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技能特長 » 工作經驗主義的危害

工作經驗主義的危害

發布時間: 2021-01-22 16:04:53

1. 運用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辯證關系的基本原理,說明唯理論和經驗論在實踐中的表現及其危害

馬克思哲學認識論認為:感性認識同理性認識是辨證統一的關系。 這里的解釋是說:1。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 2。感性認識有待於上升為理性認識。 3。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以及表面的認識, 也就是說是膚淺的東西(這里的膚淺不存在對錯之分,只存在真假之分),但是理性認識是對事物內部的認識,也就是說把握住事物的本質的,內在的,固有的聯系(此時,感性認識存在對錯之分)。
為什麼會從理性認識上升為感性認識?這里就要通過實踐的作用, 實踐是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橋梁之一。實踐什麼?實踐就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過程。因此實踐必須要遵循客觀的一切!,所以我們不能夠堅持本本主義或是教條主義(也就是你所說的唯理論和經驗論),要使主觀與客觀達到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舉例:在第2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在斯大林統治時期,逐漸的形成了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模式,多稱之為蘇聯模式)。後來,在蘇聯的影響下,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紛紛實行了斯大林模式,但,要知道,這種模式是在蘇聯所特有的國情下所必須實施的,而那些國家有自己的國情,所以他們並沒有從自己國家的客觀實際出發,而是硬套蘇聯模式,最終所導致的結果就是---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2. 利用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分析說明經驗主義的錯誤與危害

1)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中的兩個不同階段。它們不僅互相版區別,而且又互相依賴。一方權面,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另一方面,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互相滲透。感性認識中滲透著理性認識因素,理性認識中也滲透著感性認識。因此,我們必須把兩者統一起來,用於指導我們的工作。(2)割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辨證關系,會導致唯理論和經驗論的錯誤。唯理論誇大理性認識的重要性,否定感性認識的作用,認為理性認識可以不依賴於感性認識。實際工作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就是犯了類似這種唯理論和經驗論的錯誤。

3. 如何以通俗的語言和例子來說明經驗主義危害

刻舟求劍,守株待兔都是人人皆知的成語典故,語言也夠通俗了。

4. 唯理論和經驗論在實踐中的表現和危害如題 謝謝了

唯理論和經驗論在實踐中的表現和危害答:哲學史上的唯理論和經驗論版,把感性認識和理性權認識割裂開來.前者片面強調理性認識的可靠性,而認為感性認識是靠不住的;後者則片面強調感性認識的可靠性,而認為理性認識是靠不住的.在實際工作中,唯理論和經驗論表現為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兩者都給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造成了危害,都是要防止和克服的. 唯理論和經驗論又各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分.唯心主義的唯理論和經驗論不僅在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繫上各執一端,而且在認識論的前提上也是錯誤的,即都否認反映論.認識從感覺、經驗開始,這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可以接受的命題.但從感覺、經驗出發,可以沿著客觀主義的路線走向唯物主義,也可以沿著主觀主義的路線走向唯心主義.

採納哦

5. 黨的三大優良作風基本內涵是什麼

三大優良作風是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作風、與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

所謂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作風,就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作風。

所謂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是指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幹部要和黨內外的群眾結合在一起,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一切為了群眾,一刻也不脫離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正確處理和有效地解決黨內矛盾,克服缺點,糾正錯誤的科學方法。

它是毛澤東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做的《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中總結概括出來的,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特別是延安整風運動中形成的全黨統一的優良作風,是我們黨同其他政黨相區別的顯著標志。

(5)工作經驗主義的危害擴展閱讀:

黨的三大優良作風的形成:

1、在黨的創立時期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就多次強調,黨要肩負起領導中國革命的重任,就必須樹立一個區別於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新作風。

2、大革命失敗後,面對當時白色恐怖的環境,針對黨和紅軍隊伍中農民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分子佔多數的情況,黨開始高度重視軍隊的思想作風建設,大力倡導並身體力行調查研究的思想作風、關心群眾生活的工作作風,反對脫離實際的主觀主義。

3、延安整風運動極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的結合,創造了黨的作風建設的好形式。1941年5月19日,毛澤東在延安幹部會議上作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的重要講話,明確提出了要反對主觀主義,樹立馬克思主義學風。

4、1942年2月8日,毛澤東在延安幹部會議上又作了《反對黨八股》的演講。毛澤東指出,黨八股是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

5、1945年4月24日,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作了《論聯合政府》的報告,我們黨第一次明確把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和批評與自我批評確立為黨的三大優良作風。這標志著我們黨三大優良作風的正式形成。

6. 中國共產黨早期有哪些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的表現給黨造成危害

中國共產黨早期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代表人物是李立三、王明、博古內和李德。
李立三奉行蘇俄容時期城市暴動、飛行遊行的革命方式,爭取一省乃至數省革命的勝利。在此思想指導下,中共早期三大起義均告失敗,給黨與革命事業帶來了一定的損失。
王明對於馬列主義的理論倒背如流,但對中國革命具體情況不甚熟悉,認為應該用馬列主義的理論和蘇聯的經驗直接指導中國革命,對於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加以排斥,認為山溝溝里出不了馬克思主義。其教條主義思想在土地革命時期的黨內一直得到貫徹,最終間接導致了中央蘇區的丟失。
博古繼承了王明的教條主義思想,在蘇區推行政治、經濟上一系列「左」傾政策,削弱了黨在蘇區的統治基礎。軍事上先剝奪了毛澤東對紅軍的指揮權,後任用德國人李德,以陣地戰的經驗來對抗國民黨軍隊第五次大舉「圍剿」,最終導致中央蘇區陷落,紅軍被迫長征的結局。
毛澤東所言中共兩次成功與失敗(大革命失敗與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其中第二次失敗就是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帶來的惡果。

7. 請幫忙舉幾個「經驗主義」造成危害的生動事例〉

「左」傾錯誤並非都是由於「思想超越客觀過程的一定階段」,有時「左」傾錯誤是由於「思想落後於客觀過程的一定階段」

在我黨歷史上發生過多次「左」傾錯誤,其中有四次曾被當做右傾或被稱作形「左」實右、假「左」真右。第一次是1930年6月到9月,李立三為代表的「左」 傾冒險主義統治了中央領導機關,使革命力量遭到極大破壞。黨的六屆三中全會結束了李立三冒險主義錯誤的統治。但其後不久,共產國際及其支持下的六屆四中全會卻指責李立三犯了「右傾錯誤」,王明認為李立三錯誤的實質是「在『左』傾空談掩蓋下的右傾機會主義消極」的路線。第二次是1964年下半年全國城鄉「四清」運動期間,各地出現了一些過「左」的做法,使許多基層幹部受到不應有的打擊。後來,1966年8月5日毛澤東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中把這次錯誤稱做「形『左』而實右的錯誤傾向」加以批評。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初期,黨內「左」傾錯誤發展到支配全局的程度,林彪集團把「左」傾錯誤推向了極端,造成人們思想和實際工作的極大混亂。林彪集團覆滅後,在批林過程中,周恩來提出要批極左,但毛澤東同志卻錯誤地認為林彪集團不是極左,是極右,因而只許批極右,不許批極左。第四次是「文化大革命」後期,「四人幫」集團繼續推行極左路線,阻撓鄧小平的全面整頓。粉碎「四人幫」後,黨的十一大政治報告指出:「四人幫」推行一條極右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此後,許多報刊文章稱「四人幫」的路線是「假左真右」。

與此相反,經驗主義也可以導致「左」傾錯誤。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中急於求成的「左」傾錯誤嚴重泛濫。許多黨的幹部憑藉以往革命斗爭勝利的經驗來指導社會主義建設,毛澤東於此表現得較為突出。革命勝利後,他常拿經濟建設與戰爭作比較,認為,大工業完全可以用「人民戰爭」的方法,通過「大規模的群眾運動」,「轟轟烈烈」地超越常規建成。過去打運動戰用大兵團作戰,他認為搞建設也可以用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辦法。毛澤東也常常把掌握科學技術等同於政治革命,認為可以用革命的方式來解決,同樣存在著經驗主義的認識誤區。在八大二次會議上毛澤東指出,科學技術發明大都出於被壓迫階級,出於那些文化少、學問不行、社會地位低的人,甚至推導出外行領導內行是普遍規律的觀點,具有明顯的經驗主義片面性。輕視理論和知識的作用,忽視經濟建設與科學技術發展的普遍規律,只重視自己已有的局部經驗,用打仗的方法搞建設,用局部經驗指導全局工作,這是當時「左」傾錯誤在認識方法上的一個主要特徵。可見經驗主義與「左」傾錯誤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並且打出「反對教條主義」和「反對迷信,解放思想」的旗號,其所造成的危害是絕不可低估的。

「左」傾錯誤與右傾錯誤是一對政治概念而不是哲學概念。教條主義與經驗主義是一對哲學認識論的概念而不是政治概念。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教條主義者片面誇大書本知識的作用,輕視感性經驗,輕視實踐,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而忽視矛盾的特殊性,把馬克思主義當作一般性結論,當作僵死的教條到處生搬硬套;經驗主義者片面誇大感性經驗的作用,輕視科學理論的一般指導作用,把局部經驗當作普遍真理,處理一切問題都超不出自己狹隘經驗的眼光。這兩種認識論上的錯誤都違背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實踐與理論、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的原理,因而都會給實際工作帶來危害。教條主義與經驗主義在黨的政治生活中,在革命和建設工作中經常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教條主義既可以表現為「左」傾,也可以表現為右傾;同樣,經驗主義既可以表現為右傾,也可以表現為 「左」傾。也就是說,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這對哲學認識論概念與「左」傾和右傾這對政治概念之間並沒有一成不變的固定關系,並非教條主義者必犯「左」傾錯誤,經驗主義者必犯右傾錯誤。搞清楚這兩對概念之間的基本區別和復雜聯系,將大大提高我們識別「左」傾和右傾錯誤的能力,有助於我們在思想方法上和實際工作中更自覺、更清醒地努力防止和堅決克服各種錯誤傾向。

8. 用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原理解釋經驗論與唯理論在現實生活的危害

馬克思哲學認識論認為:感性認識同理性認識是辨證統一的關系。 這里的解釋是說:1。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 2。感性認識有待於上升為理性認識。 3。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以及表面的認識, 也就是說是膚淺的東西(這里的膚淺不存在對錯之分,只存在真假之分),但是理性認識是對事物內部的認識,也就是說把握住事物的本質的,內在的,固有的聯系(此時,感性認識存在對錯之分)。
為什麼會從理性認識上升為感性認識?這里就要通過實踐的作用, 實踐是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橋梁之一。實踐什麼?實踐就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過程。因此實踐必須要遵循客觀的一切!,所以我們不能夠堅持本本主義或是教條主義(也就是你所說的唯理論和經驗論),要使主觀與客觀達到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舉例:在第2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在斯大林統治時期,逐漸的形成了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模式,多稱之為蘇聯模式)。後來,在蘇聯的影響下,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紛紛實行了斯大林模式,但,要知道,這種模式是在蘇聯所特有的國情下所必須實施的,而那些國家有自己的國情,所以他們並沒有從自己國家的客觀實際出發,而是硬套蘇聯模式,最終所導致的結果就是解體!

9. 論述 用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關系的原理,說明實際工作中的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的錯誤和危害。

一、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和前提,沒有純粹的感性認識,感性認識的過程中理性認識都在參與;也沒有純粹的理性認識,理性認識的過程需要回憶、加工、抽象感性認識。兩者的側重點和結果不同。感性認識只是看到了事物的具體、有形實體和特殊方面,側重的是感覺和知覺;理性認識把來源於實際的感性認識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加工、抽象、概括、提高為理性認識,側重的是判斷和推理,而不是把感性經驗直接作為普遍理論,另外,理性認識還要經過一定的方法、手段,建構科學可行的方案,能動地指導實踐並接受實踐的檢驗,而不是把一般理論直接當作經驗的公式或現成的答案去簡單地對照實際。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辯證過程。
二、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的錯誤。
1、錯誤的根源------主觀主義。經驗主義從感性經驗出發,把特殊看做一般;而教條主義從理論和書本出發,照搬書本理論脫離實際,或以過去證明現在。
2、感性認識具有局部性、表面性、暫時性和不可靠性,離開了既定的客觀對象或客觀條件(時空),經驗顯然不能分析和解決當前所有的實際問題。把局部經驗誤認為普遍真理。教條主義則不考慮現實具體情況、條件,認為一切理論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生搬硬套,憑主觀想像、理論推理,主觀臆斷處理具體問題。
3、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兩者典型地表現在:教條主義者可以把書本上的理論按照自己的經驗加以經驗化的理解,變成經驗的公式和結論去指導實踐;經驗主義者也可以從感性經驗的層次來理解接受書本上的東西,對理論的經驗化理解和自身已有的感性經驗相結合,在這種情況下,都會使人感到,似乎既不拒絕理論,又不脫離實際。然而,恰恰都是從被曲解了的主觀認識出發。

熱點內容
鬼片高清畫質。電影。 發布:2024-08-19 09:14:10 瀏覽:650
一家看電影網 發布:2024-08-19 08:57:54 瀏覽:155
韓國大屍度電影推薦 發布:2024-08-19 08:55:58 瀏覽:719
接吻電影的名字美國 發布:2024-08-19 08:41:41 瀏覽:758
韓劇女主高中就懷孕了劇名 發布:2024-08-19 08:00:29 瀏覽:692
藍色頭發電影女主角 發布:2024-08-19 07:51:59 瀏覽:849
台灣電影老師上了學生 發布:2024-08-19 07:36:20 瀏覽:964
兩人吃屎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7:25:07 瀏覽:450
有裸露下體的大尺度電影嗎 發布:2024-08-19 07:20:50 瀏覽:790
好看的電影在線觀看免費 發布:2024-08-19 06:55:37 瀏覽: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