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集团校园招聘
A. TCL校招生进去能尽快适应岗位吗发展空间如何
前半年基本都属于培训阶段,视乎岗位不同培训时间可能会延长,后半年开始接触、处理一些实际问题,“精鹰”辅导员会引导你逐步上手工作。至于发展,在上手工作之后,表急,只要你把基础打扎实了,会有很多机会等着你的。
肯定是有发展空间的,看你起点怎么样了,刚进来是操作工的话需要长一点时间来适应整个环境的,你可以往生产上发展,看你的能力了,如果想往技术上发展的话也可以,工艺、设备都可以尝试着去做,有很多机会的。
B. TCL集团校招开始了,想问问华星光电子公司怎么样
是中国面板行业的龙头企业。
华星光电一直都是自主创新技术,去年还评上了国家智能制造首批试点示范项。
背靠电子大户TCL和三星,它的产品出路是完全不用担心的。
他们最近T6厂线在建,人才需求量很大。
C. 有谁知道往年TCL校园招聘的情况offer难不难拿啊
上一年TCL集团计划抄招收1500名应届生,袭在8大城市的21所高校进行校园宣讲,招聘销售、研发、生产、综合等四大类"雏鹰",最后有1463名毕业生入职,其中硕士博士超过四成。今年计划招1900名应届生,机会大大增加了。难度的话,还是看个人能力吧。我觉得不是很难,只要积极准备,发挥良好,就能过的。祝你早日获得心仪的offer哦。
D. TCL集团校招开始了,想问问华星光电子公司怎样
华星光电普工招工要求:18-25岁。就是这么个标准,超过了年龄或者年龄不到都不行的。我老乡就在里面做的。帮你打听过了。望采纳我的回答。
E. TCL校园招聘怎么样一般都在哪些大学招人啊
19届校招会去到10个城市22所大学,以往学生对TCL校招的反响都挺好的,线上传播的部分很有意思,转发率也不错。我们学校内部小调研,去TCL入职的学生大多数都推荐学弟学妹去工作。
F. TCL校招研发类招的人多吗
近年来,TCL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并已成为国际发明专利申请量第三位的中国企业,其中移动通讯和互联网应用都是TCL研发布局的重点,如果楼主是对口专业的硕博士应届生,我相信进的概率还是不小的。
G. 在准备TCL校招的面试,难吗会不会问到企业文化什么的
做好以下准备就行:
1、尽可能的微笑——微笑是沟通的桥梁,表达你的善意和尊重,显示你的信心。同时注意体态、礼仪。
2、尽可能降低心理紧张程度。没有必要就不要附加太多的肢体动作,那样看起来比较慌乱。
3、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这是面试官最讨厌的。
4、可以技巧的避开自己的弱项,不可乱说,不要把自己和应聘职位相关的缺点倒出来。
5、面试时候要注意力集中——有些面试官声音很小或者现场环境不好,稍不留意会听错或者遗漏。
6、给出该单位选你的有力的依据和理由,如和其他人相比你的优势等。
7、忠诚度,不要让人以为你是玩票的,也不要让人怀疑你想以这里为跳板。
8、面试前最好多收集公司的资料,对公司有个大概认识。
9、做好自己个人资料的整理,认识自己的强项和不足,准备充分。
10、千万别迟到。
一家企业能在竞争激烈的行业里“长治久安”近35年,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TCL十分看重企业文化建设,目的是要把能推动TCL发展的思想、观念、精神、作风进行总结、提升,使之规范化、系统化,并广泛地为全体TCL人理解、接受,并成为其自觉行为。提到TCL的企业文化,不能不提鹰这种动物。2006年TCL的国际化遇到挫折时,李东生写了《鹰的重生》五篇文章,鼓舞TCL人敢舍敢当,锐意进取,坚忍地承受蜕变带来的阵痛。鹰的精神给了TCL浴火重生的底气,带来了今天的辉煌。
TCL的文化就是开放性和包容性,还有效率至上.
H. 收到了TCL校招的面试通知,我要做些什么准备呢重点是,TCL一般比较喜欢要怎样的人
准备好展现你的才华、热情和创造力吧。招人偏好方面,总体会喜欢有专责任感,独立性比较强属的类型。技术类可能会偏好基础扎实又挺有想法的那种人,多媒体、IT类会偏思维灵活的型。总之,TCL很大,集团内部的人员也很多元,来到TCL你会有一种跃出象牙塔,迈进广阔新天地的感觉。
I. TCL校招研发类招的人有多少
在TCL集团,技术创新体系由工业研究院、技术中心,以及下属各产业16个研发中心构成。目前,TCL全球共有五千多名研发人员,作为中国较早涉足液晶面板制造的企业之一,李东生对研发一直十分重视。即便在艰难的2005-2007年,TCL年均研发投入19亿元,占年销售收入的5%。未来应对移动互联网的挑战,TCL必然在这一块加大投入,人才方针会比较开放。
J. 准备参加TCL校招,想问下,这家企业的发展前景怎样呀
近年来,全来球经济增速放缓源,中国经济曾一度出现“脱实向虚”的趋势,作为经济基石的实体经济面临严峻挑战;而整个制造业的成本持续上升,大企业所面临的高税费,使得实体产业盈利越来越困难;同时,互联网新的商业模式的冲击,也给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出新的课题。TCL的高层在这种形式下,选择率先布局物联网、智能技术,显而易见,创新驱动战略背后少不了人才战略的支撑,智能制造、物联网也无先例可循,照目前态势,这个领域里高层次人才不仅现在稀缺,往后10年都将是非常稀缺的。所以,有理想有技术的骚年么,不妨考虑一下回归实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