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经验作用
① 工作经验重要性
用人单位看重的抄是你
有没袭有能力胜任他提供的岗位,
你的工作经验相当一部分
说明了你能做什么,
你的能力有多少,你的工作态度等。
诚信很重要,网上投简历最好是针对你喜欢的工作,描述相应的工作经验和能力,
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
可以写下你能做些什么,
或者具有的相对应这个岗位的为人处事态度,
尽量要填写自己符合公司择选要求的内容,
但是不要过于夸大事实。
② 工作经验具体指的是什么
工作经验是指应聘者的所有工作历史,无论是有偿的还是无偿的,全职的还是兼职的。工作经验是企业选拔招聘人员的主要参考要素之一。
工作经验应包含的内容有:
1、就职日期与离任日期,包括年份和月份。如果工作经历有间断,只列出年份亦可。
2、就职公司的公司全称,如可能,还应提供所在部门名称及母公司名称。
3、工作地点,就职公司所在的城市或区域,以及应聘者工作所在的城市或区域。
4、职务或职位,对于不同的企业,相同的职务可能会有不同的工作内容。
5、具体的工作内容和职责。
提高工作经验的方法:
1、大家在实际工作中要经常和一些有经验的前辈学习,工作中的学习要有眼色,随时观察那些工作优秀的人的工作方法,从里面总结自己的不足,这样才可以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工作价值。
2、工作经验的积累还可以和自己的家长进行学习,尤其是我们的父母,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人生经验,大家有时间的时候一定要和家里的长辈进行沟通,提出一些工作问题,他们的答案往往对你很有用处。
(2)工作经验作用扩展阅读:
工作经验在简历中的书写方式
工作经验应注重业绩,用词简单明了。不要出现人称代词,那样会引起反感。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尽量扩充与丰富你的工作经历,但用词必须简练。
从XXXX的工作纪录开始,逐渐往前写,并保持每份纪录的独立性。介绍工作史时应提供雇主的姓名、地址,本人在职时间以及担任职务。
1、就职日期与离任日期。应包括年份和月份。如果工作经历有间断,也可只列出年份。
2、雇主。列出公司全称,如可能,还应提供所在部门名称以及母公司名称。
3、地点。列出公司所在城市即可。
4、职务/头衔。对于不同的雇主,相同的职务可有不同的工作内容。可适当更改原来的头衔并使用最能体现工作性质并达到求职目的的称呼。不要使用仅对某个雇主有意义的内部称呼。
5、说明。不要只针对工作本身,业绩和成果更为重要。注意细节,用数字、百分比和时间等对描述加以量化。避免使用人称代词如“我”,“我们”。
范文举例:
2005年,XXXX在社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安全生产为中心,以抓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重点,以抓好车间用工制度改革和设备安装调试为契机。
以强化管理、狠抓资源节约为突破口,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全年来,XXXX总印量XXXX万对开张,彩印量XXXX万对开张,总收入XXXX万元,累计利润XXXX万元。
③ 工作经验是指什么,该工作多久还是什么
大学毕业后,我们都面临找工作的问题,去应聘的时候,简历上都会有一项“工作经验”,一般有几栏,你知道工作经验是什么意思吗?应该怎么填写呢?一起来看看吧。
工作经验是什么意思
工作经验指的是应聘者的所有工作历史,包括有偿的和无偿的,全职的和兼职的。工作经验是企业选拔招聘人员的主要参考要素之一。工作经验也是从事工作所获得的知识、技术、办事能力等的统称。
工作经历是个人简历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是HR最看重的内容之一。通常来说,简历都要通过重重的筛选,筛选的内容多是工作经验、求职信、毕业院校等。所以怎么把工作经验写得具体,写得漂亮非常重要。工作经验怎么写呢?
1、工作时间段以及工作年限。工作时间段即在一家公司工作的开始与结束的时间。工作年限,即参加工作有多少年。这是企业判定一个应聘者是否具备岗位资格的重要条件之一。
2、单位,工作单位一定要写全称,写好工作单位有利于通过HR对简历的筛选。
3、担任职位与业绩,要详细罗列在该职务下你所做的工作及项目,业绩情况最好写具体一些。
提高工作经验的方法:
1、在实际工作中,要经常和一些有经验的前辈学习,工作中的学习是提升一个人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自己的工作价值的重要途径。
2、工作经验的积累还可以葱社会实践中去获取,除了工作,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也是提升能力的一种方法,多接触一些其他的人和事,能提升一个人的处事能力和工作能力。
2、单位,工作单位一定要写全称,写好工作单位有利于通过HR对简历的筛选。
3、担任职位与业绩,要详细罗列在该职务下你所做的工作及项目,业绩情况最好写具体一些。
提高工作经验的方法:
1、在实际工作中,要经常和一些有经验的前辈学习,工作中的学习是提升一个人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自己的工作价值的重要途径。
2、工作经验的积累还可以葱社会实践中去获取,除了工作,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也是提升能力的一种方法,多接触一些其他的人和事,能提升一个人的处事能力和工作能力。
④ 工作经验
(一)工作部署和任务
1.从已知煤田详查勘探转向掩盖区隐伏煤田普查
早期物探在煤矿上的工作主要用于已发现煤田追踪煤层的顶底板、研究构造,个别任务是在外围了解含煤盆地的构造,特别是向斜中的隆起。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煤田地质工作转向平原掩盖区找煤,进行以发现新含煤区的普查工作,这些普查以电法为主,并配有重力工作,一般工作范围在上千或数千平方千米。充分发挥了物探先行和了解掩盖区地质构造的作用,煤田普查的效果和效率均有提高,煤矿物探确立了自己应有的地位。
2.煤田和井田的物探精查成为开采前的必需工作
如前所述,物探在发现煤田后,既参与了求储量的勘探工作,还要为建井和开采提供设计依据,这项工作已列入国家建井投资的规定中。能达到这一步,一方面是客观上一些小构造不可能全靠钻探来查明,另一方面物探特别是地震技术已能满足查明这些小而复杂的构造。这项工作使得物探在煤矿中的应用能经久不衰。
3.利用已有资料研究煤田中问题
利用已有的物探资料进行煤炭资源潜力调查既经济又有效。区域性的重力、磁测资料和为油气普查而开展的电法、地震资料,可用来研究、圈定含煤盆地及其中的构造;对其中一些较有远景的含煤盆地用钻探进行验证、测井后,就可以估算含煤系数,并对资源潜力做出评估。特别对可采深度1000m的含煤范围有了了解。资源潜力的估算是相当可信的。
(二)在方法技术方面
1.快速圈定含煤盆地及向斜构造内的隆起区,重力和电测深是有效的方法
可以开展面积性普查的方法主要是重力和电测深法,在此基础上用地震进一步验证一下构造或煤系地层的存在,就可提出钻探验证孔位。重力和电测深效率高且成本低,在普查阶段充分用好它们是正确的。在煤炭工业部门不仅使用常规直流电测深法,还研究开发了电磁频率测深法及相应的多种设备和解释软件。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引进了法国、美国的几种电法仪器,为在高阻覆盖区普查提供了可能。
2.地震勘探技术的进步,适应了煤田、井田的精查需要
地震勘探在煤矿物探中是主力方法,也经历了光点、模拟记录、数字收录,高分辨率二维地震和三维地震等几个阶段。特别是1986年煤田高分辨率地震技术通过鉴定开始使用以来,技术又有较大进步;20世纪90年代高分辨三维地震技术的引入,更好满足井田精查的需要。国家规定能进行而未进行三维地震的井田的建井设计不予评审,这就大大促进了三维地震工作的在煤田开展,技术也有更进一步的提高。目前,落差在10m的断点是能发现的,个别落差5m的断点也能发现,对于小幅度的褶曲也能有所显示。目前,我国煤田地震技术在世界处于少有的几个最先进国家行列。
3.煤田测井技术的进步,使其成为煤田勘查中不可缺的一项技术
煤田测井技术的进步使钻孔的利用质量得到保证,并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定量分析的问题,煤田测井与油气测井一样成为探采中不可缺的物探方法技术。煤田测井经过了四个技术发展阶段:半自动测井煤层定性,全自动测井煤层半定量、确定构造,数字测井煤层定量及岩性对比、研究沉积环境,数控和成像测井实现了提供各类井孔描述资料,其技术水平已达国际先进。
4.综合物探为解决煤田建井及开采中的问题发挥特殊作用
如前所述在煤田建井及开采中遇到的水文、工程地质问题,了解和圈定火烧区等项问题中各种电法、磁法、浅地震、井中及坑道物探方法(包括电法、地震、无线电波、声波等方法)均能发挥其独到的作用。煤田物探人员正在运用更高分辨率地震、声波、电磁波等方法进行试验研究解决有关防水治水、瓦斯突出和三带(冒落带、裂隙带、弯曲带)问题。
⑤ 什么是工作经验,你认为有什么用处
工作经验其实还是很有用的,现在工作无非就是生产和销售这两方面,那么回生产这答块有经验的就是技术这块,工作的时间比较长那么技术就会好一点,但是这个是比较好弥补的,另外的就是销售这块,对于销售来说,工作经验就显得很重要了,对于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新人和有经验的人所说和所做就不会一样,有经验的人会对一件事情会更成熟。
⑥ 工作经验介绍怎么写
工作经验介绍的内容 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基本情况
这是对自身情况和形势背景的简略介绍。自身情况包括单位名称、工作性质、基本建制、人员数量、主要工作任务等;形势背景包括国内外形势、有关政策、指导思想等。
2.成绩和做法
工作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采取了哪些方法、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等,这些是工作的主要内容,需要较多事实和数据。
3.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实践过程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经验教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今后打算
下一步将怎样发扬成绩、纠正错误,准备取得什么样的新成就,不必像计划那样具体,但一般不能少了这些内容。
工作总结的特点
总结的经验主要表现在自我性、客观性、经验性三个方面。
1.自我性
总结是对自身社会实践进行回顾的产物,它以自身工作实践为材料,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写法 ,其中的成绩、做法、经验、教训等,都有自指性的特征。
2.回顾性
这一点总结与计划正好相反。计划是预想未来,对将要开展的工作进行安排。总结是回顾过去,对前一段的工作进行检验,但目的还是为了做好下一段的工作。所以总结和计划这两种文体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一方面,计划是总结的标准和依据,另一方面,总结又是制定下 一步工作计划的重要参考。
3.客观性
总结是对前段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回顾、检查的文种,这决定了总结有很强的客观性特征 。它是以自身的实践活动为依据的,所列举的事例和数据都必须完全可靠,确凿无误,任何 夸大、缩小、随意杜撰、歪曲事实的做法都会使总结失去应有的价值。
4.经验性
总结还必须从理论的高度概括经验教训。凡是正确的实践活动,总会产生物质和精神两个方 面的成果。作为精神成果的经验教训,从某种意义上说,比物质成果更宝贵,因为它对今后 的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特性要求总结必须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 原则,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找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得出规律性认识,这样 才能达到总结的目的。
⑦ 请问工作经验的作用
有作用的。。
就算你不是这行的
有许多东西也是相通的
人际沟通能力啊
团队精神啊
学习能力啊什么的
⑧ 工作经验
(一)找矿部署和任务选择方面
1.从早期在矿区配合地质进行详查工作到开展面积性普查
详查性工作虽也取得不少成果,但有时物探难以满足地质上提出的要求(例如,找较深的矿,详细圈定矿体,找物性差异小的矿体等等),更重要的是这限制了物探在发现新矿区、新矿床类型的先行作用。随航空物探的扫面、地面磁法的大量开展,使得物探在找磁性矿方面起到先行作用,一些电法(如自电、电剖面法)、放射性法的面积性测量为寻找有色金属矿业起到了先行作用。由于物探先行开展面积普查,使得在发现新矿床方面取得较大效果,这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发现或扩大了一大批铁矿、铜矿、铅锌矿、多金属矿等成果得以证明。
2.从直接找矿到直接与间接找矿并举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找矿任务的变化,物探方法直接找矿的做法已不完全适应;随后因找铁矿和富铜矿的任务又占主导,缓解了这一矛盾。到20世纪80年代,物探任务的变化和经验的积累,对用物探查明矿化蚀变带、各类控矿因素的间接找矿的思想日渐明确,进而提出了直接找矿与间接找矿并举的战略思想。在做法上,物探要进行填图、研究控矿构造,研究和建立矿床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较为典型的例子,如在长江中下游、湖南、广西等地在寻找深部有色金属矿时用重力、磁法及电法成功圈定了与控矿有关的岩体;在江西九瑞地区还用地震方法研究过隐伏岩体;在云南个旧锡矿的老矿山用重力、电测深探明岩体隐伏接触带,从而找到深达千米的高松大型锡多金属矿;胶东等地找金矿时用电法、磁法有效追索覆盖下含金矿破碎带。对于许多非金属矿物探,一开始就是间接找矿,如找金刚石矿时用磁法圈定金伯利岩体;寻找盐类矿、石膏矿用电法、重力等方法研究构造等等。
3.从只重视普查工作到同样重视在详查及勘探中发挥物探作用
如前所述20世纪50年代后期重视了物探的普查作用,地质部门曾有过不够重视物探在详查和勘探中的作用的问题,而工业部门的物探在这方面好一些。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找盲矿、扩大已知矿床规模以及缩短勘查周期的需要,物探在地质详查及勘探中的比重有所增加。由于这类工作有时技术难度大,地质队中的物探力量不易实现,又因需紧密配合地质勘查的进度,物探专业队又难于随叫随到,致使这方面工作还不尽如人意。
4.从只进行矿区资料研究到开展区域成矿预测
20世纪70年代以前,物探资料的综合研究主要是围绕野外工作报告进行,而后认识到一次解释往往不够深入和全面。应对资料进行再解释、再认识,特别对矿区物探资料进行二次开发,可以有许多新的认识和发现,其效果事半功倍。对航磁为主的异常不断进行研究、排队,并筛选出可供查证的乙类异常,是这类工作的典范。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物探界主动提出了运用各种比例尺区域物探资料研究区域控矿构造,结合地质、化探、遥感资料进行成矿预测,圈出各级(特别是Ⅲ、Ⅳ级)成矿区带及找矿远景区段,为矿产地质的区域规划工作提供最重要的依据。这类工作(综合编图、综合解释及成矿预测)正式列为地质矿产区划工作的组成部分,并纳入地矿部1983年印发的《成矿远景区划基本要求(试行)》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省区及七个跨省区的重点片区均开展了综合编图、解释及成矿预测,这些成果已成为地质找矿工作部署的依据和地质学家研究成矿规律的宝贵资料。
5.物探的普查任务与测区的确定时充分考虑区域物探、化探的成果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物探普查任务和测区的确定主要根据已有地质资料和经验提出。这往往有一定局限性,可造成选区依据不足,找矿效果不够理想。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根据大面积的航磁资料、面积性化探资料结合地质资料所部署的物探普查(含异常查证)效果较好。20世纪80年代以后,金属矿物探的普查主要根据区域化探、航磁、区域重力和地质资料部署,特别是根据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的成果部署普查,更有依据地确定拟找矿的矿种、可能的类型、主要控矿因素、可能的展布地段等。这样既能较好划定找矿工作区,又能较好确定工作任务。详查工作则是根据物探、化探普查成果划定测区和选定方法,科学性就更强,效果更好。20世纪90年代后,金属矿物探的普查(1:1万~1:2万)主要根据综合信息划出的找矿远景区,一般比化探异常范围略大,可更好发挥物探找隐伏矿、盲矿的作用。这些均已体现在地矿部1989年颁发的《固体矿产普查物探化探工作要求》中。
(二)选用合适的并经优化组合的方法才能将物探的优势真正实现
用什么物探方法组合找矿最佳,有过一些曲折。20世纪50年代初曾有过在有色金属矿用磁法、自电及电剖面法“三宝齐放”的做法,有些是成功的;有一些因系浸染状矿或无磁性矿,“三宝齐放”效果并不好。而后,为了快速普查,方法使用上较单一,用同一种方法既普查又详查,因多解性而失败过。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曾对强磁性异常验证不见磁铁矿的事例进行研究,测物性后才知基性岩、超基性岩、某些火山岩磁性均很强;又如50年代中期,用自电法大范围工作后,遇到大量非矿异常;再如等电位线法也发现过大量非矿异常,多处验证异常不见矿。到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从物性的研究、验证异常经验的积累认识到物探异常的多解性,因而重视采用综合方法。普查中发现的异常时应使用另一种方法检查;不少情况下有针对性地采用几种方法普查以便寻找多种类型矿产和综合解释。也有过在普、详查中同面积、同时投入过多方法和参数重复的局面。一般工作前要在已知矿上进行方法有效性试验,以便选用合适的方法。
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有了大量实践,对各类矿床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的研究和对国外一些矿床地球物理模型的了解,我国物探工作者也已基本上掌握了我国主要矿床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建立起了已知矿床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进而还归纳、演绎出拟寻找矿床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据此可以较科学的选用方法、比例尺、精度等,并能有预见地去考虑普查新类型矿和新矿种。
(三)物探资料解释时要充分估计到地质情况的复杂性和物探解释的不确定性
在直接找矿中首先遇到的就是异常的定性,是否为矿引起,而后才是对异常体的形态、产状、埋深等做出推断。在定性与定量的推断中均有多解和不确定性,地质情况的复杂性(地表与地下地质现象不一致,已知的矿并非工区内惟一的类型,肉眼所见的并非微观存在的等等),均使物探的解释增加了难度和复杂性。
在物探异常解释中的主要经验如下。
1.从已知到未知,注意发现新类型矿、新矿种
“从已知到未知”是解释中常用且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由于一个地区可能存在几个矿种和几种类型,且很可能存在与已知矿不同者,因此要注意那些与已知矿异常特点不同、所处地质环境或矿化特点不同的那些异常,不可简单否定。例如,江西武山铜矿、湖北铜绿山铜矿、安徽西马鞍山铜矿、西藏玉龙铜矿的工作开始时均当成铁矿来勘查的,只是在验证磁异常后才发现铜矿比铁矿更有价值。又如,江苏栖霞山铅锌矿原为小型锰矿,验证自电、化探异常才发现了大型铅锌矿。再如,陕西大西沟铁矿先根据航磁异常当磁铁矿工作,规模很小,而后地质人员辨认出了菱铁矿的存在,其规模远大于磁铁矿。河北矾山磷矿先也是当铁矿来工作,验证磁异常时在深部发现厚磷矿体,并达大型型。
2.要善于分析成矿地质条件的复杂性
地表地质条件对物探异常的定性解释有重要意义,但实测的异常是纵横两个方向地质体叠加场,除要分离叠加异常,还要充分认识到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例如,内蒙古白音诺尔矽卡岩型铅锌矿在矿区西南火山岩下根据激电找到了新矿体,扩大储量达上百万吨。在找铁矿中也有不少这样情况,地表为火山岩或闪长岩,而在地下却找到了接触式铁矿。又如,辽宁八家子铅锌矿化探异常只见矿化,无工业意义;后投入激电、磁测和化探,根据激电等异常找到盲矿,达中型以上。再如,吉林山门银矿,先用激电、磁法、化探工作后发现激电异常,认为一级激电异常为石墨化、黄铁矿化引起,二级异常可能为硫化矿物引起;1982年为找金矿而验证,当时未分析银,金矿又未突破;1984年分析银后发现石墨化、黄铁矿化大理岩就是含银的矿层,银储量达到大型。
3.既重视中、强度异常,也应注意弱、缓异常
工作早期主要研究强磁异常,20世纪70年代找磁性矿的解释从重视中、强度异常到更注意弱、缓异常,在许多铁矿区均有成功实例。因斜磁化的影响、产状平缓的矿体,磁异常更缓,且正异常偏离矿头,不注意这点会使验证孔打空。例如,安徽龙桥铁矿就有过这种教训。多个地质体(矿体)叠加及复杂形体的复杂异常解释中均要研究和提取分离后的弱、缓异常,例如安徽西马鞍山铜矿体形态复杂(呈月牙形),异常规整,在异常中心却未打到矿;后经多孔验证及井中无线电波法等井中物探方法的合理运用,结合地面磁测资料的再解释,最后才圈定了矿体。又如,河北水厂、北京沙厂铁矿在提取剩余磁异常后找到了深部向斜部位的矿体,扩大了储量。在重力、自电、激电等方法异常的解释中也有类似的经验教训。
4.异常定性解释中重视实测物性,定量正、反演结合并尽可能运用综合方法的资料
在工作初期主要用“简单对比法”,将异常与地表地质或地质图上所示出的地质体进行对比,进而做出定性解释,而没有实测物性,这样做有过不少成功事例,也有不少失误。例如,早期在大兴安岭航磁异常查证中,曾认为地表所见为酸性火山岩不可能引起强磁异常,打钻后仍为火山岩,测物性才知该地区的酸性火山岩剩磁很大。又如,云南大红山和江苏梅山磁异常位于火山岩区,推断为岩体异常,后在异常区实测物性并进行半定量正、反演计算认为异常体在地下深部很可能为铁矿,最后验证见到大铁矿。其他地区也有类似事例。先从磁法开始,后来重力、电法等也均重视实测物性来判定异常性质。当地表为覆盖时,为判定异常的可能引起原因,用综合方法的资料减少多解已是多年的成功经验,物探异常与化探异常综合解释对各类有色金属矿异常的定性作用很大;重力、磁测资料综合解释对磁性铁矿的定性、定量推断效果很好;电阻率法、自电、磁法异常与激电异常的综合解释对判定是否为硫化物矿化体十分有效。这方面的事例很多,且已为人所知。
5.要充分估计到异常的地球物理解释(定性、定量解释)的复杂性
复杂形体和各种干扰存在条件下的定量、半定量推断的难度远比简单形体和简单条件下的推断难度大得多,其可靠性降低甚至出现错误。例如,云南大红山铁矿是多层叠加异常,最初推断埋深仅为100m左右,结果打到450m仅见近3m的薄矿层;经将异常分解为三级后,推断主矿体在340m以下,最后在590m见到181m的主矿体。又如,广东天堂多金属矿1961年验证时因产状判断有误而未见矿,河北北岔沟门铅锌矿也因未很好研究激电异常反映的产状,虽验证而未见主矿体,推迟多年才依据激电异常发现主矿体。定量推断有误而造成验证未果的例子还很多,特别是没有可靠的先验地质知识、方法单一、推断上的不精细,均会使解释不可靠。
(四)异常查证的经验
查证异常的目的是要查明异常源的主体及其矿化属性。查证异常是对证实推断结论惟一办法,是物探找矿有无效果的关键一环,也是物探直接找矿的最后一环。大量异常经筛选研究后选出最有找矿远景的异常提交查证,筛选研究的实质是对异常定性、定量解释的过程,解释愈科学,结论愈可靠,查证的结果也将愈理想。
在未查明异常源的主体和主要矿化特征前就中断工作,对查证异常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往往是许多矿床推迟发现的原因之一。
地矿部曾于1983年制订了《物化探异常及查证工作管理办法》,基本建立了有关查证技术要求和管理体系,使异常分类及查证工作有了统一的标准,促进了异常查证工作。而后,地矿部于1993年又制订了《物探化探异常查证要求和考核标准》,使异常的查证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查证异常如何才能最有效,少走弯路,经验和教训都不少,主要如下。
1.查证异常的工作程度分为三级(Ⅲ级为踏勘检查,Ⅱ级为详细检查,I级为工程查证J
一般应循序渐进,逐步升级,但关键还是Ⅲ级。Ⅲ级检查就把异常判为非矿异常(丁类),该异常将在较长时间内不再被重视。虽一般应按逐步升级做法进行工作,但有些情况(例如,地表已见到矿化或矿体露头)也可由Ⅲ级进入Ⅰ级。对一些复杂的情况,往往有多次Ⅲ级到Ⅱ级或多次Ⅰ级查证的工作过程。例如,广东天堂多金属矿因对矿体产状推断有误,1961年验证落空;1967年又进行系统工作,并再次验证,终于在300m下打到矿体。又如,河北杨二庄铁矿因忽视斜磁化影响,矿体位置推断有误,三个孔均未见矿,最后再验证才打到矿。
2.验证异常首孔(或首批孔)不见矿的原因要做具体分析
除确系非矿异常外,往往有不少情况是推断有误,工程施工位置不就位而造成首孔不见矿。常见推断方面的问题有:矿体形态复杂(如安徽西马鞍山铜矿);推断埋深误差过大(如新疆天湖铁矿);矿体产状推断有误(如广东天堂多金属矿);斜磁化影响,矿体并不对应正异常(如河北杨二庄铁矿、安徽龙桥铁矿);钻孔刚好打在矿体尖灭处(这种例子在铁矿上不少,曾用井中磁测发现孔旁盲矿);利用综合异常时,对主异常选择不当(例如安徽东兴盐矿先根据重力异常中心布孔不见矿,后据电测深曲线类型布孔见到盐层);又如,湖南黄沙坪铅锌矿先布孔打磁异常,仅见铁矿,后改验证自电异常,均见到铅锌矿,从而打开局面;再如,山东张家洼铁矿早期工作见有重磁异常,先验证重力异常仅见闪长岩及矽卡岩,又未再追索,隔多年再验证磁异常才见到矿体。
施工不就位而未达验证目的者就更多了。有的是验证施工单位不按物探建议的异常打钻而落空(例如,湖南浏阳七宝山铜、多金属矿,按异常打已见矿,后四个孔均按勘探网布,均未见矿);有的虽在异常上布孔,但斜孔方向设计不对,而打不到矿;还有的是钻探施工中钻孔打漂,顺矿层边而过;再有的是验证孔未达设计深度而停钻,未达验证目的者。
3.对有希望的异常要敢于坚持验证到底
有一些验证孔第一个孔未见矿,又解释不了异常的起因(这种例子很多,前已述及诸多原因),因怕担风险而不敢再验证,致使该矿的发现推迟多年。例如,安徽向阳铁矿、山东西尚庄铁矿、北京沙厂铁矿就是历时多年才找到主矿体。有的异常曾打数孔后才见主矿体者,例如山东王旺庄铁矿是第八个孔才见主矿体,新疆阿舍勒铜矿、安徽龙桥铁矿和湖南康家湾隐伏铅锌矿都是第七个孔才见到矿或主矿体。还有不少见矿异常是打2~4个孔后才见矿(或主矿体)的例子。
4.重视验证后的再解释、井中物探及化探工作
验证后根据钻孔地质情况、实测物性资料对异常进行再解释是一种科学态度和勇气。验证后的再解释首先要判断验证是否已达目的,未达目的者要找出验证中的问题。见矿者要判定该异常是否为钻孔所遇矿引起,是否还有盲矿未发现,为布新验证孔提出建议。实际存在的问题是地质单位验证后,很少有专人系统进行再解释,也少有安排物探队伍进行。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不够和具体组织工作等原因,往往很难做到验证后及时再解释。
验证后,不论见矿与否均应进行井中物探及化探,它将能更好地去发现井旁、井底盲矿,这对最终判定异常性质和进一步扩大找矿线索有重大意义。我国的井中磁测在多处铁、铜矿区找到验证异常时打丢的矿体和盲矿体,从而使验证成功率提高。井中激电、井中无线电波、井-地瞬变电磁法等井中物探法均曾在验证异常中和在井下找盲矿中发挥重要作用[1,4,5.7,10]。
⑨ 工作经验
油气地质和地球物理的特点决定了油气物探在油气勘查和开发中不可代替的地位,其重要性日益显著,工作任务从油气田勘查扩大到油气田开发。物探方法技术日益进步,特别是地震勘探和测井技术。油气物探设备更新周期加快,物探的费用投入逐年增加。油气物探是整个物探中工作规模最大,投资也最多的。因此,油气物探的成果丰硕,经验较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一)工作部署和任务
1.区域展开物探先行,可以很快发现新油气远景区
这在我国东部几个盆地,如松辽、华北、江汉等地区就是按这一原则部署工作取得成功,并成为石油界的共识。在这些覆盖区要实现区域展开,非物探先行不可特别是用航空磁测能很快查明盆地基本构造格架,区域重力和电测深剖面及地震剖面概查,能很快划分出坳陷带和隆起带,以及更次一级的凹陷和凸起,了解沉积构造层深度和厚度,了解沉积层序和沉积相,了解火山岩的情况,了解目的层性质和结构,确定远景区和重点的工作目标。自20世纪60年代起,陆地、海上石油普查,凡是按这一原则部署的工作,均取得了好的效果。
2.面中求点、重点突破,可以尽快在油气远景区内突破出油关
由于概查时物探、地质圈出了可能含油气的远景区,对远景区进一步用以地震为主的物探方法进行普、详查,可在远景区内圈出含油气的局部构造或层位,再以钻探验证和探油。这一套做法十分有效,在面上优选出最有利于含油气的构造进行突破,不是无选择余地,只能对少数构造进行详查工作。前面提到的几个盆地从概查到突破出油关仅5~6年,到投入生产也就是7~8年,充分证明这一工作部署方针的正确性。凡违背者往往欲速则不达,这类例子也不少。
3.油气物探任务不断扩大
物探有效地应用于陆地、海上油气勘查和开发的各个阶段,成为油气探采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保持了其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油气物探早期主要是在陆地石油概、普查中发挥作用。随着油气探采业的发展和物探技术的进步,油气物探在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向海洋进军中进行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大发现;在寻找我国西部天然气方面也作出了贡献;围绕油气田稳产、高产的需要,适时地开展了油气田的开发物探工作,形成了油气物探新的应用领域。由于油气探采业向物探不断提出了新要求,再加之物探本身的技术进步,油气物探保持着不断发展。
(二)方法技术
1.充分发挥重、磁、电、震等综合物探的作用
在区域展开中综合物探的作用十分显著,已如前述。为发现局部构造,一般讲重、磁、电、震等方法均可能有效。例如,大庆的大同镇重力高上电测深剖面也显示基底和上覆构造层均为隆起,后经地震证实,找到了大庆油田的主体——大庆长垣构造。又如,川西北大地电流法剖面发现中坝隆起,后经地震证实为局部构造,探获高产工业气流。另如,鄂尔多斯陇东地区用电法发现东华池异常带,经钻探获工业油流。电法高阻隆起往往反映的是古生界潜山或结晶基底隆起,是找古潜山有利工具。对于一些与火山岩有关油藏,高精度磁测将有效圈定火山岩的范围。用重力、磁法圈局部构造只有在条件简单(例如基底岩性变化不大)、构造起伏较大时才有明显效果。重力和地震联合反演可获密度层。地震则是发现和圈定局部构造主要的方法,因为它对沉积层中的构造研究较其他方法有效。在地形条件恶劣、上部有屏蔽层的地震工作困难区,大地电磁测深法可起到研究构造作用。综合物探的重、磁、电法还在探索“直接”找油方面进行有意义的工作。
2.地震勘探和油气测井技术的进步是使油气物探能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油气物探的主要方法是地震和测井。随着油气勘查及开发日益向深度和广度(地域的扩大、油气田类型多样)进军,勘探、开发要求解决更复杂和更难的问题。例如,对各类局部构造进行详查、细测,寻找地层、岩性圈闭,进行油气预测和油藏描述,进行开发地震、现场监测和油气藏管理等。近年,寻找海相碳酸盐岩中含油气的风化壳及裂隙带难度更大。油气地震技术是物探方法中进步最快的,仪器从光点到模拟磁带到数字化,数字处理解释系统很快形成和完善。塔里木、川西北、鄂尔多斯、渤海、东海、南海等油气田的发现和突破数字地震的工作结果起了重要的作用;从二维地震发展为三维地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构造解释精度大为提高,是勘探、开发中的主要方法;高分辨率地震、多波地震与立体地震(地面地震与井-地地震、地-井地震、井间地震结合)、三瞬处理及AVO等方法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探测薄油气层、缓构造、岩性探测和“直接”找油气提供了可能,也为油气藏精细描述和储层横向预测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油气测井技术也经历了模拟到数字化的发展历程。数控测井系统,可现场实时分析、处理解释;所采用的方法为多种测井系列和方法,实现多种方法成像(电阻率、声波、放射性等多种参数的成像),所有这些为以图像形式来描述岩性,识别裂缝、储层类型、油气水性质等,提供有效手段,更可直接细致进行油藏描述。针对各地区不同的油气层特点开发了专门的测井方法组合系列,使得发现这些油气层更为有效。同时也开发了解释模型、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模糊聚类分析等解释方法,为塔里木、川西北、鄂尔多斯、东海、苏北等油气田的发现和评价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时还对钻井录井评价不高的井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三)找油气思路
1.油气藏形式(或称油气藏模型)
它决定了物探在找油气时要着力发现和研究的构造形态或岩性层位。随着不同类型油气田的发现,对控制油气藏构造的认识也在发展和深化。大庆油田的发现提出了长垣二级构造背斜控油;胜利、大港等油田的发现提出了箕状断陷控油;任丘油田的发现提出古潜山控油;渤海油田的发现提出了含油二级构造带小断块控油;长庆油田的发现提出了河道砂体及岩性溶蚀、次生孔隙控油;克拉玛依油田的深入勘探开发又提出了逆掩推覆体控油。地质学家们还逐渐提出了陆相油气藏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成油概念,这种油气聚集带,一般是以一种油气藏为主、其他类型为辅的多类型油气藏群体,在纵向上相互叠置,在平面上由不同层系、不同圈闭类型相互连片的含油气带(区)。
鄂尔多斯盆地找油先是以侏罗系、二叠系为找油目标层,20世纪80年代以来转向上、下古生界,特别是发现了奥陶系白云岩中的大气田后,就更关注海相地层的找油。在四川二叠系、石炭系的海相地层中,这一时期也打出高产气田。20世纪80年代末,在塔里木的下古生界地层中发现大气田。在海相地层中找大油气田成为今后的方向。为探查这些目标层,物探将遇到许多新课题,除研究构造外,还要研究碳酸盐岩中可能含油的裂隙带及风化壳的部位和特征。
在目前物探基本上还只能“间接”找油气的前提下,在一个盆地中如何圈出远景区,进而确定找何种类型的局部构造或岩性层位,并指出油气可能赋存于构造的什么部位,所有这些问题,均需物探自觉运用油气藏模型来指导工作。
2.探索“四新”
在已有的油气藏地质-地球物理模型指导下去进行油气物探工作是重要的,在早期油气发现中它曾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工作的深入,新的发现已不能完全用原有的理论、模型来指导工作了,特别是为了在我国陆地上还能有新的发现,石油地质、物探界提出要探索“四新”(新地区、新领域、新类型、新深度)是十分必要的。华北任丘古潜山油田及鄂尔多斯奥陶系大气田的发现在当时均属“四新”。在华南碳酸盐岩地区找油气方法的攻关,以及在西藏几个盆地找油气的工作,也属对“四新”的探索。这样的努力还应继续下去,才有望能有新的发现。
为了探索“四新”,除原有的物探方法,更要发展新方法、新技术,特别是能“直接”显示油气的物探方法。还要不断总结新发现的油气藏地质和物探特征,以便用于类似油气藏的勘查工作。这些做法基本已成为共识,并在地质和物探工作中得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