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就是古代臨時工
1. 官和吏的區別是不是跟現在的公務員編和事業編一樣
嚴格來說不是,我個人傾向於認為,官相當於公務員裡面進了領導層的人,最起碼設區的回市答裡面的區長區委書記、分局的局長、辦事處的一把手才叫官,其他的公務員都叫吏,都是很難進領導層的人。事業編古代沒有對應。然後你要在政府就知道政府裡面很多臨時工,這些人放古代就是衙役,比吏還低等的多
2. 在古代,數量很少的官吏是怎麼樣治理一個縣的
在歷史上,一個縣的行政管理人員確實不會像現在這樣繁多,但絕對不會大家心中所想的那樣十幾個官吏就將整個縣的事情都給管完了——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古代的時候一個縣裡面可能就十幾個官,但吏就比較多了。根據每個縣城的大小和富裕程度不同,吏的人數也有所不同,多的能夠達到上千人少的也有上百人。
若是要是等到稅收或者說國家有相關政策下發的時候,官員們會下命令讓吏去負責具體的執行,吏會挨個通知地方性的保長去負責具體的稅收。
在稅收的時候,保長多多少少都能撈到一些好處,所以保長們都非常樂意的去執行。因此一個縣衙裡面的官員根本不需要做太多工作,只需要做好最終的清點工作就好。
其實說到底一個縣的官員忙不忙,更多的是要看這些縣官的思想覺悟——如果是一個愛民如子的好官,他沒事肯定會下去經常了解民風民俗,並落實一些惠民的好政策;若是一個貪污腐敗的官員,可能每天只會在衙門之中吃喝玩樂了。
3. 官和吏的關系
可能是偏意復詞,漢語中常見的現象
4. 警察臨時工制度與古代的官和吏制度什麼區別
警察是國家警務編制,不設臨時工制度。
只有輔警崗位有臨時性的
輔警不屬於警務人員
5. 吏為官人的總稱嗎
不是的。
官,都是說的抄是通過科舉考試的,最起碼也是舉人出身。一般都不是本地人,稱官的,古時候一般一個縣里只有縣太爺,外加一個其他的具體名目忘記了。
其他的就都不是官了,大多都是本地人當中的勢力所在。打個比方,縣太爺算是公務員,那些吏都只能說的上是臨時工。不過因為公務員很少,流動性很大,所以,這些吏員基本上都不怎麼變,比較固定。也因為這樣,所以油水也不少。畢竟,他們的職位也類似於現在縣里除開縣委的其他職務人員,局長主任什麼的。
6. 牢吏是什麼意思古代
都不是。
牢吏就是獄卒。相當於現在看守所里的基層民警,不是兵,也不算幹部。現代的獄警還有編制,古代的獄卒連編制都沒有,就是個給縣官打工的。
牢吏的頭,才是官。比如刑部的司獄,從九品官員。
7. 古代的吏,刑,戶,禮,工,兵六部分別相當於現在的什麼部三省六部什麼意思
六部來
吏、禮、兵、戶、刑、自工
三省
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它確立於隋朝,此後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對於三省制,其中尚書省形成於東漢(時稱尚書台);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於三國時,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行。
吏部:主管全國文職官吏的挑選、考查、任免、升降、調動、封勛,大體相當於現代的組織部的職能。
戶部:主管國家戶籍、田畝、貨幣、各種賦稅、官員俸祿,大體相當於現代的農業部、財政部。
禮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禮(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舉考試、接待外國來賓,類似於現代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禮賓司。
兵部:主管全國武職官員、練兵、武器、彈站,相當於現代的國防部。
刑部:主管國家司法、行政,大體相當於現代的司法部。
工部:主管興修水利、主要的土木建築工程,大體相當於現代的水利部和建設部
8. 「一官二吏」吏在古代為何職業
官是指由朝廷委派,吃朝廷俸祿的人,而吏多有各職能部門按需要自己招募,沒有正式的品級和固定俸祿,很多都是部門自己掏錢養活的。
9. 古代官與吏的區別
在古代官和吏的區分是非常嚴格的,官就是官,吏就是吏。」官吏「指的其實是兩種人。
一、官和吏的區別:
1、身份上:
官:上等身份,他享受人民的服務。官是正職,即長官,有品級(一品、二品、三品等),官由中央統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因此官都是「國家幹部」。
吏:下等身份,服務於官員,雖然在衙門里做事,但還是相當於百姓。吏則「不入流」,由長官自己招聘,因此吏只能算作官府中的「服役人員「。
10. 富士康的銓敘與不銓敘是什麼意思啊
銓敘
銓敘: 舊時一種敘官制度,按資歷或勞績核定官職的授予或升遷。
富士康銓敘專(分員1~3,師1~15):就是分為屬師級和員級。根據你的學歷、專業特長或公司需要安排職位。"師級",也就是所謂的工程師,這個級別又分十四等,分別為"師一","師二"師三"......"師十四"是事業群總經理。員級分員三、員二、員一,即操作工人級別。
不銓敘就是到了該公司不按資歷或勞績核定官職的授予或升遷,基本上就是臨時工。
銓:
(1)
衡量輕重
(2)
古代稱量才授官,選拔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