!這是歷史上的名言,「賢君無私怨」,做人也是一樣。我經常罵你們同學,尤其女同學們,一點小事都啰哩啰唆,還能做大事嗎?做大事也是無私怨,你們年輕人要想成大功、立大業,這個度量養不成功,什麼都不要談了,所以,多大的度量就成功多大的事業。你看鮑叔牙這個時候多得意啊!齊桓公靠他保進來,當了王,當然對鮑叔牙言聽計從。他第一句話就是「賢君無私怨」,你不能殺他,你要想治國平天下,非找他不可,他能幫你。
第二,注意哦!「且人能為其主,亦必能為人」,他說你要知道,他當時保你哥哥的時候,當然為你哥哥盡忠,看你是敵人;等於我幫你一樣,我當時也想把你哥哥殺掉啊!人各為其主嘛,他既然能夠忠心幫助他老闆,如果你把他收服了,他也能幫助你,這個道理你不懂嗎?「君如欲霸王,非夷吾其弗可」,鮑叔牙說,除了管仲以外,沒有第二個人可以幫助你成霸主。「君必舍之」,你必須要放掉他,不能殺他。
齊桓公後來能夠稱霸,就是因為用了管仲。齊桓公在歷史上是窩囊君王,什麼都不能,又好吃好玩,是一個,就是用了管仲、鮑叔牙,他就成功了。實際上只用了一個管仲,像他那麼一個,能當領袖就是因為懂話、聽話;只要是對的,他就聽了。「遂召管仲」,馬上把管仲從魯國引渡過來,「鮑叔牙郊迎,釋其囚」,聽到管仲回來,鮑叔牙很了不起,雖當了部長以上,還跑到飛機場老遠在等了,等到管仲來到,馬上把他手銬打開。齊桓公在辦公室門口歡迎他,「桓公禮之」,給他行個禮,馬上發表官位,「而位於高國之上」,高國是齊國權烕最高的,也就是當宰相了。
「鮑叔牙以身下之」,你看看鮑叔牙這個朋友,管仲這一條命都是他救的,管仲窮的時候,吃飯都是靠他的。這個時候,管仲在他的推薦之下當了宰相,鮑叔牙則是「以身下之」。看到他就行禮,看到管仲坐在上位,他絕不敢坐在旁邊。這個你們做朋友的注意,要是你們一定在旁邊推他一把,喂!老兄,再不然就是老管!鮑叔牙不是這樣,這個地方就是值得你們學習了。像我有兩位朋友,當年一起都是少將,一位升了中將,兩個人本來是好朋友,出去的時候,該在一起嘛!卻一個走在前面,一個就站在旁邊。我說這就是他的成功,你們懂吧?朋友是朋友嘛,階級不同,代表國家的職位,公事上他要這樣。如果到私人家裡,罵架都可以,但不能給人家看見的啊!在公事上,鮑叔牙處處以屬下自居。
「任以國政」,這位齊桓公什麼都不管,一切交給管仲,而且還不稱他宰相,也不叫先生,「曰仲父」,這個名位大了,這個名不是官位,仲是管仲的,父是代表男性,大丈夫,是對他的尊敬。像劉備對諸葛亮,是朋友相處;齊桓公對管仲,不是朋友相處,是以老師對待,自己是學生的姿態。
……
管仲嘗嘆曰:「吾少窮囷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大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北,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
這一段是有名的歷史上的文章,也是名言,你們仔細研究研究看。「管仲嘗嘆曰」,這個嘗就是平常自己感嘆,跟朋友們講,「吾少窮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多自與」,他說我們合夥做生意,賺了一點錢,我就多拿,給他的少,「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鮑叔並沒有怪我貪心,他曉得我很窮。這一點我們就很難辦到了,你們做得到做不到?你們大概一毛錢都要爭得臉紅了,兩毛錢就流鼻血了。「吾嘗為鮑叔謀事,而大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鮑叔托的事,我沒有一樣給他做好,鮑叔沒有怪我笨,他只說我運氣不好。「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他說我三次當公務員,三次都被趕掉,鮑叔不覺得我不對,曉得我運氣沒有來,時間沒有到。當我做軍人去服兵役作戰時,「三戰三北,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每次都打敗仗逃回來,鮑叔沒有認為我窩囊,他曉得我還有一個老母在,我不敢在前方戰死,我死了,我媽媽怎麼辦?所以,打不過只好開溜逃回來。只有鮑叔可以原諒我,別人都笑死我了,那麼沒有勇氣。這一次當中,公子糾失敗,跟我一齊共事的召忽自殺,但我沒有自殺,為什麼?我認為自殺對國家天下沒有貢獻,做個小忠小孝而已;我要大忠於天下,不願意死,只有鮑叔懂得我,所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這就叫管鮑之交,還沒有完,這還不算數哦,精彩的還在下一次,且聽下文分解吧。
……
……管鮑之交這一件事實,在《列子》這里說得最清楚。
……
上次講到管仲做了齊國的宰相之後,說了兩句名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
……
現在接著講下半截的歷史,「及管夷吾有病,小肉問之曰」,管仲年紀大了,快要死的時候,齊桓公來到病床邊看他,「仲父之病疾矣」,他很恭敬地說,「仲父」,一個君王對自己的部下客氣到這個程度,顯示他多麼重視他,多麼需要他。他說你的病啊疾矣,病就是疾,疾就是病,疾又代錶快。小白說你的病嚴重了,「可不諱雲」,你不忌諱我講一句話吧!生病的人最忌諱一個死字嘛,所以先問一下,這是一個禮貌。他說你的病看起來很嚴重,我有一句很要緊的話,你不忌諱我問吧?大概管仲點個頭表示可以,他就問了。「至於大病」,大病是什麼?死亡,他不好意思把死字講出來;「則寡人惡乎屬國而可」,我找淮接你這個位子呢?
「夷吾曰:公誰欲歟」,管仲一聽,說你心裡想交給哪一個啊?因為小白下面有兩派,一派就是三個好人,管仲、鮑叔牙、隰朋,這三個大臣;另一派是馬屁派,有豎刁、公子開方、易牙三個最壞的,因為管仲等人在位置上,所以他們三人不敢動。……
我們年輕人注意,作為幹部,你看管仲的大臣風度,齊桓公問他你死了我交給誰啊?像我們年輕同學沒有經驗,就會說交給老王啊、老李啊。管仲不是,「公誰欲歟」,他先把小白的心理抓住,也防止他後面亂,他說你心裡想交給誰啊?這一句把小白問住了,他不敢對管仲講的,這個時候他有點怕管仲,不是權威的怕,是道德上尊敬。所以管仲就是叫他自己講出來。一個領袖不能隨便講話,他只好提正派的人物,「小白曰:鮑叔牙可」,他說鮑叔牙這個人可以接你的位子吧。
他們兩個是最好的朋友,但是管仲「曰:不可」,不行。這是管鮑之交,這個難吧?前面你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他一生的事業在歷史上留名,諸侯間第一位名相,權位之大,是鮑叔牙培養出來的。我們歷史記載管仲,「一匡天下,九合諸侯」,匡就是正,使天下走上正路,走上和平的大道。後來的歷史,沒有一個皇帝、一個宰相做得到的。他一手把這個天下國家安定下來,多次的會議上他都是最權威的,齊桓公被他捧起來,是會議唯一的主席,成為的君王。所以這個人前半生那麼倒霉,晚年有如此的威風,齊桓公對他是真正不得了的好。鮑叔牙從他年輕一直幫忙,我們想,那個宰相位置你不幹,總該他幹了吧?你看管仲,齊桓公已經提出來「鮑叔牙可」,但是他卻說「不可」。這個才是真朋友,當然只有管仲能夠做這樣的朋友,也只有鮑叔牙有這樣的朋友。如果是別人的話,不恨死才怪,我幫了你一輩子,你要斷氣以前還不推薦我!結果鮑叔牙聽了,不曉得多麼感激管仲!什麼理由?這是歷史上的大人物、大作風,年輕人要注意了。
為什麼說不可?「其為人,潔廉善士也」,管仲把鮑叔牙看得透透的,他說鮑叔牙人格太好,人太好了不能幹大,「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清則無福」,你們注意哦!頭腦太清醒的,太愛干凈的,這些人沒有福氣;反而臟兮兮的啊,邋裡邋遢的,福氣好得很。所以中國人講話,選媳婦要選一個丑一點的,「福在醜人邊」,太漂亮就紅顏多薄命,這是同樣的道理。他說鮑叔牙這個人太好了,既規矩,又清廉,人格高尚,要求自己太干凈了,不能玩的。難道是壞人玩嗎?不是的,而是大家能夠包容好人,也能夠兼容那些壞的,黑的白的,五顏六色他都能夠包容。譬如我們這一堂人坐在這里,如果叫電視來照,放出來一定很好看,因為我們各種顏色都有,不像他們出家同學清一色,頭上都光光的。這個社會就是形形,要能夠包容得了形形才行。所以他提出來鮑叔牙不行,因為鮑叔牙是廉潔之士,善士,意思是包容不了其它的人。
「其於不己若者不比之人」,他說鮑叔牙對於不如他的人,比他窮的人,學問不如他、人格不如他、一切不如他的人,他寬大得很,他能夠包容。可是有個毛病,「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你如果做錯一點事,講錯了話,人格有一點毛病,他會牢記,認為這個人不行。鮑叔牙的個性就是這樣,因為他是個好人。這一種好人我們社會上很多哦,對印象不好的人,你說死了,他仍然認為不好。很多人有這樣的個性,就是說主觀成見特別強。他這樣子怎麼可以做領導人啊!「使之理國」,你如果把國家、全國的大權交到他手上,「上且鉤乎君」,上面妨礙到你,因為他做錯了老百姓不會罵他,而會怪你這個領導人。「下且逆乎民」,下面對老百姓也不好。「其得罪於君也,將弗久矣」。他說我死了以後,你把交給他啊,搞不好對不起國家,對不起老百姓,也對不起你,而且充其量干一年兩年就出大毛病,所以你不能交給鮑叔牙。
你們注意,這就是管鮑之交,管仲敢講「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換過來鮑叔牙也可以這樣講,「生我者父母,知我者管仲也」。所以這叫知己,人生得一知己之難,你看歷史的經驗就會明白。
……
祝你闔家吉祥安康!
C. 南懷瑾老師:人難免碰到倒霉不走運的時候,怎麼辦
南懷瑾老師-----倒霉的時候,少睡覺、勤理發、勤剪指甲。..
孟子說,「人恆內過,然後能容改」,人經常犯錯,犯了過錯肯反省檢討自己,然後能改。沒有給你痛苦的打擊犯錯,你不會反省,不會改過的。
所以,人不怕犯錯誤,大丈夫犯了錯誤挺身而出,改過來,然後能夠「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心裡感受痛苦壓迫,「衡於慮」,然後才曉得冷靜的衡量,考慮。「而後作」,再起來,能夠做偉大的事業,作一個人。
「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一個人事業的成功,不是那麼簡單的,觀察了外面這個環境,看看各種情形、景象。在個人講,自己雖受了打擊,還要修養很好,沒有倒霉臉色。
我常常跟同學講,一個老前輩曾告訴我,他說,「有力長頭發,無力長指甲」,年輕人生命力旺盛,頭發容易長;營養不夠的時候,指甲容易長。所以那個老前輩告訴我,倒霉的時候,少睡覺、勤理發、勤剪指甲。如果在倒霉的時候,沒有事做老睡覺,頭發、指甲弄得長長的就更倒霉了。也就是「征於色,發於聲」。然後啊,「喻」,懂得了。看了別人的現象,看了外界的環境,反省自己,就懂得了。
D. 〖什麼是雙修〗南懷瑾老師對密宗「男女雙修」的評判
南懷瑾老師對密宗「男女雙修」的評判
正文:
西藏密宗教主蓮花生大士,移喜磋嘉是蓮花生大士的明妃,也就是雙修的對象,她在西藏修行證果,是西藏一位女性修行大成就者。在西藏,成佛的男性也就是男佛,叫佛父,成佛的女性叫佛母。蓮花生大師所傳下即是密宗紅教,認為非雙修不能成就,此是佛陀在顯教中所未傳言者。在唐朝以後,密教盛行得不得了,紅教演變成花教,以後演變為白教。到元朝帝師八思巴,服從元朝的統治,入朝為元帝灌頂,許多王公後妃,也都踴躍參加,暗中的桃色事件,穢跡流言,連正史上都有記載。這樣以來,藏地的喇嘛教士,也都隨著到漢地來了。這些僧人們,驕奢淫逸,愈來愈厲害,聲勢的囂張不難想像。所以到了明代永樂年間,把這些密宗驅逐到日本去,絕對不是一樁偶然事件。也是明永樂年間,宗喀巴大師見雙修之弊太大,站在維護佛教的立場,起而宗教革命,主張清凈單修,嚴整戒律,創立黃教。宗喀巴大師為青海人,傳四大弟子:班禪,達賴,章嘉,哲布尊丹巴。章嘉主內蒙古,哲布尊丹巴在外蒙古,達賴主前藏,班禪則在後藏。四大弟子們代代轉身統率各派。
現在,密教可分兩派,一派是主張若要即身成就,依身起修,非雙修不可。因人在欲界中是因愛欲而來的,所以也必須在此欲上了之;由欲界修持,升華到色界。教理上,《華嚴經》及其他大經都是這么顯示,一切佛的報身,都是在色界中成就,欲界中必須轉了色身,才能成就。無色界中也不易成就報身。另一派則站在顯教立場,戒律精嚴,為防止行者濫用此修法,為防止外人的毀謗,即主張單修,清凈單修,只以觀想而定之。
但我也問過修學黃教密宗的能是法師,此派修持者到底如何?他說許多喇嘛在觀想中都犯了意淫而遺精。我說這又何必?他說就是嘛!這個和尚很好,坦白誠實,我與他無話不談。因為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必須要好好的研究,所以我們都很坦誠地提出來討論了。
綜合密宗結論--(一)皆主張從色身起修,修通氣脈後,才能證得菩提。(二)世界上一切宗教,哲學,大學問家對男女愛欲、性的問題,有兩個路線:一是逃避的態度,一是掛門簾,背後什麼事都干,當面不承認,還要掛上仁義道德的門簾。但是世界上卻有兩個宗教的宗派中,是面對現實,不逃避也不掛門簾,也不以道德及宗教情操信仰來壓抑。這是密宗和道家的南派。
性慾是生理自然的作用,但雙修到底不是究竟法,所以這個問題很需要研究,理由必須要充分才行。大喇嘛活佛,很多主張非如此雙修不能得成就,然究竟效果如何?很多人也都喜歡修密宗,我現在先說三個故事,讓大家自己去參一參:
達賴第六代祖師,是歷代轉胎中最聰明,修持最有成就的,是法王又兼人王。他偷出後宮,去和酒女談戀愛。被宰相(當朝的權臣,有野心)知道了,乃報告清朝。時順治的母親當政,雖然對清朝本身無所謂,既然呈報上來,就不得不提令達賴到京審問。走到青海,這位二十一歲的達賴說他不想入京,語畢即圓寂。好!現在問題來了,打坐的本事,修持工夫,已達到說走就走的地步,何以還需要談戀愛,流浪欲界?此其一。
說到這位達賴活佛真是天才,有六十六首談情說愛的情詩,在西藏文學界是最了不起的作品。很多僧俗,幾乎無人不朗朗上口,可謂陽春白雪。記得昔年有曾緘先生(曾任蒙藏委員)的譯本,現在已經找不到了,其中一首「自恐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怕誤傾城。世間哪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又有「入定修觀法眼開,祈求三寶降靈台。觀中諸聖何曾見,不請情人卻自來。」這就是一代法王的作品,是他自己的坦白諷刺。
另外一件事,據傳說,第五代達賴站在宮牆上撒了一泡尿,忽地又把它吸回去,問左右和尚:「我可不可以娶妻?」下文我記不詳細了。這是關於黃教的第二疑問。
第三個問題是我親自聽曼陀法師(密教法師)說:黃教有一大喇嘛,是學問、修持功夫最好的一個,但他忽然和一個尼姑到拉薩對岸的山裡隱居去了。若在紅教無所謂,雙修是應該的,但在黃教是犯了大戒的。但既然學問修持達此功夫,還是如此,這就怪了,到底又是為什麼呢?可是其他的大喇嘛在學問及修持上有問題的,還是要在暗中偷偷過河去請教他。這又怎麼說呢?
這些故事都不足以效法,同時你們也不要胡亂下斷語,誤人誤己,可不得了。
所謂雙修,亦無其神秘之可言,以佛法視之,此乃為多欲眾生,謀一修持出離之方便道也。苟為大智利根者,屠刀放下,立地成佛,又何須多此累贅哉!如據理而言,所謂雙修者,豈乃徒指男女之形式!蓋即表示宇宙之法則,一陰一陽之為道也。後世流為縱欲之口實,使求出離於欲界、色界、無色界之方便法門,反成為沉墮於三界之果實!
西藏的紅教講究男女雙修,美國也有很多人教人交媾的技巧,收費貴得很。真正的紅教雙修,講的是氣脈成就。關於雙修,各個派別爭論很多。有的說,開始時就要雙修,為了了欲,等這一階段過了以後就單修了。有的認為,先把氣脈修習到一定程度,再用雙修使氣脈達到最高的成就。有一派認為,完成許多修行成就後,最後一次男女雙修得到報身成就,達到色身的轉化。報身也叫色身。
雙修的對象有很嚴格的條件,很難找到。比如男的找女的雙修對象,最好是年輕的,除非對方已經達到空行母的境界。有的說,女性雙修對象的眉心、喉處、或者心窩要有一顆紅痣。另外,要家庭教養好,有見地,有智慧,有道德,心地善良,慈悲好施。
所謂空行母也有兩層意思。西藏一般學密宗的人,以為空行母都是在虛空中飛來飛去的,這是有形的,其實空行母就是見了空性、明心見性、沒有慾望、一切空、一切為度人幫助人的人。西藏黃教白教許多人單修,拚命修法,希望空行母來幫他。哎呀,夢中空行母來啊。我就罵他們,你們是在意淫,夢交,若要真正的空行母現身,除非你修持、智慧、福報、功德到了相當的程度才有可能。空行母有時現很兇的姿態,而且很醜陋,有時現比天仙還美的姿態。她還會對你有各種各樣的測驗。如果你還有善惡丑美的分別心的話,空行母一個耳光把你打扁了。你在定中,如果空行母低頭這樣看你,你就千萬不要碰了,空行母對你已經生氣了,說你修行不對。如果背對著你,更不能碰了。換句話說,她警告你不要動雙修的念頭。
宗喀巴大師創立黃教,主張單修,禁止雙修。但是,他也承認,要想得法報化三身成就,只好等到自己這個肉體毀壞,中陰身時雙修,這是另外一個秘密了。
西藏第五代達賴告訴大家,他要雙修,那可不得了,歷代祖師都是規定單修的,因此左右宰相大臣都反對。有一天,他叫來左右大臣和管宗教的「干布」,也就是管總務的大師,國家的廟子都歸他管。他帶大家登上城牆,脫下褲子要屙尿,及至屙了一半,又把屙出來的尿吸回去了。他看看大家,意思是說,你們看我有資格雙修吧?大家都不講話。第五代達賴說,既然如此,我也不雙修了,不久就涅槃了,轉生為第六代達賴。所以,第六代達賴風流倜儻,開後門,偷偷去酒家約會。結果因為下雪天被人發現。第六代達賴的情詩就是這樣寫出來的。
消息傳到滿清政府,那是順治的時候,就召他進京處理。走到青海他就不走了,我是法王,怎麼這樣去見一個人王呢?就圓寂了,走了。第七代達賴就靠不住了,沒有這種功夫了。據傳,第六代達賴並沒有死,他到了蒙古,還是喇嘛,還到過四川峨眉,活了很久,有沒有雙修不知道。據說,乾隆時期他還在世,乾隆答應他不宣布他是第六代達賴,他才答應和乾隆談話,之後就走了,傳說後來圓寂在五台山。
像這里講的這些大喇嘛,都在山洞裡專修過,程度都很高,這樣的大喇嘛很難得碰到的。這個雙修作起來,很恭敬的。布幔遮起來,兩人在裡面修七天七夜,他們雙修有精卵的排泄嗎?沒有!他們已經把女性的卵,男性的精化掉了,都變成了菩提種子。這都是科學的大問題。外面的喇嘛圍著,七天七夜念咒念經,打坐供養,香花供養。據說,修好了整個帳篷都不見了,只有一團五彩的光明。
元順帝得了雙修法,結果以此作樂,鬧得一塌糊塗,歷史上名聲很壞。清朝的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都受過這些法的灌頂。所以,雍正沒有當皇帝以前住的王府,也就是現在北京的雍和宮,還供養雙身佛呢!歡喜佛就是這樣來源的。乾隆以後的嘉慶還有,以後就不知道了。康熙、雍正、乾隆對禪宗、密宗都很有研究,很高明。
禪宗對雙修既不表示批駁,也不表示贊成,根本不提這回事。有一位在家人,是一名尚書,名叫陳操。有一次,他請教一位禪宗祖師說:「吃肉嘛,犯戒;不吃肉嘛,不行。師父啊,你看我該怎麼辦?」這位禪師回答:「吃是你的祿,不吃是你的福。」也就是說,吃是你這一生的福報,不吃是你未來的功德。這就是禪宗的教法,很妙。許多在家居士,不出家一樣悟道,禪宗也不作說明。
密宗從修行的次序來講,第一要修氣,第二修脈,第三步才修拙火。現在後世的人學藏密,動不動就隨便講什麼修氣脈,甚至講什麼男女雙修,他們對修持的次序,對雙修欲樂定與拙火、氣脈的關系都不清楚,都在那裡亂搞,如果這樣學密宗,那是離佛法越來越遠了,這是第一點要說明的。
第二,密宗很重視修氣、修脈、修拙火。密宗流行以後,全世界都好像以為,只要到了拙火發動就成佛得道了。在這里,我可以肯定的下一個斷語,這種觀念是絕對錯誤的!修習拙火在佛法中只能說是加行法的方便法門,雙修的欲樂定的方法也是加行法的方便法門,這些與明心見性悟道成佛,與佛所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以說根本不相干。
但是,你們也不要片面理解我講的這句話,真正得道成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他的氣脈一定是通的,他的拙火一定是發動的,他自然就會到那個境界。所以說,你也不能說修氣脈拙火毫無價值。這里主要是想提醒大家,學佛要有正知正見,要明白學佛的最高目的是證得無上菩提、明心見性而成佛成道,並不是成就拙火,拙火只是輔助的。假如說有人理通了,明心見性了,但是氣脈還沒有通,這個還不算真成就,還要悟後起修、做工夫。
真正拙火發動以後,身體都是松軟的,你會忘記了身體的感覺,身體是一團清凈光明,有內觸妙樂。用雙修也能達到這種境界,不過那是個危險的道路,跳不出來就墮落了。關於雙修,密宗有個秘密的口訣:「精不降則樂不生。」一般凡夫做不到這一點,精一降就放射了,所以男女交媾消耗一次,生命就消耗一次。
修氣修脈修拙火屬於工夫,不是佛的獨有法門,阿修羅、天人、外道都可以做到那個境界。關於這一點,佛經和密宗的經典上都沒有直接講清楚。這種修法是證得菩提前修的一種方便,也是修行的一種功德。
拙火定是從化樂天到他化自在天的欲界天天人的修法,雙修也是欲界天天人的修法。雙修的原理是「以欲除欲」,或者用中國禪宗的話講,叫作「以楔除楔」,就好像一個釘子釘在木頭里取不出來,再拿一顆釘子釘進去,就可以把原來那個釘子打出來了。欲樂定與拙火定有很密切的關系,眾生都在欲界之中,性慾發動的時候就是拙火在動,但是一般人認識不到這一點,無法把那個性慾的沖動化掉。所以說道家講的煉精化氣是通過拙火化的,就是這個道理。
關於拙火,老子也曾提到,一個男嬰兒睡足了,神足氣滿以後,生殖器就會翹起來,那個時候並沒有欲,那就是拙火,嬰兒長大就是靠這個拙火。等長大以後,一有慾望,配合心理的作用就會想要發泄,一旦發泄就消耗了,下墮了。雙修欲樂定的修法,可以幫助你化精為氣。我在這里只是講個大原則。身體不健康,或者老年人,很難自己發動拙火,中國人叫那種狀態是「吊兒郎當」。所謂吊兒就是那個東西,所謂郎當就是說那個東西不行了,只能在那兒搖鈴了。對女人來說,沒有拙火的時候人就干癟了,胸部也鬆了。老年人如果還有感覺的話,說明身體還健康,是好事。嬰兒可以很自然的就把精化掉,對大人來說就很難了。
那種感覺來的時候,不要配合男女的心理慾念,把它清凈空掉就可以化精為氣了。不過要做到這一點很難,有一個秘訣,那就是用安那般那法門。修氣從安那般那入手,飲食、男女慾念都要遵守一定的戒律。等到修脈的時候就可以變化氣質,是由氣到質的變化,這些都需要很多年的專修工夫。
歸納起來,修氣修脈修拙火和雙修都是欲界天天人的修法,不能說誰高誰低,差不多,修氣修脈修拙火與四加行也有相關之處,不同的是正統佛學很重視心理狀態,根據心理結使、習氣的不同,修行所能達到的成就也會有所不同。好比說雙修的法門,雙修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發動拙火,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它修氣修脈最後發動拙火,然後配合心理化解男女性慾的根本習氣與結使。
還有密宗雙身佛像,跡近穢褻問題。此實古今中外久遠存疑,昔日人所諱言,今則因教育之發達,國外性教育之公開,反有欲蓋彌彰之勢。甚之,在國外之流毒,有因此而促進性行為之泛濫不軌者。在國內而言,不知內義之士,往往將清代雍和宮之歡喜佛與《金瓶梅》並列為誨淫之嫌。舊時視此為密教之密者,當亦有避嫌之意。其實此一問題,有三重要義理,卻非一般所知。
首先以宗教教旨而言,此乃吾佛慈悲,為欲界多欲眾生,謀此一路,正如《法華經》所說:「先以欲鉤牽,漸令入佛道。」為教育上不得已的誘導向善的方便,智者一望而知,不足為訓。
次則,昔日中外文化,無論為宗教的、哲學的、教育的、倫理的,對兩性問題,不是遏阻的不許談論,即是道德的逃避之。然文不勝質,千古人類,未嘗因宗教或教育而稍戢淫慾,甚之,可說是隨時代的演進,愈趨愈烈,在古代而言,不避嫌疑而面對現實,作解鈴系鈴之教育者,唯此藏密和道家南宗而已。綜其教育目的,在以楔出楔,警告世人縱欲者不過如此,當從速回頭。但世間萬事,利害相乘,順化逆化,都滋流弊,豈止此一事如斯而已。即如今日歐美性教育之公開,亦未敢斷言必然是利多於弊。但兩害相權,隱亦未必如顯耳。
再其次,雙身形像,實表示人體生命中,本自具有陰陽二氣之功能。凡夫未經嚴格修持,不能自我中和陰陽二氣。故偏逸流盪而引動淫慾。如能中和自我生命之二氣,則「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即可超凡入聖。不然即為欲界眾生,具體凡夫,生於淫慾,死於淫慾而已。如能嚴持戒、定、慧而離欲絕愛,方能至於「菩薩內觸妙樂」之境,終而成為無男女相,不向外馳求矣。智者由此觀而精思,不為法縛,不從相求,即可灑然一笑而得除粘解縛。然後方知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所謂男女相,即非男女相,方能得少分相應。
人和物理世界中的一切眾生一樣,這個生命來源最大的反復根源,就是情和欲。換言之,它所突出的行為,除了飲食之外,就是淫慾,也就是現在人們統稱的男女兩性之間的「性慾」。欲和愛,欲和情,看來是本有生命中最平常、最自然的作用。但無論在宗教、哲學、科學,甚至是任何學術上,如果深入探討,始終是無法徹底了解它的究竟。至少到現在這個時代為止,確是如此。由絕欲,了欲,轉化欲樂得達升華超脫的境地,那是何等的難題,也是最難完工交卷的答案。但世尊在建立規定出家比丘和比丘尼的戒律上,第一條便是「戒淫」。它的原理,在佛說《楞嚴經》中有很扼要明顯的定論,如說:「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成其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這很明顯地說,要修戒、定、慧而求證出離物慾世間的第一功課,即須先離「淫慾」。
十念法中的念戒也不容易,大陸上以前每個陰歷的初一、十五,必須誦戒,非常隆重。每個出家人自己犯了戒,逐一作懺悔,希望不要再犯。至於念戒,和誦戒不同,一條一條都要熟記於心,連開步走,或做任何事,都要念著戒。這樣,你的行為,處處都是合於法度,心心念念如此,做得到嗎?戒又有遮戒、性戒的差別。因時間、地區不同,可以權宜變更的戒條,叫做遮戒。但是像殺、盜、淫這三大戒,是永遠不能違犯的,這些就是性戒。
念戒,就是隨時嚴重地告訴自己要守戒,看住自己的思想、念頭,只能起至善的念頭;至於壞念頭、惡念頭,絕對動都不能動,以免犯戒。年輕人若真做到,七天規規矩矩念戒,一定會證沙門果。證了這個果位後,修持的路就好走了。但是,後世修念戒的人很少。四無量心也在戒的范圍,經與戒是合一的。學密宗的人,守戒方面就更嚴謹了。每次修法,先修四無量心:眾生一切的痛苦,自己來擔;修法不為自己修,希望修成了以後能度眾生;所有的功德迴向眾生,自己完全不要。發菩提心、四無量心等等,這些都屬於念戒法門。
最近到處都流行密法,東傳一個。西傳一個,但是基本道理都沒有。真正的密法,在心理的行為,道德的反省上,都是非常嚴肅的。一般人聽到密宗,都想到男女雙修,把密宗給糟蹋了,也糟蹋了佛法。任何一個宗派,都不是這么簡單的。
大家看過北京雍和宮的雙身佛像,一定會有許多疑問。其實,這只是密教的一種方法,說明人的生死之際,就在一念的貪欲迷戀,轉此一下子,可以使精神解脫,升華到身心物慾世界以外,趣入寂滅境界,得到不可思議的妙樂。可是正因為其方法,利用人性獸性的習慣而自求超脫,反容易被人托辭誤解誤做,唐到宋元明間,密教在西藏的情形便是這樣。甚至,牽連蒙古在內。有人認為,密乘的雙身修法,就是中國古代的「房中術」,這是毫釐相差而產生千里的差別,其中流弊所造成的禍害,自然不必諱言。
密宗男女雙修是幫助法,方便法,不去管它,不要去問,這是為多欲重欲眾生,謀此一方便法門,不足為訓。你只要記住《楞嚴經》這句話:「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就是了。再說,用功者何以不能得定,單修的朋友是絕對的對,不要以為比雙修慢。雙修的事萬萬不可亂學,世界上有這種法門,先輩中有此主張,但畢竟是正中偏的方法。凡是急就章,終究是險道,雖快速而危險,非大英雄、大豪傑、大智慧、大功德者則談也不要談。單修者到底切實而穩當,同樣清凈而圓滿,如何不能達到呢?
有人搞雙修、采補,把那些雜質引上來,看上去都是紅光滿面的,但是紅光中帶著紫色、黑色。一般人不知道,看見黑黑紅紅的,臉上發光,還以為這傢伙有道呢。這些人的臉色就像油沒倒干凈的炒菜鍋,油光油光的,是凡精之氣。這樣修雙修、修采補是往魔道鬼道上走,死後還要下地獄,至少是變畜生,千萬不要玩這種把戲。
整理自《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習禪錄影》《如何修證佛法》《禪海蠡測-語譯》《戒律學原理摭言》《中國文化泛言》《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我說參同契》
E. 南懷瑾 南老的現況
現在 在太湖大學堂!90歲了,時不時還講講課。據說多年以前他就到了六地菩薩的境界可以做到獅子奮迅定。最近又傳言他已經破了末牢關了!
F. 南懷瑾的真面目
井底之蛙。
你對南懷瑾先生了解多少?
南懷瑾先生的著作,有禪宗的,有儒家的回,有道家的,有易經的。答
禪宗和佛教方面,比較深奧,也比較難懂。先生在書里反復告誡我們後生,先把人道的基礎打牢,把四書五經學好,再去學佛。先生還把佛教比喻成商店,有錢有時間可以去逛逛商店,逛了不買東西也可以,根本不去逛也可以。把儒家比作糧店,中國人每天都要吃飯的,所以必須學習孔孟之道,孔家店不能打倒!怎麼可以說是毒害青少年呢!
G. 南懷瑾為什麼不主張年輕人學佛
不是不主張,是不主張隨便去學。目的應該是告誡年輕人對待學佛要恭敬,不要妄談,不要輕浮,要恭敬要用心求證。
H. 為什麼南懷瑾勸人不要輕易學佛學易經
南懷瑾是非常出名的佛學家和國學大師,他一生在多個方面都非常有造詣,不只是佛學和國學,他窮盡一生想要去參透很多人生哲學,他閱卷無數,終成大師,但是身為佛學家的南懷瑾卻勸誡眾人不要輕易去佛學和易經,其實這是因為佛學的內容非常寬泛,而且學習佛學一定要誠心誠意,如果人只是想找一個精神寄託,那這樣的人是不配進入佛學的,所以南懷瑾勸人不要輕易學佛學。
南懷瑾對於佛教來說,是一生所追求的夢想,因為他一生都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宣揚國學佛學,讓更多人知道國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很多人對佛教非常感興趣,也是因為南懷瑾。
I. 南懷瑾邪師誹謗阿羅漢只有84000劫,受後有!
不明白你憑什麼說南懷瑾是邪師?你有這個能力鑒別嗎?
非常非常多的年輕人通過看南師的著作接觸佛教,學佛修行。這樣的高手也叫邪師?那你是什麼?
J. 人活著為什麼南懷瑾
凈空法師---人為什麼到這世間來?佛答覆是一句話,「人生酬業」。
第二段,「人之所以要內到世容間來以肉體形式存在,這是為什麼?」人到這個世間來干什麼?為什麼要來?他這里也說得很好,是為了做事或還債。佛在大經上有人問過這個問題,人為什麼到這世間來?來干什麼的?佛答覆是一句話,「人生酬業」。六道眾生出不了六道,你在六道輪回,為什麼會輪回?酬償你的業報,你做的善,你來享福,你造的惡,你來受罪,你過苦日子,就這么回事情。佛一句話給你答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人生酬業。
他這里還有個做事的,做事的是什麼?是乘願再來的,是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度眾生的,他是做事的,他不是業力來的,他是願力來的。所以十法界裡面的眾生,有十法界六道輪回的眾生、有佛菩薩應化的。佛菩薩應化是來做事的,就是他來教化眾生的。我們凡夫完全是受業力,你自己做不了主,自己要能做得了主,為什麼不投胎到好地方去,跑到這里來受罪?業力,統統是業力。大家生在一個地區是共業,有這個共業,沒有這個共業不會到這個地區來。所以凡是到這一個地區,同一個時代、同一個地區,都有共同的業力。真正明白了,你處事待人接物的心態就不一樣,就不相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