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招聘信息虚假
『壹』 智联招聘上面的虚假企业太多了,你们有遇到过吗
有,但是前程抄无忧也有很多骗子,我就被前程无忧上的:重庆璩氏达科技有限公司骗过,这个垃圾公司和兰溪恒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为同一家公司,其核心成员琚红飚现为诈骗通缉犯。 来自职Q用户:匿名用户
确实是有的。有时企业是真的。写的薪资待遇是假的。在谈待遇的时候自己要核查。 来自职Q用户:匿名用户
『贰』 虚假招聘信息
北京城市服务管理广播《市民热线》:一般比较常见的骗术就是,他们打回着虚假单位的幌子答,在繁华地段租赁临时“办公地点”进行“招聘”,以丰厚的待遇条件为诱饵,要求求职者交纳报名费或面试费,然后进行简单的信息登记,走走过场后让求职者回去“等通知”,之后卷钱走人。
急于找工作的大学生和务工人员,最好到正规人才市场选择有工商营业执照的正规劳务中介单位,在应聘过程中也要留意招聘地点是否固定或正规。对那些在
路边张贴的招工广告,特别是有丰厚待遇的“灰色”工作,请不要相信。通过中介公司应聘的时候,一要注意查看中介公司的营业执照及经营范围;二要认真检查中
介公司与用人单位签署的委托招工协议及用人单位的办公地点、电话、负责人详细信息;三要与中介公司签署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四要确认有正规缴费收据后
再缴纳钱款。
『叁』 我们公司在58上发布招聘信息后,应聘的简历中怀疑很多是虚假信息怎么投诉
您好,您可以通过此链接了解如何刷新http://about.58.com/60.html?cateid=1如需其他帮助可在http://about.58.com/online-kefu.html进行提问,我们的在线客服会及专时帮您属处理,给您带来的不便请您谅解,感谢您使用58同城。
『肆』 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违法吗
人社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招聘信息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各地要对互联网招聘平台实施集中整治,严厉打击信息发布违法违规行为。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情节严重的要吊销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通知》指出,各地要完善招聘信息管理制度。建立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制度,对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招聘信息发布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其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要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年度报告公示制度,将招聘信息服务情况纳入报告内容向社会公示;要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根据《通知》要求,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应真实有效,不得设置性别、民族等歧视性内容,不得发布虚假招聘广告,不得以招用人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特别是互联网招聘平台也要加强对招聘单位的资质认证和信息发布人员的实名认证;要建立服务情况跟踪检查机制,了解服务进展,跟踪用人单位招聘进度和劳动者求职应聘情况;要建立意见投诉和结果反馈机制,对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在求职招聘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并将调查处理结果反馈求职者和用人单位;要加强对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信息的保护,防止因信息泄露使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对于信息发布违法违规行为,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对互联网招聘平台实施集中整治。对用人单位发布虚假招聘广告、以招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的,要依法责令改正并可处罚款。对未经许可擅自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要依法予以关闭、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对提供虚假招聘信息、为无合法证照的用人单位提供职业中介服务的,要依法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要吊销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对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押金财物的,要责令限期退还并依法给予处罚。各类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及互联网招聘平台违反法律规定,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害的,要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各地要充分利用举报电话、互联网、新媒体等手段,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劳动者、用人单位、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人力资源市场监督,多种途径获取违法违规行为线索。对有多次投诉或不良评价的监管对象实施预警等。
『伍』 有企业虚假信息招聘,还骗钱怎么办
可疑的电厂招聘,原来是为骗取报名费
今年7月初起,一则挂在“内蒙古考试报名网”上的“内蒙古16家电厂招聘信息”在微信上传播。
“刚看到这则消息,我第一反应就是不可信。一是因为消息来源并非官方,二是其招聘规模之大、招聘人数之多,之前还真没听说过……”尽管如此,不放过任何就业机会的小叶还是决定一试。
他通过网络查询的办法,找到了这则招聘信息的出处—网址为www.nmksbm.com 的“内蒙古考试报名网”。
从网站名称上看,小叶感觉很像是正规的政府部门官方网站。他随后拨打网站上的招生电话,又被告知,该网站是内蒙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门开设的招聘网站。于是,小叶通过该网站进行了网上报名,还通过网银缴纳了180元报名费。
随后几天,小叶不仅每天都在关注该网站动向,还动员身边的亲友参与电厂招聘。
但小叶渐渐觉察,他陷入了一场骗局。
“既然招聘工作人员称该网站是由内蒙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门开设,为什么在网站上发布的招聘简章落款处,却署名为内蒙古考试报名网和内蒙古某某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呢?如果招聘信息属实,又为什么在人事考试中心等正规的招聘网站上,没有该信息?”
带着越来越多的怀疑,7月13日,小叶先后联系了内蒙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及人事考试中心咨询,不想被告知,根本没有电力系统招聘计划。
内蒙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随后向警方报案。经呼和浩特新城区公安分局网安大队调查,内蒙古考试报名网的域名在工信部没有备案信息。警方又经过排查,最终在呼市内一家网络公司,找到了犯罪嫌疑人宋某某。经审讯,宋某某交代,其于今年6月为没有任何开办网站资质的郭某某,违规制作了旨在诈骗的“内蒙古考试报名网”,酬金为1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据警方介绍,在调查这起诈骗案之初,新城区警方曾走访了不少被骗者。但多数被骗者在警方到来之前,对其被骗经历还是“一头雾水”。
动动手指就转发,微信朋友圈虚假信息泛滥
“动动手指就转发,监管是盲点。”办案民警介绍说,该网站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如此多的市民上当受骗,与众多市民在微信朋友圈不经意地转发和传播,也有很大的关系。
记者在微信朋友圈中调查发现,寻人寻物、救助大学生、政策性虚假信息,确实不在少数。常识类虚假信息和惊悚信息更加泛滥,这些信息更具专业性和隐蔽性,“微波炉辐射会致癌”、“黄瓜都是转基因的”、“××事件你不知道的真相”……朋友圈里诸多虚假的“生活常识”和“惊悚消息”,有些属于误导性的假知识,有些则容易造成恐慌,扰乱公共秩序。
据了解,目前微信朋友圈平台对于个人公众账号发送的内容,存在管理的难点。而微信传播都在熟人朋友圈里进行,目前还缺乏有力的监管手段。
盈科呼和浩特律师事务所庄瑞彪律师表示,2013年9月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施行。根据该《解释》,无论编造还是明知虚假信息还转发的,当造成重大影响时,该行为都可定罪。
“有些人觉得玩微信只限于朋友圈,不是对外传播,出于开玩笑的心态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但一旦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事态形成,即使捏造者、传播者都不是故意的,也可能会被追究刑责。”庄瑞彪说,谣言泛滥,暗藏欺诈,网友应小心辨别、保护自己,同时也要避免成为不实信息的“二传手”
『陆』 公司利用虚假招聘信息招聘属欺诈罪吗
属于,但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即使想告也没法告。证人是关键。
『柒』 智联招聘上很多虚假招聘信息
感觉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假的
不是故意黑他 前几页都是广告 保险 中介
『捌』 公司发布虚假信息怎么处理
1:公司发布虚假信息招聘员工,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 《劳动法》第十八条规定劳动合同无效,根据劳动法第二十八条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2:《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3:《劳动法》第十八条下列劳动合同无效:
(一)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 ;
(二)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 。
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约束力。确认劳动合同部分无效的,如果不影响其余部分的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4:劳动法(labour law),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法律部门;它是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法律部门;是一种独立的法律部门。这些法律条文规管工会、雇主及雇员的关系,并保障各方面的权利及义务。
『玖』 公司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安排我的岗位与实际招聘岗位不符,现在在试用期,我是否有权维权
1、公司发布虚抄假招聘信息,安排我的岗位与实际招聘岗位不符,你可以申请劳动仲裁维权的。因用人单位未尽到如实告知义务,造成的损失,你可以要求赔偿的。
2、《劳动合同法》第八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3、《劳动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