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兵手工活
『壹』 軍帽手工折紙方法
歷史沿革
「文革」初期,春秋兩季,流行單軍帽,人人頭上戴著一頂軍帽。軍帽也有真假之分,真的軍帽為的確良面料,顏色碧綠,帽檐尖挺,裡面印有長方塊的章,標著姓名、年齡、血型等欄;假的無論顏色、面料、樣式都能讓孩子一眼望穿,不值錢,給人的感覺反倒有點土。戴軍帽同樣有講究,要把帽子上面的接縫處盡量撐起來,出門前得用手捏半天,不少孩子在帽子里邊墊一圈硬紙殼或報紙,不如此不足以稱「酷」。當然,想擺「酷」就得承擔相當的危險系數,戴軍帽很容易被「飛」,即走在大街上,帽子被騎車而過的胡同小痞子順勢從頭頂上摘走。流行戴軍帽,讓軍隊大院的孩子抖了幾把,隨之而來的是被「飛」的後顧之憂,防不勝防。
1965年6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取消軍銜制,隨即廢止55式軍銜服裝。全軍幹部、戰士一律戴解放帽、佩帶紅五星帽徽。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軍帽既是代表革命的象徵,也是紅衛兵、造反派的重要標志之一。紅衛兵的服裝實際上就是軍裝,擁有一頂軍帽就是當時年青人追求的「時髦」「。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的紅旗掛兩邊」,就是當時最流行的口頭禪。
軍帽樣式
大檐帽
(1)樣式:活帽套,立帽牆:帽前後增加了翹度。
(2)顏色:帽檐:軍官飾金黃色檐花,士官、士兵為黑色光麵塑料帽檐。
帽絲帶:將官為金黃色;校尉官和士官為銀灰色;士兵為黑色人造革帶。
帽牆絲帶:陸軍軍官、士官為正紅色,士兵為深草綠色;海軍官兵均為藏青色;空軍為蔚藍色。
帽牆、帽罩:陸軍為淺棕綠色;海軍帽牆為藏青色、帽罩為本白色;空軍為蔚藍色。
共8張
55式軍服大檐帽
貝雷帽
(1)樣式:國際通用貝雷帽帽形,帽左前方帽牆上綴有機銹軍種帽徽。
(2)用料:帽面為純羊仔澳毛起絨毛紗;帽里為黑色滌綿平布。
(3)顏色:陸軍:深棕綠色;海軍:深藏青色;空軍:深蔚藍色。
頭盔
頭盔是軍人訓練、作戰時用於保護頭部的一種防護器具,通常呈半球形,主要由外殼襯里和懸掛裝置組成。其外殼用特種鋼、強化塑料、皮革等材料製成,能有效的抵禦彈頭、彈片及其他打擊對頭部的傷害。[1]
迷彩作訓帽
帽牆該為立帽牆、圓冒頂,大帽檐。
水兵帽
水兵帽是指海軍士兵的無檐帽,通常為白色或者藍色,帽檐為硬圈,前方一般標有文字,後方有兩條黑色緞帶,有的飄帶上標有文字,有的飄帶上印有勛章的綬帶標志。19世紀初,無檐水兵帽在各國海軍流傳開來。後來,由於飄帶具有側風向和裝飾作用,因此成為水兵帽的組成部分。
『貳』 戰艦波將金號的幕後製作
影片《戰艦波將金號》描寫的是1905年俄國革命中的一個真實事件。當時,沙皇專制制度已經腐敗透頂,廣大工農對沙皇反動統治的不滿和反抗日益強烈,罷工浪潮遍及全國。1月9日--歷史上著名的「血的星期日」,沙皇政府血腥鎮壓和平示威群眾,更加激怒了全國人民。人民的革命情緒也傳到了黑海水兵中間。反動軍官對他們的無理欺凌使他們早已忍無可忍。一天,停泊在敖德薩港口外的波將金號戰艦上的水兵們,發現給他們做湯吃的肉全是些長滿了蛆的臭肉,於是同軍官們爭吵起來,並以拒絕進餐表示他們的抗議。艦長把全體水兵集合在甲板上,命令懲戒隊向敢於反抗的水兵開槍屠殺。懲戒隊員拒不向自己的弟兄開槍,反動軍官吉列洛夫斯基氣急敗壞,暴跳如雷。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水兵華庫林楚克登上炮塔,振臂一呼,水兵們紛起響應,把那些反動軍官打得落花流水。水兵們佔領了戰艦,升起了革命的紅旗(註:這是愛森斯坦別出心裁地讓人用手工逐格塗在黑白電影拷貝上的 ),戰艦波將金號宣布起義了。可是,華庫林楚克卻被窮凶極惡的吉列洛夫斯基開槍打死。華庫林楚克的屍體被運到敖德薩港口。市民們在一片哀戚聲中紛紛前來憑吊,長長的防波堤上擠滿了義憤填膺的人群。接著,畫面上展現出片片白帆,敖德薩市民乘著許多小帆船給宣布起義的戰艦送來大批食品,聲援水兵們的革命行動。
正當這革命團結的熱烈氣氛達於高潮的時刻,突然傳來一排排的槍聲,沙皇反動當局的鎮壓開始了。反動軍隊排成整齊的行列沿著通向碼頭的階梯向下走來,朝著無辜的市民不斷開槍射擊。面對這場慘無人道的屠殺,起義的戰艦搖起了威嚴的大炮,向反動軍隊猛烈開火。入夜,一切復歸平靜,不祥的濃霧籠罩著戰艦。黑海艦隊的12艘軍艦被調來鎮壓起義者。起義的沙兵登上甲板,做好一切戰斗准備,嚴陣以待。雙方逐漸臨近,氣氛驟然緊張起來。忽然一片歡呼聲打破了臨戰前的寂靜:被派來執行鎮壓任務的艦只上的水兵拒絕向起義的戰艦開炮。戰艦波將金號以威武的姿態穿過12艘軍艦列成的陣勢,離開港口,駛向公海。其後一個鏡頭是,高大壯觀的起義戰艦從畫面深處直向觀眾駛來,象徵著革命力量的不可戰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