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形象中的首因效益
1. 面試中如何避免首因效應
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准備:
一、外在准備
外在准備包括舉止禮儀和著裝。在舉止禮儀上要得體,既不能唯唯諾諾顯得膽小無能,也不能過分張揚顯得羈傲不遜,而是要不卑不亢,符合一般的商務禮儀即可。考生要注意一些細節,比如說考官說請坐或者讀完引導語時,能夠有一句感謝的話肯定會比較好。一兩個細節不會影響第一印象,但是積累較多可能就會有影響了。著裝方面男士以正裝為主,襯衫可以不是純白的,淺色也可以,關鍵要符合自己的膚色,注意襯衫要合身,不能有褶皺。女士的著裝選擇就比較多了,只要得體,能夠體現出本人的氣質即可。考生可以選擇套裝套裙,也可以選擇素雅的連衣裙,需要注意的是裙子不能太短,以膝蓋位置為宜,面試當天最好化淡妝,顯得精神狀態較好。
二、內在准備
內在是指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和談吐,主要表現在說聲音洪亮、吐字清楚、抑揚頓挫,還有一些自信心、抗壓能力的體現。面試對考官來說是一個重復勞動,容易導致疲憊,充滿朝氣、自信和陽光的考生必然會讓考官眼前一亮。要想做到充滿自信,消除緊張,首先就是肚子里要有貨,對面試的形式、考察內容以及答題技巧等方面要有充分的了解和足夠的練習,只有夯實基礎,才能做到應對自如;其次就是要學會自我暗示和放鬆。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不僅要有充分的准備,還要相信自己。有些考生在答題時,剛開始聲音還能保持洪亮,到後面聲音就慢慢小下來,這是典型的缺乏自信。
2. 如何把控面試中的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生活中,我們見到某人時,總會對他或她有一個印象,這個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並非完全正確,但是它卻總是最深刻、最鮮明和最持久的,人們總是會以他們對一個人的第一印象為背景框架,去理解和判斷後來獲得有關此人的信息,因此第一印象也影響著以後雙方的交往程度。首因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
有句俗語是這樣說的:第一印象永遠不可能有第二次機會。一些應聘者,尤其是應屆畢業生,在他們的內心非常明確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卻因為在與面試官進行面談時,不知道如何恰當地表現自己,在面試這種相對正規的情境中常常顯得有些拘謹,感覺不自然,很難在面試官心中留下持久美好的印象。 面試者在闖過簡歷的層層篩選以後,即將進入下一重要的階段——面試。如此在眾多優秀的面試者中脫穎而出,如何能讓面試官留下持久美好的印象呢?除了在下面做好充分的准備以外,我們還應該注重什麼呢?你的儀表,眼神,握手語言,以及你的個性等都是面試初期考慮的重點。首先,注意儀表。穿上得體的服裝來到面試室前時,請面試者不防到洗手間去看看發型是否還保持著精神勁,如果路太遠,請看看自己的皮鞋是否有太多灰需要清理,肩上是否有頭皮屑等。第二,在外等待時,一旦遇到熟人,千萬不能大聲喧嘩,偷看門裡面的情況。第三,先敲門並得到首肯以後再進入,面視前方,挺胸收腹,面帶微笑,自信從容地走到面試官前,得到首肯後再入座,如果面試官沒有吱聲,這時需面試者積極主動地發問,如「您看我可以坐到這里嗎?」。第四,社會心理學家艾根(1977年)根據研究發現,在同陌生人相遇的伊始階段,按SOLER模式來表現自己,可以明顯增加別人對於我們的接納性,使我們在別人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 SOLER是由五個英文單詞的詞頭字母拼寫起來的專用術語。其中:S表示「坐(或站)要面對別人」;O表示「姿勢要自然開放」;L表示「身體微微前傾」;E表示「目光接觸」;R表示「放鬆」。總之,在面試的開始階段,要給面試官留下一個積極主動,注重細節,利落,「我很尊重你」,「對你和應聘單位很有興趣」,「我內心是接納你的」等良好的印象。 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人與人交往中最後一次見面給人留下的印象,這個印象在對方的腦海中也會存留很長時間。在面試中,教官往往會在結束時做一個壓力面試題,如,主考官告訴考生可以走了,可當考生要離開考場時,主考官又突然叫住他,對他說,你雖然回答了我們所提出的問題,但我覺得不怎麼樣,你對此怎麼看?其實,考官做出這么一種設置,是對畢業生的最後一考,想藉此考察一下應聘者逆境商(心理素質)和臨場應變能力)。在面試中,考官也常常會把最後結束面試的工作交給面試者,他們會說「今天面試就到這吧」,如果這時應聘者不知道教官是故意把收尾的機會給自己,而倉促離開,那必定會給面試官留下極差的印象。在結束時,應聘者在考官發出面試結束信息的時候,起身與考官握手並感謝對方花時間來面試自己,並表達自己的希望得到回復的期望。值得提醒的是在走到門口時,應聘者應轉過身來用眼睛與考官告別,因為有些考官有目送的習慣,最後再輕輕把門帶上,留下好的印象。
3. 什麼是首因效應
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系的影響,也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
如果一個人在初次見面時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麼人們就願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並會影響人們對他以後一系列行為和表現的解釋。反之,對於一個初次見面就引起對方反感的人,即使由於各種原因難以避免與之接觸,人們也會對之很冷淡,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會在心理上和實際行為中與之產生對抗狀態。
(3)求職形象中的首因效益擴展閱讀
首因效應的實際應用
古語有雲:「新官上任三把火」、「早來晚走」、「惡人先告狀」、「先發制人」、「下馬威」等都是不乏利用首因效應佔得先機的經典案例。
在交友、招聘、求職等社交活動中,可以利用這種效應,展示給人一種極好的形象,為以後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當然,這在社交活動中只是一種暫時的行為,更深層次的交往需要加強在談吐、舉止、修養、禮節等各方面的素質,不然則會導致另外一種效應的負面影響,那就是近因效應。
以求職為例,大部分大學生的就業方式是藉助人才市場,與用人單位「供需見面」、「雙向選擇」 完成的。在「雙向選擇」過程中,畢業生給用人單位的「第一印象」對其就業和擇業至關重要。在擇業過程中,大學生根據首因效應原理,做好各項面試准備,力爭把自己的知識、才華和良好的態度綜合表現出來,贏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4. 職場中如何運用首因效應和暈輪效應
首先談談他們之間的區別:
1、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後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的現象。,它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是指在人際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誇大的社會現象,正如日、月的光輝,在雲霧的作用下擴大到四周,形成一種光環作用。常表現在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最初印象決定了他的總體看法,而看不準對方的真實品質,有時候暈輪效應會對人際關系產生積極作用,比如你對人誠懇,那麼即便你能力較差,別人對你也會非常信任,因為對方只看見你的誠懇。而暈輪效應的最大弊端就在於以偏概全。 暈輪效應與認知偏差有關,對特定特質的看法是如何受到先前對特質的看法所影響的一連串解釋。
心理學中把月暈效應解釋為當你第一眼見到一樣東西的時候,他給你留下的最初印象將影響到你對他各方面的判斷。比如有人曾作這樣的實驗,當給被實驗者呈現一組照片時,被實驗者會認為那些長得漂亮的有比較高的學歷及行為品行,反之亦然。 傳播學上認為,大眾傳播就是為公眾人物籠罩上一層月暈,我們所了解的公眾人物並非他的本性,而是由大眾傳播建立起來的形象,所以我們得知某個明星的丑聞時總是很驚訝。 這個術語常被用於人力資源的招募上。月暈效應提到訪問者的風險,注意到被訪問者身上的積極特質,因此較少注意他們的反面特質(反之亦然)。
2、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是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占據著主導地位的效應。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它是指當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相接觸時會留下深刻印象,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後得到的信息對於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首因,是指首次認知客體而在腦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 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占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首因效應。我們常說的「給人留下一個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這里就存在著首因效應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職等社交活動中,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效應,展示給人一種極好的形象,為以後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當然,這在社交活動中只是一種暫時的行為,更深層次的交往還需要您的硬體完備。這就需要你加強在談吐、舉止、修養、禮節等各方面的素質,不然則會導致另外一種效應的負面影響,那就是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在人們的交往中起著非常微妙的作用,只要能准確地把握它,定能給自己的事業開創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
談到這里,我相信你應該知道了兩者的區別了,那麼職場中如何運用這兩種效應呢?這個關鍵看你在職場中充當的是什麼角色如果你是應聘者或者受試者,你就應該揚長避短,在首次影像之前做好工作,例如你的穿衣打扮之類的,反之如果你是面試者就是你是考官啊之類的角色,你就要根據這個區別,做好自己的預防針了,不能被這個所影響。
打這么多字,累死了,望採納,給分給贊哦!!!
5. 首因效應指的是第一印象么
「首因」也可以說是第一印象,一般指人們初次交往接觸時各自對交往對象的直覺觀察和歸因判斷。人際交往中,首因效應對人們交往印象的形成起著決定作用。《心理學新詞典》是這樣界定的:「在人際知覺過程中最初形成的印象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亦即『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現實生活中,首因效應作用下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左右著我們對他人的日後看法。因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變。就像一個台灣的娛樂節目中一個明星說的:你第一次出席一個節目的時候穿得很正,那麼你正一天,在別人心裡就至少會正一年。這也就是人際交往中的「第一眼的美麗」。
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在1957年進行過一次關於「首因效應」的實驗。實驗過程大概如下:他設計了四篇不同的短文,分別描寫一位名叫傑姆的人。第一篇文章整篇都把傑姆描述成一個開朗而友好的人;第二篇文章前半段把傑姆描述得開朗友好,後半段則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第三篇與第二篇相反,前半段說傑姆孤僻不友好,後半段卻說他開朗友好;第四篇文章全篇將傑姆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洛欽斯請四個組的被試者分別讀這四篇文章,然後在一個量表上評估傑姆的為人到底友好不友好。結果表明,篇幅內容的前後安排是至關重要的。開朗友好在先,評估傑姆為友好者為78%;孤僻不友好在前,開朗友好在後,評估傑姆為友好者僅為18%,從實驗研究可見,首因效應極為明顯。
由於首因效應作用的存在,這就要求我們在和別人初次交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修飾自己,從外表到語言到內在的素質,給人一種愉悅的感覺,讓人願意與你交往,甚至主動地邀請你。當然這就要求你要做一定的工作了,就像每個女孩約會之前總要精心打扮一番,為的就是讓人看著舒服、有美感。即使五官不夠美觀,但也要給人干凈利落有涵養的感覺。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職等社交活動中,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效應,積極展示給人一種美好的形象,給眾人留下個「第一眼的美麗」,並結交朋友打下良好的基礎。
6. 國家公務員面試中的「首因效應」是什麼意思哈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效應叫「首因效應」,它是指當人們回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相接答觸時會留下深刻印象,並且會在對方的頭腦中占據主導地位,也被稱為「第一印象」效應。第一印象是一個婦孺皆知的道理,在社會交際中,每個人都想給對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中公教育專家認為面試也是如此,而且面試具有時間較短、考官勞動量較大等特徵,都會讓「第一印象」效應得到一定的強化。
首因效應本質上是一種優先效應,當不同的信息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人們總是傾向於重視前面的信息。即使後面的信息與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會屈從於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體一致的印象。運用在公務員面試中,如果考官對某一考生的「第一印象」比較好,那麼即使考生的答題中的表現不是很理想,考官也有可能認為考生是因為緊張,為考生找理由,盡力維持自己的第一判斷。相反,如果考官對某一考生的「第一印象」較差,即使考生在答題中表現優秀,考官也有可能會挑刺,分數可能會有所下滑。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7. 什麼是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又稱「第一印象」效應。心理學研究表明,與一個人初次會面時,45秒鍾內產生的第一印象至關重要。因為這個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它就能在對方的頭腦中占據主導地位,並持續較長時間。在交友、招聘、求職等社交活動中,可以利用這種效應,展示給人一種極好的形象,為以後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面試中,面試官大多是經驗豐富的領導和專家,他們有較高的識人水平和辨人能力。業內有一種說法很有道理:20分鍾的面試,關鍵是前面2-3分鍾。考生走進考場和坐下的瞬間,穿著打扮和身體活動會「自然說話」:衣冠不整說明這人缺乏禮貌、做事沒條理,穿著花哨說明這人華而不實,一身名牌說明這人要求太高、喜歡張揚,姿勢扭捏說明這人缺乏氣質,目光游離說明這人情緒不穩,縮手縮腳說明這人缺乏自信等。開口回答第一個問題,面試官就能對考生知道個大概:說話吞吐說明這人思路不清,聲音太小說明這人信心不足,空話套話連篇說明這人飄浮和虛偽,好高騖遠說明這人心態不佳。
總的來講,盡管考官們對的標准把握可能不一致,但對「第一印象」的要求卻基本一致。這就是:著裝大方,儀態美麗;精神飽滿、信心十足;坐姿端莊、眼神溫和;面帶笑容、性情友善;聲音宏亮、表達流暢;坦率真誠、富有感情;機智干練、做事務實。
由於首因效應的存在,考生一定要特別注意自己整個面試過程的前3分鍾。注重自己的儀容、衣著,注意禮節和細節,注意進考場時的五六步走路,注意自己的坐姿,注意自己的神態,注意自己的開場講話,盡可能給考官們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效應缺點
首因效應具有先入性、不穩定性、誤導性,根據第一印象來評價一個人往往失之偏頗,被某些表面現象蒙蔽。其主要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是以貌取人。對儀表堂堂、風度翩翩的人容易得出良好的印象,而其缺點卻很容易被忽視。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懸河者往往給人留下好印象。首因效應之所以會引起認知偏差,就在於認知是根據不完全信息而對交往對象作出判斷的。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僅憑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斷,「以貌取人」,往往會帶來不可彌補的錯誤。
8. 面試中的首因效應名詞解釋
首因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專產生的影響作屬用。
有句俗語是這樣說的:第一印象永遠不可能有第二次機會。一些應聘者,尤其是應屆畢業生,在他們的內心非常明確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卻因為在與面試官進行面談時,不知道如何恰當地表現自己,在面試這種相對正規的情境中常常顯得有些拘謹,感覺不自然,很難在面試官心中留下持久美好的印象
9. 何為「以貌取人,首因效應」職場商務禮儀
首因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對於這種因信息輸入順序而產生的效應的現象,有種種不同的原因解釋。
一種解釋認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構成腦中的核心知識或記憶圖式。後輸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這個記憶圖式中去,即這是一種同化模式,後續的信息被同化進了由最先輸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記憶結構中,因此後續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屬性痕跡。
另一種解釋是以注意機制原理為基礎的,該解釋認為,最先接受的信息沒有受到任何干擾地得到了更多的注意,信息加工精細;而後續的信息則易受忽視,信息加工粗略。
實驗心理學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輸入大腦時的順序,在決定認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視的。最先輸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後輸入的信息也起較大作用。大腦處理信息的這種特點是形成首因效應的內在原因。首因效應本質上是一種優先效應,當不同的信息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人們總是傾向於重視前面的信息。即使人們同樣重視了後面的信息,也會認為後面的信息是非本質的、偶然的,人們習慣於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釋後面的信息,即使後面的信息與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會屈從於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體一致的印象。,當不同的信息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人們總是傾向於重視前面的信息。
應用方法
第一印象是在短時間內以片面的資料為依據形成的印象,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一個人初次會面,45秒鍾內就能產生第一印象。它主要是獲得了對方的性別、年齡、長相、表情、姿態、身材、 衣著打扮等方面的印象,判斷對方的內在素養和個性特徵。這一最先的印象對他人的社會知覺產生較強的影響,並且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占據著主導地位。並且這種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觀性傾向,會直接影響到以後的一系列行為。在現實生活中,首因效應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影響著人們對他人以後的評價和看法。
社會心理學家艾根在1977年研究發現,在與人相遇之初,按照SOLER模式來表現自己,可以明顯增加他人的接納性,使得在人們的心中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SOLER」是由五個英文單詞的開頭字母拼寫起來的專用術語,其中:S表示坐姿或站姿要面對別人;O表示姿勢要自然開放,L表示身體微微前傾;E表示目光接觸;R表示放鬆;用SOLER模式表現出來的含義就是「我很尊重你,對你很有興趣,我內心是接納你的,請隨便」。
心理學家卡耐基在早期名著《如何贏得朋友》中也總結了六條給人留下良好印象的途徑,即:真誠地對別人感興趣;微笑;多提別人的名字;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鼓勵別人談他們自己;談符合別人興趣的話題;以真誠的方式讓別人感到他自己很重要。
實際應用
古語有雲:「新官上任三把火」、「早來晚走」、「惡人先告狀」、「先發制人」、「下馬威」等都是不乏利用首因效應佔得先機的經典案例。而人們常說的「給人留下一個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這里就存在著首因效應的作用。在交友、招聘、求職等社交活動中,可以利用這種效應,展示給人一種極好的形象,為以後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當然,這在社交活動中只是一種暫時的行為,更深層次的交往需要加強在談吐、舉止、修養、禮節等各方面的素質,不然則會導致另外一種效應的負面影響,那就是近因效應。
人們在交友、招聘、求職等社交活動中自覺地利用這一社會心理效應,展示給人一種極好的第一形象,能為現實生活和實際工作服務,幫助人們順利地進入人際交往,為以後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以求職為例,大部分大學生的就業方式是藉助人才市場,與用人單位「供需見面」、「雙向選擇」 完成的。實踐證明,在「雙向選擇」過程中,畢業生給用人單位的「第一印象」對其就業和擇業至關重要。在擇業過程中,大學生根據首因效應原理,做好各項面試准備,力爭把自己的知識、才華和良好的態度綜合表現出來,贏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在日常交往過程中,尤其是初次交往時,要注意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首先,要注重儀表風度,—般情況下人們都願意同衣著干凈整齊、落落大方的人接觸和交往。其次,要注意言談舉止,言辭幽默,侃侃而談,不卑不亢,舉止優雅,會給人留下好的印象。[2]
效應缺點
首因效應具有先入性、不穩定性、誤導性,根據第一印象來評價一個人往往失之偏頗,被某些表面現象蒙蔽。其主要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是以貌取人。對儀表堂堂、風度翩翩的人容易得出良好的印象,而其缺點卻很容易被忽視。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懸河者往往給人留下好印象。首因效應之所以會引起認知偏差,就在於認知是根據不完全信息而對交往對象作出判斷的。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僅憑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斷,「以貌取人」,往往會帶來不可彌補的錯誤。
10. 職場形象的三效應是什麼A首因效應B暈輪效應c定型效應D羊群效應
以上都是職場效應,但要是職場形象效應的話就只有:A、B、C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