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老闆有要臨時工嗎
A. 安徽霍邱長集高速公路有人工收費嗎
安徽霍邱長集高速公路有人工收費和自動收費都有
B. 霍邱縣財政收入多少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霍邱位於東經:115°50′至116°32′北緯: 31°44′至 32°36′,安徽省西部,南枕巍巍大別山、北踏滔滔淮河水、西與河南接壤、北與阜陽隔淮相望、東與六安、壽縣毗鄰、南與金寨相連。
氣候條件:
霍邱屬於亞熱季風氣候,四季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雨熱同季,無霜期長,四季分明。
自然資源:
霍邱面積3493.16平方公里,物華天寶、素以魚米之鄉著稱,盛產糧、油、棉、是國家第一批商品糧基地縣,是國家和省的棉油豬山羊禽蛋荻柳等生產重點縣;有古為貢品的灃蝦銀魚;有近20種具有理想開采價值的地下礦藏,其中磁鐵礦貯量居全國第6位,被列為國家大型礦石基地,為霍邱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資。
水資源:
霍邱境內常年平均水資源量超過13.5億立方米,全縣平均有效蓄水量4.29億立方米,本縣有灃河、找母河、牛角河、窖灣河、高塘河、汲河、頭道河、二道河、油坊河、洪城河、石龍河、淮河、淠河、史河、湖泊有城東湖和城西湖。
礦產資源:
境內已探明的鐵、磷、石煤、大理石、石灰石、白雲岩等20多個礦種,具有理想的開采價值,特別是周集鐵礦儲量豐富,達20億噸,居全國第五位,被國家列為大型鐵礦石基地,具有極大的潛在經濟價值。
行政區劃:
2008年霍邱縣下轄32個鄉鎮,680個行政村,3652個村民組,2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總人口1625290人。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據縣城東北5公里陳家埠鄉橋塘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推測,距今約6000年前縣境就有 人類活動。
本縣古屬東夷(淮夷)。《尚書·禹貢》載地理位置屬揚州之域。《史記·夏本紀》載: 禹封皋陶之後(偃姓)於英六。 《正義》: 「英即蓼也」,是為虞蓼子國,殷(商)屬徐州, 《禹貢指南》 「殷割淮南江北以益徐」。西周仍為蓼國地(蓼故都在固始縣蓼城崗遺
址),屬揚州之域。
春秋,魯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楚公子燮滅蓼設蓼邑屬楚。後又分蓼邑設雩婁邑 (邑治在今固始縣陳淋鎮附近)和雞父邑(邑治在今金寨縣開順鎮)。
秦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後,未設縣,地屬九江郡,西楚(公元前206年)屬九江 國。
西漢,在縣境設安風縣(治所在今邵崗鄉許集村)、陽泉縣(治所在今臨水集)屬淮南 國九江郡。又在現霍邱固始之間設蓼縣(治蓼故城),安豐縣(治所在固始縣東南)、雩婁 縣(治所在固始縣黎集附近),歸屬如前。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封淮南康王幼子劉 慶為六安王,以此五縣歸其轄。後又在現縣城北設義城縣,不久廢。
東漢因之,建武十年(公元34年),六安國省,以其縣屬揚州刺史部廬江郡。
三國為魏揚州地,屬廬江郡。文帝分廬江郡設安豐郡(治安風故城),以蓼、安豐、雩
婁屬之。
西晉因之,改屬豫州安豐郡,以陽泉屬揚州廬江郡。
東晉安帝時省安豐郡,遷安豐縣於原郡治所,屬弋陽郡,其餘縣皆不見記載。《晉書·地 理志》: 「胡寇南下,百姓皆渡江,縣多廢。」
南朝·宋設安豐縣,復設雩婁縣屬安豐郡;又分安豐郡立左邊城郡。齊因之。梁大同元年 (公元535年),徙舊安豐於霍邱城置安豐州,又立決口縣(後改臨水縣治所在陽泉故城)。
自西晉以後,南北分裂,本縣境域時南時北,郡縣廢置無常。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年) 入魏。魏文帝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設安豐縣屬霍州安豐郡,宇樓縣屬霍州西邊城郡『南 > 齊曾一度歸南朝。東昏侯永元三年(公元501年),復入魏。梁武帝天監五年(公元506年) 入梁。大同元年置安豐州,屬豫州霍邱戍。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入東魏,安豐郡廢。
隋開皇八年(公元588年),縣境設安豐(治所在霍邱壽縣之間,現安豐塘附近)。開皇 十九年(公元599年)始設霍邱縣(治現城關),屬淮南郡,安豐等縣均廢。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屬淮南道,並於霍邱縣置蓼州,別置松滋縣於縣治西40里灃 貞觀初屬壽春郡。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改霍邱縣為武昌縣,屬淮南道壽春府。景雲元年 (公元710年),復名霍邱縣,屬淮南道壽春郡。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屬淮南鎮壽春郡。 此後縣名無變。
五代時期,先屬吳,後屬南唐壽州。
北宋,開寶末年(約公元976年),屬淮南路壽州。熙寧中(約公元1073年),屬淮南 西路壽春府。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一度歸金,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屬淮南路安 豐軍。三十二年,屬淮南西路壽春府安豐軍(後改壽州)。
元,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安豐路總管府,後曾置淮南行省,尋 廢。至正中(公元1355年前後),復置,霍邱屬之。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屬南直隸中都臨濠府(鳳陽府),後屬江南行省鳳陽府壽州。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屬江南省風潁六泗道壽州。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 屬安徽省鳳陽府壽州。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屬安徽省潁州。十三年(公元1735年), 升潁州為府,霍邱縣屬安徽省潁州府。
民國1年(1912) 8月,屬安徽省第四區(駐阜陽)。
民國3年(1914) 6月至16年4月,屬安徽省淮泗道。
民國18年(1929)12月,中國共產黨在白塔畈領導農民暴動, 民國20年(1931) 2月成 立霍邱縣臨時革命委員會(後稱縣蘇維埃政府)。民國21年(1932)6月,縣蘇維埃。代表會決議 改霍邱縣為紅城縣,屬鄂豫省皖西北道區。紅軍撤出縣境後,被國民政府恢復原縣名 。
民國21年(1932)10月,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27年(1938)10月,屬安徽省第七 行政督察區。29年(1940)4月,屬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區。
民國36年(1947) 9月,晉冀魯豫解放軍第二縱隊政治部決定成立南霍固縣(治葉 集),轄一鎮四區,一個月後撤銷。
民國36年(1947)10月,中共鄂豫區黨委和行署決定在本縣西部、南部和金寨北部及固 始東北部,分置霍邱、霍固兩縣,屬鄂豫區一分區。
民國37年(1948)6月,撤霍邱縣並入霍固縣,增設三河尖市(縣級),同屬鄂豫區一分區。
1949年1月,霍邱解放,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2月1日,撤霍固縣,以原霍邱縣區域恢復霍邱縣,歸屬如前。 5月改屬皖北行 政區六安專區。
1952年皖南、皖北兩行政區撤銷,建安徽省,霍邱縣屬安徽省六安專區。1971年3月, 六安專區改名六安地區,霍邱縣仍屬之。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綜合實力
經濟增長:
2006年,全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634742萬元,比上年增長13.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12639萬元,比上年增長8.1%,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83388萬元,比上年增長21.3%,第三產業增加值為238715萬元,比上年增長13.5%。
經濟實力:
2006年, 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 63.47億元,增長13.7%。農民人均純收入2558元,增長11.3%。規模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9.4億元,增長35.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6.1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11億元,分別增長22.8%和13.1%。外貿出口創匯7102萬美元,增長9.1%。
財政收支:
2006年,全縣共完成財政總收入28279萬元,同比增長38.9%,其中:地方級收入完成17350萬元,同比增長29.3%, 2006年全部財政支出81200萬元,增長 39.0%。
農業經濟
特色資源開發:
近年來,霍邱縣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進一步加大優化農業環境,實施名牌戰略,大力發展效益農業,促進農業綜合開發,加快了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步伐。
農業產業布局:
2006年該縣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各項方針政策,進一步加大優化農業環境,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229439公頃,比上年增長3.3%。實現糧食總產119.5萬噸,比上年增長16.3%;油料總產4.61萬噸,比上年增長6.8%;棉花總產473噸,比上年增長60%;麻類總產1249噸,比上年增長265%。該縣糧食總產量仍居全省首位,連續三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稱號。
農業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上,在改造提高種植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生態農業、旅遊觀光農業、綠色食品農業、創匯農業。在產品結構上,按照創名牌、占市場的要求,大力發展名、特、優、新產品,重點發展畜牧業和水產業。2006年全縣實現生豬飼養總量213萬頭,家禽飼養總量3100萬只,其中白鵝飼養總量347萬只。肉類總產182282噸,水產品產量68146噸。
農業產值:
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效益農業進一步顯現。2006年,全縣各地以效益農業為中心,加快農業生產戰略結構調整步伐,積極發展優質高效經濟作物和養殖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50億元。
現代工業
工業發展: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2006年完成全規模工業總產值285604萬元,比上年增長38.6%,完成全規模工業增加值94041萬元,比上年增長35.0%。
工業企業結構:
2006年完成全社會工業總產值668847萬元,2003年建築業生產完成產值5.33億元,比上年增長2.4倍,其中集體企業3.92億元,比上年增長86.5%;私營股份及其他有限公司6.01億元,比上年增長2.6倍。
第三產業
金融業:
金融業務繼續擴大。2006年,金融存貸業務穩步增長,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536153萬元,增長20.4%,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05805萬元,增長18.4%。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332458萬元,增長22.7%。
保險業:
保險事業健康發展。年末財產保險金額9.23億元,比上年增長42.5%。財產保險費收入1933萬元,人身保險費收入13355萬元,分別比上年10.1%和27.0%。
交通運輸:
交通事業穩定發展,交通設施進一步完善。2006年全社會公路客運量732萬人,客運周轉量36600萬人公里。全社會公路貨遠量560萬噸,貨運周轉量44880萬噸公里。 2006年全縣共有各種路面公路2935公里,其中一、二、三等級公路438公里。
郵電通信:
2006年,通信業較快發展。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0385萬元,比上年增長5.5%。行動電話用戶19.2萬戶,比上年增長17.1%。
房地產業:
房地產開發快速發展。2006年房地產開發投資1.35億元,比上年增長34.6%。
餐飲業:
2006年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4646萬元,同比增長19.7%。
對外經貿
利用外資 :
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利用外資不斷增加。2003年, 全縣共簽約並實施重點引資項目 23個,協議引資31億元,實際到位4.48億元,占市下達任務的332%,內資引進居全市第一;引進境外資金418萬美元,完成市下達任務的105%。
外貿出口:
2003年,該縣對外貿易逐漸回升,全年完成出口創匯1701萬美元,比上年14.9%。
[編輯本段]教育文化
文化設施:
2002年文化部門繼續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弘揚時代主旋律,不斷開創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2002年末,全縣有放影機構92個,藝術表演團體5個,文化館33個,文物館、圖書館、創作組、劇場各式各樣個。廣播電台、中波台各式各1個,電視差轉台個,有線電視台、微波中繼站各式各1個,衛星電視接收站72個,鄉鎮廣播站33個,通廣播鄉鎮33個,通廣播村681個,鄉、村通播率為100%,電視覆蓋人口為100%。
文化藝術:
文藝創作工作,再上新台階。 全年共創作詞曲110餘首,3首入選國家出版社《世紀之聲》作曲集,作詞《下雨真好》入選省「五個一」工程,相聲《文明贊歌》被搬上舞台,小品《遊子之心》、相聲《新絲綢之路》、歌曲《日子越過越紅火》、《同志哥認親來》等四首上報待評。有6幅書畫作品被《中國近現代書畫選集》入選刊登,4幅書畫作品分別在中、日、法、韓等國展出並入集獲獎。
人口保障
2007年末全縣總人口1602132人,比上年增加29333人,同比增長1.86%,比上年下降0.03個百分點:人口出生20027人,出生率10.86‰,同比下降0.2個千分點,死亡人口7782人,死亡率為4.84‰,同比下降0.05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01‰,同比下降0.16個千分點。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為89.7%。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全部職工年平均工資為14825元,同比增長28.2%,其中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18135元,同比增長30.4%。農民人均年純收入3100元,同比增長21.2%,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256元,同比增長21.8%。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49.1%。
社保改革穩步推進,再就業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年末我縣參加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已達12.2萬人次,征徼基金9350萬元、發放養老金5009萬元、支付醫療保險金3328萬元、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282萬元、對945位遺屬補助228萬元、對2300名失業人員發放救濟款494萬元、創業園區一期工程和再就業一條街已經建成。城鎮新增就業崗位2961個,1905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年底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2007年底已有4853名企業退休人員進入社區管理,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率為98.7%,進入社區率為86%。
穩妥實施民生工程:1、大力推進農村低保對全縣農村人均收入低於720元的農戶,實施最低生活保障,2007年全縣有16433戶、39969人享受到農村低保共發放低保資金1519.2萬元。2、實施城鄉醫療救助,2007年以來共救助艾滋病、癌症、尿毒症、白血病等重病人31716人,救助資金達150萬元。3、全力搞好農村五保供養,2007年全縣農村五保對象達15492人,每人發放供養費1260元,新建五保老人之家52處。
扶貧工作任重道遠,脫貧返貧交替出現。2006年我縣有貧困人口7.13萬人,通過資金,物資技術等方面的扶持共脫貧2萬人,但由我縣沿淮、沿湖等低窪地區因遭洪澇害有4萬餘人因災返貧,年末全縣貧困人口上升到92558人,其中:人均純收入750元以下的絕對貧困人口33789人,750元—1000元低收入貧困人口58799人,全縣扶貧開發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2007年我縣實施了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重點村28個,首批到位財政資金890萬元,共安排114個項目,省扶貧辦對項目業已批復。
國民教育:
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入開展,教師隊伍不斷壯大。2001年,全縣擁有各類普通中學73所,在校學生47874人,初中入學率為91.85%,高中入學率為63.61%。各類小學290所,教學點30個,在校學生66324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91%,幼兒園254所,在園幼兒17155人,特殊教育學校2所,在校學生219人。
教師隊伍:
教師隊伍不斷充實調整。2001年末,全縣擁有中學專任教師2481人,小學專任教師2935人,幼兒園教職工1264人,特殊教育教職工47人。
教育設施建設:
教育設施建設力度加大,辦學條件繼續改善,全年縣財政教育事業費支出12297萬元,比上年增長32.3%。年內新增校舍總面積31169平方米,學校新增藏書152萬冊,中小學配備計算機4685台。成人教育深入開展,全縣擁有各類成人技術培訓學校445所,教學班786個,在校學生38987人,比上年增長42.1%;掃除青壯年文盲461人。
[編輯本段]體育醫療
體育事業 :
體育工作2001年認真貫徹《全面健身計劃綱要》,加快發展「科教興體」的戰略,取得了新的成就。2001年成功的舉辦了「郵政杯」萬人長跑賽,「新快電腦杯」橋牌賽,「電信杯」武術散打擂台賽,以及「健康邁向二十一世紀」大型廣場文藝演出,給新世紀的到來增添了色彩,多項體育活動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收到了良好效果。
2001年參加省、市舉辦的各種體育大賽,取得了好成績。全省柔道,武術套路,跆拳道錦標賽榮獲金牌6枚,4-8名5人,獎金7500元,「壽州賓館杯」,籃球友好邀請賽榮獲第二名,壽縣武術散打錦標賽榮獲金金牌3枚,大力發展我縣體育事業,為上級輸送更好的體育人才,2001年擴大創辦體育中學規模,該縣體校現有學生200名,經縣政府批准將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在原有初中部的基礎上增加高中部,標志著該縣體育中學已具規模,向正規化方向邁步。
醫療衛生: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2001年全縣共有各類醫療機構736所,其中縣綜合醫院2所,中醫院1所,中心衛生院6所,鄉鎮衛生院27所,防疫站、保健站、衛校各1所,鄉村衛生室694所,工業及其他部門3所。全縣有衛生技術人員1691人,其中醫生1149人,另有鄉村醫務人員1214人,個體行工醫60人,校醫19人。全縣有病床1607張
希望採納
C. 霍邱縣好又多老闆是誰
霍邱縣好又多連鎖超市有2個老闆,大老闆是:李善忠(投資了80萬),小老闆是:金清塵(投資了20萬)
以上信息來自於安徽省霍邱縣工商局,不會有錯。查找不容易,望採納我的回答。
D. 我在霍邱縣的眾興鎮做風力發電,廷運公司拖欠工資兩個月不給,又沒有什麼證據,請問找什麼單位能得到幫助
這種現抄象只能按拖欠工資來處理。像這種單位。無論是臨時工還是正式工。都是有工作記錄的。也就是說每天你的工作項目,還有你的出勤記錄都可以作為你在這個單位工作和工作時間的證明。拖欠工資只是暫時的。風力發電是投資比較大的公司應該是很有實力。如果你一定要在短時間內想拿回拖欠的工資。你只能保存好證據,然後走法律程序取得。
E. 霍邱縣石店鎮三連塘村現在沒宅基地可以要嗎一直不在,房子也沒有
如果你家在農村沒宅基地,戶口也未遷出,可向村裡申請宅基地。
安徽省實施《中華內人民共和國土地管容理法》辦法第四十三條規定,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 農村村民新建住宅,其宅基地的面積標准:
(一)城郊、農村集鎮和圩區,每戶不得超過160平方米;
(二)淮北平原地區,每戶不得超過220平方米;
(三)山區和丘陵地區,每戶不得超過160平方米;利用荒山、荒地建房的,每戶不得超過300平方米。
第四十四條規定, 農村村民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申請使用宅基地:
(一)因結婚等原因,確需建房分戶,原宅基地面積低於分戶標準的;
(二)因自然災害或者實施村鎮規劃需要搬遷的;
(三)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回原籍落戶,沒有住宅需要新建住宅的;
(四)原有宅基地被依法徵用的;
(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條件。
農村村民建住宅,由本人提出用地申請,經村民會議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討論同意,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其中,佔用農用地的,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F. 霍邱縣有招工的嗎
有的你想做什麼啊?
G. 霍邱陳埠職高收我學費沒有給保留學績怎麼辦要去找那部門
是不是沒有給你辦學籍啊?如果辦了學籍的話學籍是保存在當地教育局的,而且現在學籍內都是聯容網的,每個學生有一個學籍號,學校也不太可能專門去給你消掉學籍號,因此我估計學校一開始就沒有給你辦學籍,如果這樣的話你可以去當地教育局投訴。
H. 我在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乾的活,老闆拖欠的工資一直沒給。可以向我們當地勞動局投訴嗎
可以的,現在國家對這個情況很重視,專門成立了一個勞動監察大隊來負責這個情況,樓主可以向當地的勞動監察大隊進行投訴和反映自己的情況。
I. 五礦邯邢集團霍邱鐵礦待遇怎麼樣
要在網路獲得具體解答的可能性比較小。有條件去單位實地了解下,版找單位周邊的人,比如店權鋪老闆、門、衛保安什麼的聊聊,也許能了解到一些,能遇到單位員工那是最好了,這些信息比較客觀真實。說了一點自己的笨經驗和看法。畢竟我不在你的環境中難免有些地方想的不對,說的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