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誠信
㈠ 為什麼求職,那麼不講信用
這很容易理解,網上招聘並不是很正式的招聘方式,很多時候應聘者都內是要與用人單位經過容初步接觸了解才會做出選擇的;而應聘者要是在網上選擇用人單位,通常都是一投簡歷就是好幾家單位,所以他面臨的又是一個選擇的問題,其實應聘者心理也很矛盾呢!至於信用,我覺得這個說法太廣泛了。。。。。個人修養如此,禮儀觀念淡漠而已。
㈡ 現在求職者的誠信度如何
取決於應聘單位了,如果應聘單位正規,不嫌棄求職者的某些條件,自然求職者就會誠信度高,反之應聘單位要求如已婚已育之類的,自然求職者為了公平就得說謊。
㈢ 求職為什麼還要遵循做人誠實的基本道理
因為誠實的核心是真心。所以誠實個體再面對每一個人時,最初的時候,都會給予每個人相同的善良和信任,再加上誠實個體一直都希望自己在給予別人真實的同時,自己也應得到真實回應的渴望。
但同信任和渴望對於虛假個體來說就是利用你的絕佳入口,虛假個體會以此侵入誠實個體的心世界,獲取自己想知道的信息或利益,這類似於黑客入侵一個無密碼的開放性公共網路。而一個不成熟或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誠實個體如果受到了欺騙,則極易從同信任滑向同懷疑。
(3)求職誠信擴展閱讀
不管社會如何發展,誠實守信的基本原則都不會變!一個人若不講誠信,他會處處碰壁,沒有人會信任他,沒有人敢給他機會,沒有人敢交重任到他的手上,那麼他也就什麼事也會做不成。因為沒有人會願意與之打交道。
其次,一個家庭亦要講究誠信,家庭才能昌盛繁榮!魏徵曾經說過:「夫婦有恩矣,不誠則離。」可見家庭中最根本的夫婦,他們之間亦要講究誠信,若無誠信,家庭必生事端,一家人便會不和睦。
所謂家和萬事興便是這個道理。家庭中的父子、兄弟之間又何嘗不是這樣。可見誠信在齊家之道上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
再次,與人交友亦應講求誠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使朋友相信自己,朋友才會與你心心相通,當你遇到難事時,他便會挺身相助。
㈣ 關於應聘誠信問題
不講誠信那你可以走嘛!那裡都在大量招工、難道還怕找不到事做嗎?現在是員工挑公司的社會,不是公司挑員工的社會!只要你有真材實料、那兒都有發展空間。
滿意請採納
㈤ 為什麼在求職應聘中要誠實有信
不誠信的人沒人喜歡,也沒人相信,那還有誰敢用你呀。
誠信是一個道德范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稱。即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譽,一諾千金。
㈥ 就業的誠信問題
高校擴招後,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多,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並由此導致了就業中不誠信現象的發生。但是,信譽畢竟是人才市場上基本的競爭力所在,因此高校務必要引導和教育畢業生注意誠信問題,把誠信當作和學生素質同樣重要的事情來對待。[關鍵詞]:高校;畢業生;就業;誠信;問題;對策 中國是一個從幾千年以來一直都在強調「以誠取信」的國度,但是,令教育工作者擔憂的是,信用危機也開始入侵校園,尤其是體現即將走入社會的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個人的誠信,是其人格的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的體現,人格力量是最可靠的事業資本。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早就指出:「自愛、自律、勞動習慣、誠實、公平、正義感、勇氣、謙遜、公共精神以及公共道德規范等,所有這些都是人們在前往市場之前就必須擁有的。」因此,對高校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努力培養他們守信用、重良知的基本素質,成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現象、原因及危害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不誠信現象 聯想到時下的人才市場,人們感到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誠信。有報道稱,在一家招聘單位收到的84份大學畢業生自薦表中,發現竟有十多人同時為一所學校的學生會主席,二十多人同時為某班的班長。難怪北京一些高校出現名副其實的好學生要求學校對自己的榮譽證書加蓋公章進行公證,以獲得用人單位的信任。這也促使不少用人單位要求上門調查驗證學生在校表現,無形中增加了招聘工作的成本。另外,「由於一些學生對自己的就業承諾缺乏信用,大學生簽約不久又毀約或簽約後不去報到的現象並不少見。這使用人單位不得不多個心眼, 在協議書上加上了違約處理辦法」。調查顯示,僅去年上半年,某市第二中級法院已接連受理六起大學畢業生勞動爭議案,其中大部分是因為大學生單方撕毀合同引起的。 (二)原因及危害 上述現象之所以會大量出現,其原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首先,社會大環境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不誠信。人是社會的人,大學生亦是社會中的群體,當前我國經濟生活中存在的諸如銀行呆帳、壞帳問題,企業間的「三角債」等問題,以及這些年社會上「假文憑」、「 假證件」泛濫的現象,都給大學生造成了十分嚴重的負面影響。其次,學校誠信教育的缺失也導致了部分大學生誠信意識淡薄,這方面的自律精神缺乏。受升學、高考制度等影響,我國的學校教育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知識的灌輸和智力的培養,而誠信等德育教育無形中受到忽視。隨著這幾年就業壓力的增大,高校對學生的教育也越來越傾向於實用性的,以解決就業為第一目標,對誠信教育這種精神層面的東西往往涉及很少。一些學校甚至在無意識中「縱容」了學生作假。中學為了學生能順利上大學,可以用褒貶不定的詞來形容學生的缺點,而一些高校為了方便學生就業,在畢業生推薦材料上毫無原則地使用「優秀學生幹部」、「社會實踐先進個人」等溢美之詞。一些高校還在校內開展名目繁多、適應就業需要的活動,讓參與的學生通過經濟手段即可輕而易舉地獲得各種各樣的頭銜、美稱,以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而畢業生的推薦表也全由學生自己填寫,教師只負責蓋章。對此,不少有識之士提出,質量和信譽是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的真正競爭力,高校要引導和教育畢業生注意誠信問題,把誠信當作和學生素質同樣重要的事情來對待。第三,一些正在找工作的大學生認為,有時候,用人單位的一些過高的要求使自己不得不在簡歷上加點「包裝」。有學生認為,造假的確錯誤,但是,在激烈的求職競爭中,如實說明情況常常難獲考官垂青,而一些製造假簡歷的學生反而順利就業,客觀上讓人覺得誠實的不如弄虛作假的。另一方面,有些用人單位盲目抬高招聘條件,有的職位明明只需懂辦公室自動化軟體的簡單操作,卻硬要有計算機二級證書;明明不需要多高的英語水平,偏偏規定要過英語6級。這樣做,不利於社會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誘使部分大學生假造履歷。參加了無數次招聘會的小趙坦言,現在的用人單位招人先看個人簡歷,然後再從中篩選,求職者如果不把個人簡歷做得顯眼些,就算很有實力但不具備某些招聘條件,根本就得不到面試的機會。簡歷包裝的目的在於揚長避短,既然要瑕不掩瑜,自然要在突出重點的時候淡化不利因素,使用一些技巧是無可厚非的事。不過難就難在,這種技巧的運用怎麼把握一個「度」,因為技巧的過度運用,很可能成為了「作假」。 值得一提的是,在求職當中並不是每個人都主動地去造假和欺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很可能是部分人造假,導致大家都得這么做,從而提高了誠信的社會成本。這種經濟學上的「劣幣驅逐良幣」的行為在求職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正是因為有人通過造假欺騙的手段獲得了成功,在這種「懲善揚惡」的信用氛圍的感染下,越來越多的人為了讓自己不在競爭中落敗,不得不通過作假維護自己的利益。 求職當中的這種誠信缺失,一方面給求職者,尤其是應屆大學生帶來了不少麻煩。畢竟,在人才買方市場的情況下,求職者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用人單位和求職者之間的相互不信任帶給求職者的不利因素無疑更大一些。然而從另一個角度說,社會和人才市場對誠信的迫切需求和呼喚,使求職中誠信的力量越來越不容忽視。也就是說,在大家都失信的情況下,誠信求職的人往往更具優勢。因此,高等院校對於開展學生誠信教育應該予以高度的重視,並通過多種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使"誠信"觀念深入學生大腦,變成他們的自覺意識和品質。 二、提高大學生誠信就業水平的途徑探析 首先,高校要加強對畢業生就業過程的誠信教育。《禮記·大學》謂:誠於中,而形於外。要加強思想教育,樹立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誠信理念。 其次,高校一定要嚴把畢業生推薦關和就業協議書的管理。一般情況下,各高校為了向用人單位推薦畢業生,專門製作了《畢業生就業推薦表》。為確保畢業生就業推薦材料的真實性,高校一定要嚴把畢業生推薦關。畢業生就業推薦表必須經過學院嚴格審核蓋章後才統一加蓋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的公章,每人僅有一份原件;另外,就業協議書每人一份,統一編號登,簽約後,必須徵得原簽約單位的同意並有書面退函後才可換取新的協議書。 第三,高校要建立相對完善的跟蹤機制。市場經濟發達的西方國有著完善的誠信跟蹤機制,誠信與否關繫到一個人業的成敗。我國高校在培養學生誠信素質的過程中可以建立:一是檔案跟蹤機制,高校通過科學的誠信考核體制,對學生的誠信狀況進行評估並建立個人誠檔案。2002年,位於上海市的近50所高校就為申請助學貸款的近2萬名大學生建立了「大學生個人信用檔案」。二是網路跟蹤機制,大學生的個人誠信狀況,高校可以通過網路來進行追蹤,對於失信的學生可以校園網路的范圍內進行揭示和批評,甚至向用人單位公示。三是畢業生跟蹤機制,高校可以通過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等形式,加強與用人單位或已畢業學生的聯系,及時掌握畢業學生的誠信狀況,發揮學校繼續教育功能,對失信畢業生實施再教育。同時收集誠信與失信典範,作為在校學生教育的生動「教材」。 當然,如何解決求職中的誠信問題,僅僅靠大學生的自律,靠學校的誠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的誠信問題,實際上是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誠信問題的反映。因此,根本的解決辦法還在於整個社會形成一種誠信的氛圍,用一整套信用機制來約束缺乏誠信的行為。專家指出:我們不要期望通過誠信教育,學生馬上就能變得誠實起來,只要社會上存在著不誠信仍能使人獲利的狀況,學生就不可能真正變得誠實起來。而與國外已經形成的成熟的信用體系相比,我國在這一方面的缺陷是比較大的。可以說,呼喚人才市場的誠信和健康,建立求職中的誠信制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參考文獻:[1]〖ZK(#〗張玲.誠信缺失,就業市場誰受傷?.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2003,(6).[2]王陽,胡堅達,汪盛科.誠信,大學生的道德通行證. 寧波論壇,2003,(3).[3]周宏,馬萬賓.提高大學生畢業就業誠信水平的途徑分析[J].河北職業技術師范學報(職教版),2003, 本篇文章來源於 山西大學生( www.Sxdxs.com ) 轉載請以鏈接形式註明出處 網址: http://www.sxdxs.com/Article/A387/001719485.htm
記得採納啊
㈦ 求一些關於面試誠信的問題
給你幾個參考:
1、你是一個誠信的人嗎?
注釋:不可能有人沒撒過謊,看他如何自圓其說,而且留下一個正面形象。
分析:幾個點:第一、看他是如何自我評價的,第二、一定要讓他舉例說明。
2、現在有很多人簡歷造假,你是怎麼看的?你的簡歷有水分嗎?
注釋:這是一個現象,重點考察他的分析能力,能否找到問題的核心。
分析:第一、美化簡歷是很正常的,注意區分美化和造假的區別。第二、大家都造假,不造假的很吃虧,被逼造假。第三、為了博取企業的關注,贏得面試機會。第四、美化簡歷也是希望能找到好工作,反映出對工作的美好追求和願望。
3、很多人離職不告而別,你認為是不是一種缺乏誠信的表現?
注釋:問題比較尖銳,看他是否能站在企業的角度思考問題,看他是否會不停地位求職者找理由和借口,如果是,也能測出此人的職業素養。
分析:第一、自動離職是一種典型的缺乏職業道德和素養的表現。第二、自動離職是有違合同精神的。第三、自動離職給公司帶來的不便。第四、自動離職也影響他找下一份工作。
4、現在有很多人都是在職找工作,你是怎麼看的?
注釋:主要是看他對社會以及職場包括求職者和企業的心態的了解度,以及看他能否透過表象,看到問題的核心是在於人對未來的恐慌感。
分析:第一、騎驢找馬其實是求穩的一種基本思想,反映出人對未來的憂慮。第二、社會的常態,讓求職者覺得這種情況很正常。第三、中介機構的橫行,讓騎驢找馬更加普遍。第四、會給企業的發展帶來隱憂。第五、招聘的成本將會更高。
大概就這么多了吧,應該夠了吧。具體的你還可以再延伸的。
㈧ 從職業從職業誠信的角度談談個人的職業觀
首先是,在還沒有進入職場之前,在求職的過程當中,就已經開始體現出誠信的重要性了。不管是在簡歷還是在面試當中給用人單位所提供的一些信息,其中的真實性都會被加以證實,一些求職者想要得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就會編造一些不實的工作經歷,最終也只能夠導致他們在職場過程當中遇到更多的麻煩。誠信是立身之本,如果在求職的過程當中,職場人已經出現了不誠信的行為,即使是僥幸過關,也終究只會自食其果。
其次是,在職場當中,人際關系看起來遠比自身所具有的工作能力更加的重要,而在職場當中,維系著人際關系最重要的東西就是誠信。你很難想像,在自己身邊的一個同事,他總是沒有辦法去兌現他的承諾,沒有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工作,導致了整個團隊在工作的進程上一拖再拖,使得每個人的努力都變成了泡影,這樣的人你還會想要跟他一起共事嗎?答案其實大家都是一致的,在職場的人際關系當中,誠信就是最好的橋梁,一旦自己成為了不誠信的一個人,不僅僅是自己的職場發展受到了限制,更有可能會受到更嚴重的懲罰。
還有,誠信也是兩個企業之間合作的基石。企業之間的合作,雖然有法律在其中承擔著重要的維持條件,但其實更多的應該是依賴於企業之間的誠信行為。你會發現有很多的企業在自己的章程當中都會將誠信兩個字寫進去,也就能夠知道為什麼重慶會有這么大的作用。一個誠信的企業,它必然受到消費者和合作夥伴的喜愛,而這樣的誠信也是每一個員工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來的。
㈨ 求問用人單位 如何避免求職者的誠信風險
李某筆試合格後,先後順利通過了分管副總、公司總經理的面試甄選環節。考慮到李某是獵頭推薦,應該經由獵頭做好前期的調研工作,且公司用人緊急,人力資源部省略了背景調查的環節做出了直接錄用的決定。卻不料,在李某入職半年後,他所負責與國外新客戶簽訂的兩個大額銷售合同均出現違約情況,造成公司直接經濟損失超過百萬,後李某被公司解僱。經事後調查發現,李某實際上僅有2年的行業經驗,並無全盤操作經驗,應聘信息有大量偽造成分。
事實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有明文規定:「訂立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願、協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原則」,明確提出誠實信用原則是建立勞動關系的基本原則之一。現實中,勞動者在求職過程中缺乏誠信,弄虛作假的情況時有發生,主要以經歷作假、薪酬作假、職位作假、職責作假、學歷作假、年齡作假等單一或者混合形式出現,容易給企業造成潛在的用人風險。一般地,我們可以通過誠信承諾、背景調查、學歷檢驗、身份驗證、材料證明等工具來降低此類風險:誠信承諾
用人單位可以要求勞動者在求職過程或者錄用環節提供個人誠信的聲明,並製作專門的《求職誠信承諾書》,也可以在《求職登記表》、《勞動合同》等文本資料上增加有關誠信承諾,明確告知求職者用人單位在誠信上的要求,從而實現對求職者的警示作用。
示範條款如:誠實信用是甲方招用乙方的絕對標准之一,甲方絕對不招用非誠實信用者;甲方在完全信賴乙方提供的任何信息或資料是合法真實的情況下,與乙方簽訂此勞動合同;在簽訂合同前/時,若乙方做出的健康狀況承諾、知識技能承諾、工作經歷承諾不真實、不客觀或者虛假,或乙方提供虛假資料或隱瞞真實情況的,誤導甲方做出與其簽訂勞動合同的錯誤決定,雙方簽訂的勞動合同無效,乙方行為屬於嚴重違反公司規章制度,甲方有權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乙方應當賠償因此給甲方帶來的經濟損失。背景調查
用人單位可以對求職者的過往履歷進行全面背景調查,重點考察求職者的工作時間、任職職位、工作職責、工作成績、同事評價以及工作中是否存在重大過失等內容。有效的背景調查應堅持三三制原則,即至少調查求職者曾經工作過的三個單位(如果有的話),每個工作單位至少調查三個人,包括求職者推薦的被調查人員、求職者的直接上級以及所在單位HR,在出現負面評價時用人單位須謹慎確認,甚至可以有策略的與求職者再次確認,防止個別被調查者因為人際關系或其他原因對求職者提供不真實的評價,從而造成用人單位對求職者情況得出錯誤的判斷。
通過背景調查,用人單位基本上能夠實現對求職者全面、客觀、公正評價與認識,考慮實施背景調查會消耗公司人力以及時間成本,用人單位可以針對一定級別以上的管理崗位以及關鍵崗位實施,從而提升背景調查的效率與有效性。學歷檢驗
學歷作假是求職者作假行為最為常見的一種現象。用人單位加強對求職者學歷的嚴格檢驗,將極大降低誠信風險。學歷檢驗分為國內學歷與國外學歷兩大類型。國內學歷主要是通過學信網進行查詢,范圍包括研究生、普通本專科、成人本專科、網路教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以及高等教育學歷文憑考試等。國外學歷查詢主要是通過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進行,范圍包括在外國大學或其他高等教育機構攻讀正規課程所獲相應學歷學位證書或高等教育文憑;在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及台灣地區大學或其他高等教育機構攻讀正規課程所獲相應學歷學位證書或高等教育文憑;在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大學或其他高等教育機構攻讀正規課程所獲學士以上(含學士)層次的學歷學位證書等。
值得注意的是,應屆畢業生入職時提交的學歷,因為系統錄入資料延遲的緣故,用人單位在應屆畢業生剛剛畢業的時候,無法查詢到學歷信息,為避免學歷作假,用人單位應在入職的6個月左右重新核實應屆畢業生的學歷信息。身份驗證
因為生活壓力的緣故,現實中往往出現求職者虛報年齡,隱藏自己的真實年齡,誤導用人單位做出錄用決策情況發生,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未成年人進入工作崗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44條規定「用人單位違反勞動管理法規,僱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從事超強度體力勞動的,或者從事高空、井下作業的,或者在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等危險環境下從事勞動,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因此,用人單位招用人員時必須核查身份證,對年齡方面存有疑問的人員必須進行身份信息驗證,具體可以通過全國公民身份證號碼查詢服務中心查驗,即通過網路通道傳送至公安部「全國公民身份信息資料庫」進行比對,即可得到「一致」或「不一致」的比對結果。另外,做好員工的錄用登記、核查材料應當妥善保管,作為用人單位已經履行審查義務的證據。材料證明
求職者除了應當向用人單位提供學歷材料以外,用人單位還應要求求職者提供近期的體檢報告、最近6個月的薪酬發放記錄或者其他薪酬證明文件、前僱主與求職者解除勞動關系的證明、無犯罪記錄的證明材料、身份證明材料等資料,用人單位必須按照錄用時要求提供資料進行全面審查,對求職者進行綜合分析與判斷,不能遺漏所有應審查的項目,復印件還須與原件進行核對。
用人單位在進行材料證明時,須特別注意有些材料員工無法將原件提供至用人單位,例如學歷復印件等,為防範勞動者提供材料作假,用人單位必須要求求職者在復印件上簽字確認,從而確保材料證明的真實性。
誠實信用原則是用人單位與求職者建立和諧勞動關系最基本的准則之一,用人單位在入職環節加強對求職者的誠信考察,勢必可以避免絕大部分的用人風險,大幅度降低未來管理成本,充分發揮求職者的個人優勢與特長,最終實現用人單位與求職者的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