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汉林业公司招聘
① 新汉林业投资(中国)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抄:嘉汉林业国际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当年以林木贸易公司的身份在多伦多交易所挂牌交易。1995年10月,获准在多伦多主板上市。股东包括了加拿大、美国、欧洲和香港的投资基金,总部设于加拿大。嘉汉林业是最早在中国发展商业用材人工林的外国投资者,亦是中国最大规模的外资商业林场营运商之一。作为木材供应商,嘉汉林业以经营林木种植、木材贸易、综合木制品生产加工及贸易为主要业务,在中国拥有多家子公司和科研机构,其在中国的投资及合作项目分布在广东、广西、江西、江苏、湖南及云南等省。
法定代表人:胡伟亮
成立时间:2004-07-28
注册资本:7135万美元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外国法人独资)
公司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233号中信大厦2410-2411室
② 深圳嘉汉林业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深圳嘉汉林来业科技有自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11月15日,主要经营范围为林产品、木制品、家具及配件,木制品用胶黏剂、人造板材及生产工艺的技术研发、产品销售及相关信息咨询(不含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需前置审批及禁止的项目)等。
法定代表人:胡伟亮
成立时间:2010-11-15
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40301105046675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大勘工业二路11号E栋101-2
③ 对冲基金的管理特点
随着结构日趋复杂、花样不断翻新的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掉期等逐渐成为对冲基金的主要操作工具。这些衍生产品本为对冲风险而设计,但因其低成本、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成为许多现代对冲基金进行投机行为的得力工具。
对冲基金将这些金融工具配以复杂的组合设计,根据市场预测进行投资,在预测准确时获取超额利润,或是利用短期内中场波动而产生的非均衡性设计投资策略,在市场恢复正常状态时获取差价。 典型的对冲基金往往利用银行信用,以极高的杠杆借贷(Leverage)在其原始基金量的基础上几倍甚至几十倍地扩大投资资金,从而达到最大程度地获取回报的目的。对冲基金的证券资产的高流动性,使得对冲基金可以利用基金资产方便地进行抵押贷款。
一个资本金只有1亿美元的对冲基金,可以通过反复抵押其证券资产,贷出高达几十亿美元的资金。这种杠杆效应的存在,使得在一笔交易后扣除贷款利息,净利润远远大于仅使用1亿美元的资本金运作可能带来的收益。同样,也恰恰因为杠杆效应,对冲基金在操作不当时往往亦面临超额损失的巨大风险。 对冲基金的组织结构一般是合伙人制。基金投资者以资金入伙,提供大部分资金但不参与投资活动;基金管理者以资金和技能入伙,负责基金的投资决策。
由于对冲基金在操作上要求高度的隐蔽性和灵活性,因而在美国对冲基金的合伙人一般控制在100人以下,而每个合伙人的出资额在100万美元以上(不同的国家,对于对冲基金的规定也有所差异,比如日本对冲基金的合伙人是控制在50人以下等)。
由于对冲基金多为私募性质,从而规避了美国法律对公募基金信息披露的严格要求。由于对冲基金的高风险性和复杂的投资机理,许多西方国家都禁止其向公众公开招募资金,以保护普通投资者的利益。
为了避开美国的高税收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在美国市场上进行操作的对冲基金一般在巴哈马和百慕大等一些税收低,管制松散的地区进行离岸注册,并仅限于向美国境外的投资者募集资金。 对冲基金与面向普通投资者的证券投资基金不但在基金投资者、资金募集方式、信息披露要求和受监管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别。在投资活动的公平性和灵活性方面也存在很多差别。
证券投资基金一般都有较明确的资产组合定义。即在投资工具的选择和比例上有确定的方案,如平衡型基金指在基金组合中股票和债券大体各半,增长型基金指侧重于高增长性股票的投资;同时,共同基金不得利用信贷资金进行投资,而对冲基金则完全没有这些方面的限制和界定,可利用一切可操作的金融工具和组合,最大限度地使用信贷资金,以牟取高于市场平均利润的超额回报。
由于操作上的高度隐蔽性和灵活性以及杠杆融资效应,对冲基金在现代国际金融市场的投机活动中担当了重要角色。 在对冲基金投资过程中“套利”指同时买入并卖出两类相互关联的资产标的,以获取不同于正常水平的关联差异样而获利的行为。在“套利”交易过程中一些风险因素被对冲掉,留下的风险因素则是基金超额收益的来源。如果看错了这些风险因素的走向,就可能给基金带来损失。以下简要介绍可转债套利:
可转债,即在一定条件下可转换为普通股的债券,其内含价值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其债券价值,一部分是其可转换为普通股的买入期权价值。
当一张可转债发行时,其票面值、票面利率、债券到期期限、转换率都已确定,影响可转债价值的不确定因素只有其可转换股票的股价、股价波动率及无风险利率这三个因素,而其中对可转债价值影响最大的是其可转换股票的股价。
当可转债价格被市场低估时,由于影响其价值最大的因素是其可转换股票的股价,对冲基金采用“买多可转债/卖空其对应股票”的策略可获得风险很低的与股价变动无关的稳定回报。
可转债套利策略的关键是找出可转债与股票二者价格的相关系数,该系数Delta可表示为“可转债价格变动/(股价变动*转换率)”,即股价每变动1元,可转债价格相应变动。例如,如果Delta为0.8,转换率为10,则股价每增加或减少1元,则每张可转债的价格将随之增加或减少8元。此时,一个 “买多1张可转债/卖空8股股票”的对冲组合的价值将保持一个恒定数,不因股价变化而变化。 公开和透明,是对冲基金最讨厌的事情。这与它所建立的结构有直接的关系。以在位于维京群岛注册的对冲基金为例,他们可以使用任何合法的金融投资组合,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任意地点进行套利,而无需向任何国家或部门申报投资技巧和融资结构。
金融危机使对冲基金经历了一场急速变革。十几年前,对冲基金圈是一个相对封闭狭窄的圈子,大家做的几乎都是熟人之间的业务,信任程度很高,根本不需要签合同就把生意做了。有时,仅仅是上午握个手,下午就把数百万美元打到了对方的账户之上。
但恰恰这种荒诞般的神秘,成为对冲基金最本质的赢利特点。
而随着中国金融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多元化及国际化,让越来越多的境外对冲基金注目中国。在这个国内对冲基金大力发展完善的重要阶段,国际资本经验丰富的海外对冲基金也盯上了中国这块蛋糕。不少海外对冲基金或在海外有过对冲基金管理和投资经历的人准备尝试或已进驻中国,寻求发展和合作机会。
海外对冲基金看重中国区的发展。其实无非是三大原因:
一是渐渐国际化的人民币,逐步开放人民币资产的跨境流动,让中国部分的资产管理人或投资人提供大量走出去的机会的同时,也会给海外大量机构投资人和高净值客户提供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
二是监管层和中国基金业对对冲基金的态度越来越开放,基金法正在不断修改和完善,这使得对冲基金所参与的二级市场会有更多的流动性,让对冲基金能真正发展起来。三是中国财富的增值。银行高净值客户管理着17万亿元的资金,而公募基金管理的资金规模才2万亿元,阳光私募也只有2500亿元,未来中国人的财富将会流向更有效和积极管理型的投资领域。
尽管如此,随着中国投资市场的逐渐向国际放开怀抱,以下几家对冲大佬早已先行一步,抢滩内陆:
1、Bridgewater Associates
雷·达里奥(Ray Dalio)的桥水联合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连续两年都登上了LCH英雄榜。这家基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约有1300亿美元的水平。除了管理资产庞大以外,桥水的独特之处是它的300家客户都是机构投资者。它们的平均投资额为2.5亿美元。
在戴利奥和罗伯特·普林斯的共同领导下,桥水善于创造不同的利润流,鉴别贝塔源,市场驱动型回报,阿尔法,基于技能回报,然后把它们打包成与客户需求的兼容的战略。该公司通过债券和货币管理外包提供源阿尔法。但是当机构开始转向其他资产类别和关注额外利润源时,桥水也在调整战略。
达里奥在2012年初被业内评为对冲基金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公司旗下纯阿尔法基金(Pure Alpha Fund)在1975年至2011年为投资人净赚了358亿美元,超过了索罗斯量子基金自1973年创立以来的总回报。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曾评价说,达里奥的桥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对经济的统计分析甚至比美联储的更靠谱。
这家掌管着1300多亿美元资产的顶级对冲基金隐匿在康州Westport的树林里,与纽约华尔街的喧嚣保持远离。桥水联合基金已于2012年底在上海低调的成立了代表处。
2、Man Group
英仕曼集团是全球第二大对冲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达680亿美元,其业务框架主要由三大类别组成:AHL(管理期货基金CTA)、GLG(由30多个策略的基金组成的多策略基金)以及刚收购的FRM(对冲基金的基金),此外,英仕曼拥有一支有卓越投资专家组成的庞大团队,就投资管理以至客户服务的每个范畴,给予强劲的支持。
英仕曼中国区主席李亦非透露,集团希望在中国首先推进的是旗下的管理期货基金。据了解,AHL基金希望能通过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发展先进入中国,同时也想借助QFII、QDII等各种跨境方式,在中国寻找投资和合作的机会。
3、Paulson Co
保尔森公司管理着约为360亿美元的资产(其中95%为机构投资者)。据《阿尔法》杂志统计,仅约翰·保尔森个人在2007年的收入就达到了37亿美元,一举登顶2007年度最赚钱基金经理榜,力压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和詹姆斯·西蒙斯。一时间,约翰·保尔森在华尔街名声大震,“对冲基金第一人”、“华尔街最灵的猎豹”等称号纷纷被冠在了他头上。在接下来的三年中约翰·保尔森与保尔森基金持续的稳定盈利。
直到2011年6月3日,保尔森所持有3740万股的嘉汉林业(Sino-forest)瞬间爆出一系列的财务丑闻,同时浑水调查公司给予嘉汉林业“强烈卖出”的评级,同时给出的估值不到1美元(当时股价为18加币)。导致嘉汉林业公司市值在两个交易日内蒸发了近33亿美元,而保尔森基金面临了4.68亿美元的亏损。
距离该事件发生已经近两年,约翰·保尔森这位曾经的“沽神”似乎逐渐淡出了华尔街。是归于平淡,还 是在酝酿又一场巨额交易,我们不得而知。据悉保尔森基金已在北京金融街及上海陆家嘴分别设立了代表处。
4、Lone Pine Capital
孤松资本始建于1997年,由斯蒂芬·曼德尔(Steve Mandel)创建,总部设在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在伦敦,香港,北京,纽约均设有办事处。隆派恩资本是一家私人拥有的对冲基金,在世界各地的公共股权市场进行投资。从最初的800万美元开始,直到该基金成为了打理自有资金的“超级基金”,为约56亿美元的投资者和自有资金估计为150亿美元的曼德尔先生服务。
大多数人相信,曼德尔先生的成功可以归咎于他的“自下而上”的投资。他的重点放在企业的基本面问题上。曼德尔先生认为,破译业务进行深入的基本面分析,了解其做法,运营和未来的增长。这是重点,这影响到最后的选股和决定是否或长或短。不像大多数的对冲基金管理人,曼德尔先生巧妙地依靠他强烈的判断和快速决策的位置和移动。孤松资本在花旗集团(Citigroup)和斯伦贝谢公司的增持是证明曼德尔先生灵巧之至最好的例子。
5、DE Shaw
德劭基金由数学家大卫·肖成立于1982年。DE Shaw大部分投资基于复杂的数学模型,旨在找出隐藏的市场趋势或定价异常。不过该基金也进入到私人股本领域和自下而上的价值驱动型投资领域。
DE Shaw进军中国内地的举措,会让人将之与其2006年和2007年在印度的扩张进行比较。该公司在印度看到了巨大的招聘和投资机遇。
就员工数量而言,DE Shaw令一些更灵活的竞争对手相形见绌。该公司大约有1700名员工——其中估计有100名拥有博士学位。只有英国曼集团(Man Group)的员工数量超过了DE Shaw
过去两年,不愿抛头露面的DE Shaw在其主要战略方面表现稳健。该公司的旗舰基金Oculus回报率为8.7%。Oculus按照该公司的一系列定性及定量战略进行投资。一位投资者表示,该公司旗下的另一支基金DE Shaw Composite实现了21.1%的回报率。
位为处于上海陆家嘴的办事处拥有一支私募股权投资分析师团队。拓展该集团在亚洲地区的业务,并标志着首次进入中国内地。该办事处将重点关注中国的收购机会。
6、Hoyder Asia
汇德亚洲(Hoyder Asia)是汇德投资集团于2001年成立的面向亚太地区的全资附属公司。汇德亚洲投资于全球外汇,商品期货以及股票方面, 乃亚太地区最优秀的资产管理服务商之一. 其凭借对新兴市场的专业认识及丰富经验, 于十年内迅速增长.汇德亚洲透过旗下的汇德品牌基金与信托为客户提供不同层面的投资服务及产品,凭借其专业及奉行多年的环球对冲与价值投资等方法,於国际资产管理巿场已建立优良的声誉。
据悉, 位于中国上海的汇德亚洲办事处, 在2013年初早已悄悄布局内陆,公司高层也放言会从运营决策上更重视大中华市场。
7、Renaissance Technologies
文艺复兴科技成立于1988年,其创始人为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 他是世界级的数学家,担任着美国数学协会的主席(Math for America);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对冲基金经理之一,在全球投资业内,他的名气并不亚于索罗斯,更是被认为是保尔森、达利欧这些业内领军者的前辈。“量化基金之王”是这位国际投资行业领袖最显贵的称呼,虽然,他本人并不在意。
作风低调的西蒙斯很少接受采访。在仅有的几次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他透露称:“我们随时都在卖出和买入,依靠活跃赚钱。”他只寻找那些可以复制的微小获利瞬间,而绝不以“市场终将恢复正常”作为赌注投入资金。事实上,西蒙斯几乎从不雇用华尔街的分析师,他的文艺复兴科技公司雇佣了由数学博士,物理博士及自然科学博士组成的超过150人的投资团队。用数学模型捕捉市场机会,由电脑做出交易决策。
文艺复兴科技公司及旗下多家关联子公司于2013年1月分别在北京,上海成立了代表处。
8、Chilton Investment
奇尔顿公司由理查德·L·奇尔顿(Richard L. Chilton)先生于1992年成立。管理着超过65亿美元的资产。其核心的运作手法是通过价值导向的基础研究和纪律严明的投资组合来进行管理。 奇尔顿先巩固了长期投资的理念,其纪律严格的文化是一个标志。而奇尔顿公司正计划采取一项不同寻常的举措,奇尔顿公司在中国北京及成都分别成立了代表处,这是该公司在中国扩张战略的一部分。
其实,以上这些笔者了解到进入国内的海外对冲基金,只是全球对冲基金大军的冰山一角;中国这只美味十足的大蛋糕,相信吸引到更多的大鳄只是时间问题。
9. Citadel Investment Group
城堡投资管理着130亿美元,是目前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它的日交易量相当于伦敦、纽约和东京交易所当日交易量的3%左右。
④ 嘉汉林业国际有限公司的企业简介
加拿大抄嘉汉林业(国际)集团有限公袭司(简称“嘉汉林业”)总部设于加拿大,于1994年在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上市,股东包括加拿大、香港、美国和欧洲的投资者。
嘉汉林业是中国第一家外商投资的综合性林业经营、木材产品加工和贸易的国际型公司。集团目前在中国拥有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科研机构和代表处数十家。
旗下有专门的销售:嘉汉枫情(上海)贸易有限公司,用于处理集团在中国和|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所有工厂生产的产品在中国的销售业务。
加拿大嘉汉林业(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在木制品、建筑材料、装饰装修材料领域拥有统一的母品牌SINOMAPLE,在中国大陆翻译并注册的母品牌为“北美枫情”。
⑤ 嘉汉林业国际有限公司的欺诈事件
2011年5月日,加拿大最大的证券监管机构——安大略证券委员会(OSC)表示,在加拿大上市的中国公司嘉汉林业国际有限公司及其公司5位高管涉嫌“复杂欺诈骗局”,并以此蒙蔽了投资者有关其拥有的在中国林业资产和收入。OSC的调查还将延伸至金融中介机构。
被指虚假账目和内幕交易
加拿大安大略省证券委员会2011年5月22日发布声明称,该委员会指控嘉汉林业及其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陈德源?Allen Chan等几位高管在木材采销问题上存在欺骗和不诚实行为。
该委员会表示,嘉汉林业及其前管理人员“从事了大量欺骗性和不诚实的”行为,以便“用误导性方式夸大”公司的营业收入和资产规模。
委员会称,嘉汉林业隐瞒了被称为“授权中间商”的供应商和客户实际受其控制的情况。该委员会表示,该公司随后使用“欺骗性的文档编制办法”来对外显示“其所谓的购买、拥有和出售活立木的情况”。
OSC还指控陈德源没有披露他在嘉汉林业收购绿森集团有限公司控股股权的交易中存在重大利益,因而存在欺诈行为。
2010年,嘉汉林业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绿森集团。委员会表示,陈德源“暗地里控制一些公司,而这些公司从上述收购中获得了逾2200万美元的收益”。
OSC还指控嘉汉林业前首席财务长David Horsley违反安大略证券法,“授权、批准、并且默许”的这些误导性的声明,致使公众利益受损。
根据OSC指控声明中提供的数据,在2003年至2010年期间,嘉汉林业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筹集资金约30亿美元。
OSC此次对嘉汉林业提出正式指控,距离该公司首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已经过去了一年时间。也正是在嘉汉林业出现欺诈质疑之后,海外上市中概公司的治理问题才引起市场的普遍关注。
2011年6月,以空头报告著称的浑水公司?Muddy Waters首次指称该林业集团夸大自身资产和收入规模,并对其业务模式中主要未具名客户的角色提出质疑,致使其在多伦多证交所上市的股票价格大跌80%。
自那以后,市值曾一度超过80亿美元的嘉汉林业,2011年8月被安大略省监管部门停牌。2011年4月6日,多伦多证券交易所宣布,把嘉汉林业的普通股摘牌,原因是该公司未能满足持续上市要求,且未能及时提交财务报告。
海外掀中概企业审查风暴
在5月22日发表的申明中,OSC还表示,正继续调查这一事件中“看门人所扮演的角色”。此举表明,当局的调查范围已由以陈德源为首的公司高管,扩大到了金融中介机构。
2011年年4月10日,浑水公司曾经在官网上公布了一篇署名为约翰·凯恩斯(John Caines)揭秘中概股“金融诈骗学校”内幕的文章。文中称,中国内地存在所谓“金融诈骗学校”帮助民企粉饰财务数据,以便顺利在海外上市。
这些机构的性质其实就是中介,国内一些小型的投资银行和金融顾问公司,利用其在海外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关系网络进行专业分工,联合运作,把一些“垃圾”企业包装成快速成长和巨大盈利的超级巨星,以骗取外国投资者的青睐,进行私募融资,然后在海外市场上市。
该文章点名了包括傅氏科普威、大连绿诺和绿润食品在内的4家企业曾接受过该“金融诈骗学校”培训,这些中概企业都先后传出财务数据造假等一系列问题。
据了解,就在嘉汉林业被多伦多证券交易所摘牌的前一天,2011年4月5日,担任嘉汉林业审计工作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辞去该公司的审计职务。 指控增加OSC勒令离职陈德源两日内主动辞职
2011年6月2日做空机构浑水公司质疑嘉汉林业旗下资产和财务状况。第二天其子公司绿森集团停牌,声称等嘉汉成立调查委员会进行指控调查。8月8日绿森公告称,其亏损1184.9万元;8月15日嘉汉林业二季度业绩报告称,纯利增长1.25倍。8月26日嘉汉被OSC勒令停牌,陈德源当即申请辞职并在28日获批。8月29日绿森也被香港证监会勒令停牌。
事实上,嘉汉持有绿森超过63%的权益,陈德源、马世民均出任嘉汉和绿森的董事。
事件越演越烈。8月26日OSC下令嘉汉林业股票暂停交易,并要求首席执行官陈德源和其他几名高管辞职,但随后不久,OSC撤销了高管辞职指令,并表示有待进行听证。嘉汉林业对此表示,根据加拿大相关法律,只有在经过严格的听证程序并且确信相关高管确实有违反法律和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时,OSC才有权作出要求相关高管离职的命令,否则证券委员会这种粗暴干涉上市公司行政事务的行为本身也是严重违法的行为。尽管如此,8月26日在停牌消息前,陈德源便主动提交辞职,8月28日嘉汉林业批准了其离职消息,并表示已经将三名雇员行政离职,其原因是独立委员会发现的“某些信息”。
2011年8月29日,非执行董事兼主席陈德源辞任绿森集团非执行董事兼主席职务。
嘉汉林业2011年8月28日公告称,已成立独立委员会,将针对浑水公司所提的某些财务欺诈指控进行审查,结果会在年底公布。“嘉汉林业当前最重要的三项任务是完成独立委员会的工作、与安大略证券委员会配合以及保全股东价值。”
据悉,任免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是影响公司的重大决定。作为一家成熟的证监会机构,能做出这样的决定,证明在某些程度上,证监会对诈骗问题的关注。
四大高管抛售8300万美元公司股票股东三个月亏损34亿美元
嘉汉林业在8月28日公告称,“嘉汉林业当前最重要的三项任务是完成独立委员会的工作、与安大略证券委员会配合以及保全股东价值。”
然而嘉汉林业高管减持套现昨日也遭曝光。自2006年底以来,多名高管已抛售了价值8100万加元(约8300万美元)的公司股票。
前首席行政官陈德源、公司另一名创始人Kai Kit Poon、首席财务官David Horsley 、董事马世民等停牌前分别卖出300万加元,3000万元、1120万元、1080万美元价值的股票。
而在8月24日,亿万富翁理查德·钱德勒再度增持,在8月24日购入120万股。
据了解,从6月至今,嘉汉林业已经跌了67%。股东亏损了33亿加元(34亿美元)。
前嘉汉林业最大股东对冲基金保尔森公司(Hedge- fund firm Paulson & Co ),在六月份已经售罄了所有的股权,损失了46200万元投资。
针对高管减持情况,嘉汉林业在纽约的对外发言人Stan Neve 拒绝评论。而钱德勒的发言人也拒绝评论。
OSC早前指出表示,香港和安大略省的管理人员和董事可能与“相关交易”有关,并“已经知道或本该知道”该诈骗。
标普穆迪调低评级嘉汉债务或出现违约
在高管辞职、调查情况未明的状况下,市场显然对嘉汉林业并不看好。标普S&P/TSX指数委员会昨日认定嘉汉林业不再满足入选S&P/TSX综合指数的要求,将于9月16日盘后将嘉汉林业正式剔除。
评级机构更是纷纷调低其评级。8月23日,标准普尔就将嘉汉林业长期债信评级从“B+”下调至“B”,29日进一步调低至“CCC-”。
同一天,穆迪将嘉汉林业公司及其高级无抵押债券评级从“B1”下调至“Caa1”,并表示将继续对嘉汉林业的评级进行评估,并可能会进一步下调。
随着评级机构落井下石后,部分海外债券投资者预期嘉汉林业总额达13亿美元的债务可能出现违约。
在美国和加拿大,投资者仍可买卖其债券。其2014年7月到期债券,已经在上周五跌价了50%。有分析人士称,其违约的机会率高达100%。据多伦多 Marret Asset Management总裁 Barry Allan指出,有关债券价格反映,若公司破产,只能够以0.4美元回收,这样几乎肯定债券违约机会高达100%。
而嘉汉林业公司则称“本公司认为这一系列事件并未造成其担保优先债券或可转换优先债券违约。嘉汉林业将继续审阅其所有债务和其他合约安排的条款。”
绿森受牵连跌7成市场称港证监会调查其账目问题
自浑水研究公司质疑嘉汉林业做假账及夸大资产,嘉汉林业跌了67%,而香港上市的子公司绿森集团也受到牵连,在过去三个月跌了七成。8月29日绿森被香港证监会勒令其停牌。
有意思的是,绿森最先指出,停牌是涉股价敏感消息,不久又再表示是应证监会要求。有消息称,绿森是被证监会勒令停牌,为证监会今年以来首次。
据了解,证监会是根据《证券及期货(在证券市场上市)规则》第8章指令绿森停牌。有关条文称,如证监会觉得公司招股章程、通告及文件有虚假、不完整或具误导性的资料,便可指令公司停牌,其他情况包括维持一个有秩序和公平的市场,及维护投资大众的利益或公众利益起见等。
有消息指出,绿森的停牌与洪良集团相类似,都依据同样法律章节,而洪良集团停牌后至今为复牌。 香港方面消息称,证监会调查范围与绿森帐目有关,与嘉汉林业被叫停没有直接关系。
另据了解,绿森持有的林业资产分别位于苏利南及新西兰,于今年年初从嘉汉林业以 2.88亿元购入位于新西兰林木资产。据悉,这笔交易或被纳入香港证监会的审查范围。
标准普尔日前表示,在指控增加以及管理层辞职后,嘉汉林业的经营环境将急速恶化,公司在流动资金方面的压力也会增加。嘉汉在 6月底的资产净值达 59.02亿美元,手持现金 8.61亿美元,较年底减少 30%;而绿森的资金压力也加大,中期业绩显示,毛利大升逾 6323.8万元,但分销成本及行政开支也上升,亏损达1184.9万元;绿森的资产净值为 14.07亿元,手持现金 4.91亿元,较去年底减少 20%。其市值只有 6.94亿元。
⑥ 请问什么是对冲大鳄
随着中国投资市场的逐渐向国际放开怀抱,以下几家对冲大佬早已先行一步,抢滩内陆:
1、Bridgewater Associates
雷·达里奥(Ray Dalio)的桥水联合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连续两年都登上了LCH英雄榜。这家基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约有1300亿美元的水平。除了管理资产庞大以外,桥水的独特之处是它的300家客户都是机构投资者。它们的平均投资额为2.5亿美元。
在戴利奥和罗伯特·普林斯的共同领导下,桥水善于创造不同的利润流,鉴别贝塔源,市场驱动型回报,阿尔法,基于技能回报,然后把它们打包成与客户需求的兼容的战略。该公司通过债券和货币管理外包提供源阿尔法。但是当机构开始转向其他资产类别和关注额外利润源时,桥水也在调整战略。
达里奥在2012年初被业内评为对冲基金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公司旗下纯阿尔法基金(Pure Alpha Fund)在1975年至2011年为投资人净赚了358亿美元,超过了索罗斯量子基金自1973年创立以来的总回报。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曾评价说,达里奥的桥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对经济的统计分析甚至比美联储的更靠谱。
这家掌管着1300多亿美元资产的顶级对冲基金隐匿在康州Westport的树林里,与纽约华尔街的喧嚣保持远离。桥水联合基金已于2012年底在上海低调的成立了代表处。
2、Man Group
英仕曼集团是全球第二大对冲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达680亿美元,其业务框架主要由三大类别组成:AHL(管理期货基金CTA)、GLG(由30多个策略的基金组成的多策略基金)以及刚收购的FRM(对冲基金的基金),此外,英仕曼拥有一支有卓越投资专家组成的庞大团队,就投资管理以至客户服务的每个范畴,给予强劲的支持。
英仕曼中国区主席李亦非透露,集团希望在中国首先推进的是旗下的管理期货基金。据了解,AHL基金希望能通过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发展先进入中国,同时也想借助QFII、QDII等各种跨境方式,在中国寻找投资和合作的机会。
3、Paulson Co
保尔森公司管理着约为360亿美元的资产(其中95%为机构投资者)。据《阿尔法》杂志统计,仅约翰·保尔森个人在2007年的收入就达到了37亿美元,一举登顶2007年度最赚钱基金经理榜,力压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和詹姆斯·西蒙斯。一时间,约翰·保尔森在华尔街名声大震,“对冲基金第一人”、“华尔街最灵的猎豹”等称号纷纷被冠在了他头上。在接下来的三年中约翰·保尔森与保尔森基金持续的稳定盈利。
直到2011年6月3日,保尔森所持有3740万股的嘉汉林业(Sino-forest)瞬间爆出一系列的财务丑闻,同时浑水调查公司给予嘉汉林业“强烈卖出”的评级,同时给出的估值不到1美元(当时股价为18加币)。导致嘉汉林业公司市值在两个交易日内蒸发了近33亿美元,而保尔森基金面临了4.68亿美元的亏损。
距离该事件发生已经近两年,约翰·保尔森这位曾经的“沽神”似乎逐渐淡出了华尔街。是归于平淡,还 是在酝酿又一场巨额交易,我们不得而知。据悉保尔森基金已在北京金融街及上海陆家嘴分别设立了代表处。
4、Lone Pine Capital
孤松资本始建于1997年,由斯蒂芬·曼德尔(Steve Mandel)创建,总部设在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在伦敦,香港,北京,纽约均设有办事处。隆派恩资本是一家私人拥有的对冲基金,在世界各地的公共股权市场进行投资。从最初的800万美元开始,直到该基金成为了打理自有资金的“超级基金”,为约56亿美元的投资者和自有资金估计为150亿美元的曼德尔先生服务。
大多数人相信,曼德尔先生的成功可以归咎于他的“自下而上”的投资。他的重点放在企业的基本面问题上。曼德尔先生认为,破译业务进行深入的基本面分析,了解其做法,运营和未来的增长。这是重点,这影响到最后的选股和决定是否或长或短。不像大多数的对冲基金管理人,曼德尔先生巧妙地依靠他强烈的判断和快速决策的位置和移动。孤松资本在花旗集团(Citigroup)和斯伦贝谢公司的增持是证明曼德尔先生灵巧之至最好的例子。
5、DE Shaw
德劭基金由数学家大卫·肖成立于1982年。DE Shaw大部分投资基于复杂的数学模型,旨在找出隐藏的市场趋势或定价异常。不过该基金也进入到私人股本领域和自下而上的价值驱动型投资领域。
DE Shaw进军中国内地的举措,会让人将之与其2006年和2007年在印度的扩张进行比较。该公司在印度看到了巨大的招聘和投资机遇。
就员工数量而言,DE Shaw令一些更灵活的竞争对手相形见绌。该公司大约有1700名员工——其中估计有100名拥有博士学位。只有英国曼集团(Man Group)的员工数量超过了DE Shaw
过去两年,不愿抛头露面的DE Shaw在其主要战略方面表现稳健。该公司的旗舰基金Oculus回报率为8.7%。Oculus按照该公司的一系列定性及定量战略进行投资。一位投资者表示,该公司旗下的另一支基金DE Shaw Composite实现了21.1%的回报率。
位为处于上海陆家嘴的办事处拥有一支私募股权投资分析师团队。拓展该集团在亚洲地区的业务,并标志着首次进入中国内地。该办事处将重点关注中国的收购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