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能特长 » 偏光板工作经验

偏光板工作经验

发布时间: 2021-01-21 23:28:20

⑴ 人在遭遇挫折是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你好!这个问题问的很现实,我们活在世上都要面对挫折的,所以当你走过去的内时候容再回头看看就不会觉得有多难了。我的意思是说,遇到挫折的时候你要勇敢的走过去,不要怕!要知道只有经历了这些挫折,你才能够成熟起来,才能真正成人!希望我的话对你有一点帮助!

⑵ 为什么屏幕可以显示东西出来

屏幕显示原理,是将液晶置于两片导电玻璃之间,靠两个电极间电场的驱动,引起液内晶分容子扭曲向列的电场效应,以控制光源透射或遮蔽功能,在电源关开之间产生明暗变化,从而将影像显示出来。若加上彩色滤光片,则可显示彩色影像。在两片玻璃基板上装有配向膜,所以液晶会沿着沟槽配向,由于玻璃基板配向膜沟槽偏离90度,所以液晶分子成为扭转型,当玻璃基板没有加入电场时,光线透过偏光板跟着液晶做90度扭转,通过下方偏光板,液晶面板显示白色,当玻璃基板加入电场时,液晶分子产生配列变化,光线通过液晶分子空隙维持原方向,被下方偏光板遮蔽,光线被吸收无法透出,液晶面板显示黑色。液晶显示器便是根据此电压有无,使面板达到显示效果。

⑶ 偏光镜夹片 能缓解眼疲劳吗

很不好意思我不是医生,不过我卖偏光眼镜和夹片,这方面还是可以提内供一些参考。容偏光镜(包括夹片)的作用是过滤有害光,纯物理上的。如果,你买的夹片是几块钱的那种,不仅不能遮挡紫外线,而且涂膜容易破损,或者镜片表面不正规,感觉不出来,但是长期戴的话看到外界物体产生变形扭曲,使眼球酸胀,逐步出现恶心、食欲下降、健忘、失眠等视力疲劳症状。你带了也有一段时间了,感觉下是不是有不舒服。如果没有的话,还是可以带的,当然,可以不戴还是尽量不戴。

匿名回答,避免被当广告哈。

⑷ 我公司是一家进口手表类公司,想拍摄宣传片,有谁提供一些经验

我之前在bfad北影工作过,手表类拍摄宣传片最重要的定位,你是拍摄男款还是女款,如果是男款的话,你一定要找个男模,并且有气质,这才能达到你的手表宣传片最大的效果!!!

⑸ 立体电影是怎样的工作原理

立体电影是利用人来双眼的视角自差和会聚功能制作的可产生立体效果的电影。近年来随着电影《阿凡达》、《玩具总动员》、《诸神之战》等电影流行之后,立体影片被近一步被广泛推广。

深圳骄阳数字图像已为合正集团、勤诚达集团等制作了一批立体电影,这些立体电影投入市场后,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引起了市场巨大的反响。证明国内4D立体电影已达到国际水平。

⑹ 道格拉斯·戈登的个人作品

戈登引用经典电影,小说等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加工再创作,这是其创作方式之一,其中以1993年创作的影像装置作品《24小时惊魂记》最为人所知,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作品以希区柯克(Alfred Hithcock)的经典惊悚电影《惊魂记》为素材模板,在没有对原作品内容做任何改动的情况下,将其变成无声,并将原本2小时的作品放慢延长至24个小时之久,在一个大型的暗空间的中央的银幕上放映,这就是戈登创作的影像作品《24小时惊魂记》,放慢了的镜头,就好像每一张照片缓慢地重现在人们眼前,而这些画面好像又似曾相识,每一幕,每个画面瞬间的时间被延长了,每个画面似乎被定格了,每个细节都显露无疑了,而原本那些令人心惊的恐怖镜头也在这样缓慢的进程中变得不再恐怖了,浴室里的那一幕已没了那么深刻的惊吓效果了。被放缓了的镜头,加上那些有点模糊而又缓慢的影像让每一秒时间都充满了新的意义。
《惊魂记》这是希区柯克执导一部关于谋杀与精神病患的经典惊悚影片,故事讲述的是一名盗取公款的女郎在逃亡期间投宿于一家汽车旅馆,却在浴室中被精神分裂的狂人杀死,她的妹妹和男友加入警方的调查,在逐步侦查下终于揭露狂人的真相,旅社经营者诺门贝斯(Norman Bates)与他的母亲住在这黑暗陈旧的房子里,一起经营着旅馆,而他却是一个患有经神病的年青人,更将家中的浴室变成一个最令人害怕的杀人现场,一旦旅客住进他们的旅馆,几乎没有人能够毫发无伤的退房,影片充满了浓重的紧张、悬疑的气息,给观众强烈的震撼,也是观众熟悉的影片。而《24小时惊魂记》让观者由眼前的影像忆及曾经经历过的记忆,是探索想象与记忆共同编织而成的一次视觉经历。
在一个安静的空间里,人们要花好长一段时间来观看影片或是观看着一部不断重复着同一个动作的影片,在欣赏过程中,时间慢慢地流逝了,人们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感受着时间的流动。镜子上一直在重复着那句“我已经改变了,你也已经改变了”,在现实生活中那或许被用来当作一个借口或是一个安慰,然而那更像是一句箴言。每个人都听说过它甚至每个人都用过它,然而当你在镜像中看到它的时候或许仍然无法更深刻的理解“我”与“你”的区别。这件作品也体现了戈登创作作品的主题:认识与重复,时间与记忆,黑暗与光明等,戈登试图通过这种影像呈现的方式来体现影像与永不停歇的时间之间的关系。
戈登在创作这件作品后称:“《24小时惊魂记》,在我看来,不是对一件简单的对原作品的复制,它不是直接的盗用。原作品是一部巨作,我也喜欢经常翻翻看看……我想保持希区柯克作品的原意,不想改变,这样当观者观看我的作品时,想到的更多的是希区柯克而不是我,即使一点也想不起我,也没关系……”
1999年戈登在高古轩举办的个展“Through a looking glass”,包括两件大型的录像装置,引用了好莱坞经典电影中最值得纪念的一幕——马丁·斯科西斯(Martin Scorsese)《出租车司机》电影中最经典的一幕,戈登将观者置在了Travis Bickle的两大影像中间,一个是真实的崔维斯·拜寇(Travis Bickle),另一个影像则是“真实的反映”。这两件影像作品最初出现在镜面中相互映衬着,配以狂躁的一段独白,给人视觉与听觉上的极大冲击。在作品中,崔维斯的手枪从两侧对准自己和我们,从客厅或剧院里的安全位置看作品,我们对崔维斯的狂怒与暴力感觉更敏感了,并与之产生了共鸣,戈登将我们引入了玻璃中的两张崔维斯的脸,两张镜像更发出了“你”与“我”的字样的声音,萦绕在我们的耳边,就像子弹在我们头顶周围飞过,而我们却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先保护哪一个。
《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是1976年由马丁·斯科西斯执导的好莱坞经典电影,是第一部描写越战对参战军人所造成影响的电影,以其优秀的演出和直析的写实主义风格而受到赞扬,主角崔维斯极有可能受战后失调症所苦(后记载于1980年美国心理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DSM-III))。他那斯巴达式的生活形态以及选择低收入又没有出路的工作的模式,正是许多受苦于此症状的退伍军人的写照。心理或身体上有残疾的退伍军人被政府或社会遗忘, 并且没有得到适当的补偿。此外影片也描写了严重的孤独与疏离感造成的影响, 这是“类分裂性人格疾患”的征兆, 伴随着因社会的不公义而迁怒到他人的倾向, 最终采取了杀人行动。影片的宣传词:每个城市,每条街道,都有个无名小卒梦想着成为大人物。 一个孤单被遗忘的男人,绝望的想证明自己还在活着。
在作品《10米/秒》[10 ms-1,1994]中,戈登借用了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医学胶片元素。一面硕大的斜屏上无声地循环地投影着一个男人,屏幕的倾斜,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我们感官上的平衡,让我们能更接近画面中的人物,对他的境遇感同身受,与之产生共鸣。第一眼看去,男子似乎在进行体操训练,而随着情节的发展,他的身体不断地痉挛抽搐着,每当他试图努力爬起的时候,他那苍白无力的肢体似乎在阻挠着他站起来,他只穿着内衣,更增添了他的脆弱性。他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失败不禁激起我们的怜悯和同情,也开始意识到这个男人也许是一个外伤严重,正处于苦难中的人,他的痛苦同样折磨着观者,这种不适促使观者开始思考所看到的一切,沉浸在无休止的站立和失败的循环中,我们的思想在他身上游离着:他看起来是那么健康,我们开始怀疑是不是哪里出了错。
这件作品可以说是《24小时惊魂记》(24 Hour Psycho)(1993年)的延续,后者也进行了慢动作处理,通过放慢或者循环原版电影胶片来增加悬念,作品的源脚本无法找到,更是给作品增添了不少悬念,而所能找到的脚本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为我们的解读增添了一层新的感伤和历史厚重感。通过作品,戈登想要论证的是,我们对环境的感知来源于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方式。对内容的变化,改变了电影的含义。作品名称来源于一个物体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坠落的速度,比如身体正常落下的速度。强调了时间的流动,动作的缓慢及循环的过程。在戈登的作品前,人们的目光很难从痛苦、迟缓的框中人身上挪开。正如戈登在一次访谈中所评论的:“恐惧、排斥和魅力同是这一学科(神经心理学)和电影世界的关键要素。” 用电影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及心理状态。
戈登的另一件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电影再创作作品《穿行在黑暗与光明之间》(Between Darkness and Light, 1997)更是对电影再创作的一个经典,将亨利·金(Henry King)的《圣女之歌》(The Song of Bernadette, 1943)和威廉·弗莱德金(William Friedkin)的《驱魔人》(The Exorcist, 1973)同时播放在银幕两侧的,这就成了戈登的作品《穿行在黑暗与光明之间》,两部电影都是描述被灵魂附身、有关信仰与疑惑的电影。
戈登并未改变两片播放的速度或配音,而是让影片从头到尾播放完后再重复他们;彩色的《驱魔人》和黑白的《圣女之歌》,虽然分别代表邪恶与善良的主题,但被艺术家放置在一起却并不显得唐突,且还呈现出相互补偿的图像结构,代表善与恶两种极端主题的电影放在一起处理,便显现了强烈的对比效果,它们各自独享的特殊音轨混杂了美好与邪恶之间强有力的竞争,结合在一起的影片并没有给人混乱的感觉,反倒有一诡异的美感和原始故事所没有的冲突,尤其是当《驱魔人》的恶魔与《圣女之歌》的修女出现在同一画面的刹那,银幕的两面彷佛成了善与恶,圣洁与恶魔的交战,体现了属于戈登作品中的欲望与恐惧、生命与死亡、善良与邪恶、真实与虚构的二元对立。《穿行在黑暗与光明之间》打乱了人们传统的观赏经验,瓦解了人们习以为常的感官认知,让人反思如何从自身经验来体验周遭事物的意义。戈登的影像装置揭露了个人的扭曲的记忆与现实的差距。戈登的很多作品都是无声的,而《穿行在黑暗与光明之间》却带有音轨,这对戈登来说,是一次有趣又诚实的实验,谁也不知道一旦声音被扩散开来将发生什么。
2002年戈登创作的两个作品《雾》(Fog)和《黑星》(Black Star)都涉及到了詹姆斯·霍格(James Hogg)1824年的小说《一个清白罪人的私人回忆录与自白书》(The Private Memoirs and Confessions of a Justified Sinner),小说以加尔文主义下的苏格兰社会为背景,及早期的“双重意识/二元性”的心理学理论的萌发,小说主人公Robert Wringhim是一个正直的人,但受其阴险的同伴Gil-Martin的蛊惑,Robert Wringhim犯下了一系列的残暴的罪行,甚至杀死了自己的哥哥,但Gil-Martin一直没出现过,随着小说剧情的发展,Wringhim的思想的挣扎及其心里的复杂性逐渐地显露出来了,读者也开始怀疑Gil-Martin是否真的存在亦或是他就是Robert Wringhim自己人性阴暗一面的写照呢……
“Fog”,基于小说的创作,一部关于邪恶故事的小说,而据艺术家自己称,出演的这个人是其孩子的教父,这两者间的鲜明对比,更使作品周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影棚则布置成电影《致命诱惑》中格兰?克罗斯与米歇尔?道格拉斯对打的那一段经典的场景,充满了烟雾,但当烟雾慢慢散去的时候,观者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个看着自己影子的男人,而同样的画面也呈现在银幕的另一边。他有两个影子,亦或可以说他与另一个他合用着同一个影子,这符合了西方的吸血鬼传说,同样引起了人们的恐惧。对于小说情节的人来说,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看到的是一个濒临死亡的人,对于不知书中内容的人来说,这种恐惧感也依然深刻。摄像机绕着一位静默的周身围绕着雾的人物拍摄,雾气渐渐散去。这些画面被放映在一个透明屏的两边,但是不同步,这样,一个就成了另一个的重叠,这样主人物与放映中的另一个他相互交叉,变成了一个,变得独特,也变得永无停歇了。
在“Black Star”中,人们身处于一个简易的空间——也就是“星”,戈登利用人们的一个普遍的共识:在圣经及神话中,人们只有站在五芒星的最中间,才能将魔鬼撒旦召唤出来。戈登设置了这样的一个圈套或是玩笑,其目的就是想看看人们在意识到艺术家的用心之前会不会站到“星”中间的那个位置上,因为在人们的意识中,这毕竟关乎着生命。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Hogg小说中,你无从得知那是否是一个骗局,也无法知道那究竟真的是魔鬼显灵还是Robert Wringhim的幻想。装置作品是一个完全漆黑的空间,戈登的声音充斥着这个除了自己之外一无所有漆黑的空间,而这个声音对于进入空间的观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安慰。戈登称创作这个作品的最初想法是想通过作品来反映在小说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即便这个小说采用的是非常简单直白的叙述方式,但当你真正进入其中的时候会发现,这些简单直白的东西全部凭空不见了。
1996年,戈登同样是基于Hogg小说的作品《一个清白罪人的忏悔》(“Confessions of A Justified Sinner”)赢得了当年的特纳奖。
受安迪·沃霍尔创作方式的影响,戈登做过一个安迪·沃霍尔的《帝国大厦》的摹本,称之为《私刻版帝国大厦》,如同是一个业余电影爱好者翻拍的著名导演的经典大作——那是一件很不稳定的作品。戈登用摄像机对着它拍了第一个小时,然后再拍下了最后一个小时——一件持续两个小时的作品,体现了时间与艺术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当一个事物在生理上深刻影响你的时候,在你的心理上它也已经留下了自己深刻的痕迹。
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及创作方式对戈登影响深远,戈登欣赏沃霍尔的作品《我的皮条客》时,不禁赞道:“很工业化,太酷了”。受沃霍尔对公众名人丝网印画的创作方式的影响,戈登创作了《自我肖像》(Self-Portraits)系列作品,这个系列的作品中极大地体现了戈登对“镜像”的浓厚的兴趣,在一个对戈登的采访中,戈登称对于“镜像”运用的兴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恐惧以及众多可能从青少年的窥淫癖演变到中年人的施虐癖或者其他想看而又不希望深陷其中的那种很盲目的情绪混杂而来的。在“Self-Portraits of You + Me”系列中,戈登对众多名人的海报或照片进行再创作,人物形象被损毁,有些人物的眼睛像是被人从脸上挖掉了,亦或是人物的脸像被焚毁过,而在每幅再创作的照片的后面则是一个镜面,人们看着画时,镜面中显示出的却是自己,将自己与画中的公众人物放在一起,自己是完整的,而偶像却是残缺的,让人们相信自己,不要过度崇拜。在这个系列作品中,艺术家探索过度崇拜的观念及广告形象的意外毁损。
“Self-Portraits of You + Me:Bond Girls”,是戈登对过去四十年007电影中的女明星的照片进行再创作。《邦德女孩》每幅图片中,人物形象的眼睛被从脸上挖掉了,人们只能通过过往的记忆印象和剩下的部分来辨认。在每幅再创作的照片的后面是一个镜面,挑战着观者的观赏,越过照片的残余向镜面中看去,戈登在这个艺术体系中暗中颠覆了我们对偶像的认识。
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是一套小说和系列电影的主角名称。小说原作者是英国作家伊恩·弗莱明(Ian Fleming)。在故事里,他是英国情报机构军情六处的特务,代号007,被授权可以干掉任何妨碍行动的人。他的上司是一位神秘人物“M”。他为英国情报局工作。他的经典开场白是:我的名字是邦德,詹姆士?邦德。他既是一个出色的间谍,也是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他常驾驶一辆与众不同的跑(阿斯顿马丁),并配有杀人执照。他有许多的敌人,都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敌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只有一个欲望,那就是统治整个世界和世界上的所有人。詹姆士?邦德的任务就是要阻止他们的野心。他总是以它独特的方式杀死敌人。在没有比詹姆士?邦德的故事结局更有戏剧性了!
2007年戈登在高谷轩画廊举办的“Self-Portraits of You + Me:After the factory”,依旧是好莱坞明星图片的再创作,以中世纪电影明星的宣传照为创作模板,照片中人物的眼睛被冷硬的黑、白、或是光滑的镜面所代替。戈登是个集体记忆及出奇观念的魔幻师,挥动着他那用流行文化的日常事物所做的魔杖,包括好莱坞电影,科幻电影,摇滚巨星的照片,亦或是诗歌中意味深奥不明的诗词。在他的多样的影像作品中,戈登技巧性地注入了他艺术方面的才智和恐惧,操纵控制着观者对熟悉的事物变化了的反应。
用镜子将观众纳入作品当中,时而自己直接在作品中登场,让观者在他的作品调查过程中扮演着侦察者与见证者的身份,为观赏者带来一份新鲜的感动,从镜子里看到这些人的时候,或许不像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那样罪恶、恐怖。观者可以看到很多完全清白的东西,而不是那些发生在屏幕之外的现实中变了样的事情。 戈登还以自己的身体为创作的模板,创作了许多与人体相关的片段作品。戈登对那些发生在我们可视范围之外的事物更感兴趣:假设这些事情发生在了我们的手和脚上呢,那会怎样呢?以人体为素材的创作颠覆了盲目崇拜的观点,让观者在欣赏作品的时候不会轻易盲目的去迷信去崇拜。
2001年2月戈登在高古轩画廊举办了个展“Thirteen”,展出的作品是取材于Robert Louis Stevenson1983年的名作“Treasure Island”(金银岛)。
在作品中,手掌上的黑斑是一个凶兆的预示,也成了死亡的一个标志。在《黑斑》系列中,戈登拍摄了13张自己左手的偏光板的照片,左手的中间是一块圆形的黑斑,正是根据小说节选中的那个死亡情节创作的,并把它们放大到三英尺的大型尺寸。那并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有关人体的片段,而是对心理学的解读,这些人体的片段是为了让人们审视和自己的身体相隔一定距离之外的那些东西。
《分裂的自我》亦是另一件与身体相关的作品,戈登将自己的一只手臂上的毛刮地干干净净,另一只不做改变,这样两只手臂看起来就不一样了,然后两只手臂之间的较量开始了,或许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两个不同的人在争斗、在比赛一样,作品在两部电视机上进行展示,作品名为“分裂的自我”,题目就很好地解释了作品的内容,也为戈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可以去做一些奇怪的事情。戈登躺着,两只手臂交叉着,看起来像两个人,通过摄像机拍摄出来的画面感觉上不是只有一个人。戈登以前一直在读《化身博士》关于精神分裂之类的小说,戈登称这是一个很能出点成绩的领域。
《化身博士》(The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 Mr. Hyde) 出自与狄更斯同时代的英国著名作家史蒂文生的笔下,讲述受人尊敬的科学家杰克医生喝了一种试验用的药剂,在晚上化身成邪恶的海德先生四处作恶,他终日徘徊在善恶之间,其内心属灵的内疚和犯罪的快感不断冲突,令他饱受折磨。这种貌似荒诞无稽的故事其实蕴含了最深刻的人性命题:人,到底是简简单单黑白分明一成不变的非善即恶,还是既善亦恶,时善时恶?“变身怪医”也是文学领域中众人皆知的艺术形象。
戈登利用身体创作的另一种方式是在身体上刺青,经常会有倒写的“always、forever、everyday以及”trust me等字样,戈登称这是其艺术的现实价值所在,艺术家的出身背景决定了刺青在他的家庭里面是被严格禁止的。身体上的这些无可磨灭的标记——刺青是艺术家坚持自己喜爱,不受传统等的约束,体现艺术家叛逆的一面。
《收尸人》[Croque Mort,2000] 则扩展了戈登用自身作为研究依据的兴趣,因为他在这个作品中拍摄了自己刚刚出生的女儿。重叠也是戈登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另一个兴趣,这个包括七张照片在内的系列作品表现的是一个具有强烈效果的自我封闭的视觉装置,作品被放置在一间完全红色的房间里,像母亲子宫的内部。“Croque Mort”,在法文里,是“收尸人”的意思,据传说收尸人会在人们刚刚离世时咬他们的脚,以检验他们是否真的死了,亦称为“咬死人的人”。根据传说,在这个系列作品里,戈登的女儿咬着自己的脚和手指玩,虽然这只是一个新生儿出于天性在对自身的生理存在进行确认,但戈登通过对这种行为的高度特写以及赋予作品这样一个具有邪恶意味的题名,从而提醒我们人的生理机体的死亡必然性。因此这个本来可以让人心生怜爱之情的婴儿系列照片,却让观众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体验。 道格拉斯·戈登在以他的慢速度来分散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我何时在哪看到过这个镜头?我是否也能这样弯曲自己的手指?这种唤醒人们记忆的思想同样运用在一个大型的写满文字的作品中。在这个题为“名单”的录像作品中,道格拉斯·戈登将自己曾经见过的人的名字全部记录下来,作品1990年第一次展出时包括1440个人名,1996年这个名单增加到2756人,这是一个缓慢地进行着的作品。

《装死;真实时间》与《B级电影》都是涉及生命与死亡的主题。对于作品“Play Dead:Real Time”戈登用一只印度大象作为主要拍摄内容。大象一直以来被经典性地用来象征着记忆,在这里,大象则唤醒了我们对马戏团、动物园的记忆,对自然记录,野性的力量的记忆,正如展名所体现的那样,大象按照指示,在试图站起来之前倒在了一侧,想法的不可能性,及无法完成性,两种动作想要同时完成是不可能,这正是艺术家一直对对立二元性的研究,控制与自由的意志,生与死等主题。对此作品,戈登称他的作品更像是对记忆,曾经听过的故事,看过的电影的研究探索……
《B级电影》,一部关于苍蝇之死的影像作品。在《B级电影》中,我们目睹了一只垂死挣扎苍蝇的一次次抽搐动作,这些画面看起来是那么冷酷无情,令人毛骨悚然,而冷酷的镜头却驱使吸引着人们去观看,在情感上越是想和屏幕上所发生的事件决裂,我们就越是被吸引,吸引着去审视这些脚本给我们带来的异样的感受,并思考影片所蕴含的内涵及影片本身带来的视觉震撼。正如雷蒙德?贝卢尔的简洁评论:“戈登让影片发出了这样的声音:我虽已经死去,但我仍然可以在此存活着。”这些特殊的画面使整个作品都贯穿着一种类似于感情创伤之类的含义,像记忆中那种经常出现的感伤事件,带着令人不安的信息,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去观看。与《B级电影》类似的作品《狂乱》(Hysterical)(1994-95年),放映的是一位年轻女子被弄得浑身痉挛,然后又恢复原样。
以最简单的方式制作的30 seconds》不是呈现在欣赏者眼前的影像装置,人们进入一个黑色的房间,在完全不知道将会遇到什么的情况下,一个挂在天花板的小灯泡突然亮了起来,人们才发现黑色的墙壁上写着几排白色文字,而30秒后灯泡就自动熄灭,观者只有在电灯的亮灭短短的时间之间阅读墙上的文字。文字描述的是20世纪早期的一位法国医生主导的一次实验,他举着一颗刚在断头台砍下的头颅,观察刚与身体分离的头颅对刺激物有什么反应,医生指出,人在听到别人呼喊自己的名字时,他的眼睛张开与合上作为回应所用的时间大约是30秒,而30秒刚好也是一般人阅读墙上的白色字样所需的时间,这些文中相互作品的巧合,死去的人的直觉感知,及自身设定的“最后期限”是戈登主题的最简洁的诠释。时间不仅是外在与内在、生命与死亡、人造和想象的,更与个人的身体和自然世界息息相关。
戈登和另外一位艺术家菲利浦·帕雷诺共同制作了一部关于法国足球传奇人物齐内丹·齐达内的影片——《齐达内,一幅21世纪的肖像》“Zidane, Un portrait 21eme siecle, 2006”。这部电影在2006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展映,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影片的长度刚好相当于一场足球比赛的时间,影片集中锁定在齐达内一个人身上——随着比赛的进行,影片对齐达内的情绪和反应进行特写镜头的跟踪。这部影片进一步发展了艺术家对于艺术、电影和影院之间关系的兴趣。作品于奥运会期间在北京都亚特画廊展出,作为奥运会特别策划的一部分。
戈登利用将同一画面倒置的创作方式,给观者一种新的视觉体验;利用重复的图像组合来转换视觉角度,让观者尽可能看到不同的事物。作品《M:徒劳的恐惧》(M: Futile Fear, 2006)是戈登拍摄巴黎国家剧院指挥家詹姆斯·柯隆(James Conlon)指挥的过程,将拍摄内容同时投射在三个排列在一起的银幕上,中间的银幕呈现指挥家正面的动作,集中在指挥家的面部表情与双手的动作,尤其是指尖、汗滴、眼睛、嘴唇的特写,而两侧银幕曾将相同的画面倒置过来、变成左右颠倒的对称结构,也让三个银幕的图像组合成有如“M”的样子。影片中看不到任何一位管弦乐团成员,也无法确认指挥家所在的位置,那些特写镜头占据了整个银幕,使得作品变成半抽象的画面。银幕对面的墙上的一排喇叭,当人们观赏作品的时候,刚好能听到耳朵两侧喇叭传来希区考克的《迷魂记》(Vertigo, 1958)电影配乐;代表悬疑的音乐配合着眼前令人晕眩的画面,使原本抽象的图像像是在传达神秘、感伤的讯息。模糊的画面,感伤的音乐操纵者人们的视觉与听觉的反应;揭露了不同的感官间微小却显著的断裂。同样的创作方式也运用在作品《左边是对的,右边是错的,左边是错的,右边是对的》(left is right and right is wrong and left is wrong and right is right, 1999)。
对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加工再创作,让观者在搜集眼前所见时,也加入过往的经验,给观者一种新的体验。重复、延长、重叠、倒置的影像,不仅就像时间的轮回、延续、累积、流向,更宛如一个追寻回忆、认知的过程,将过去的记忆与人们的联想结合在一起,让影像具备了更深的意义。利用自己的身体为研究模板,让人们对自身产生新的认识,破除了盲目崇拜;戈登的作品还探索了诸多关于二元性:生与死,存在与消亡,善与恶、真实与虚假、记忆与忘却等。戈登还探索了与人的精神心理相关方面的问题。

⑺ 岩石薄片数字化采集工作方法

苏桂芬 冯俊岭 徐艳秋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摘要 根据工作实践,本文全面总结了岩石薄片数字化工作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论述了工作的技术路线;提出了开展岩石薄片数字化工作的设备要求;结合实例,总结了工作步骤与技术方法;分析了岩石薄片数字化成果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岩石薄片;数字化;采集;方法

截至2011年底,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收采了39303片来自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岩石薄片。这些薄片系统反映了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成果,涵盖了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岩石类型,是了解和研究青藏高原地区地质条件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实物地质资料。为了有效地保护和充分利用这批珍贵实物地质资料,自2010年起,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开展了岩石薄片显微照相实验研究与数字化工作。根据近几年研究成果,笔者撰写了此文,总结了技术方法。

一、数字化工作技术路线

数字化工作技术路线包括以下内容:

1)以现有实物薄片和鉴定报告为基础,利用透射偏光显微镜和与其配套的数码照相系统采集信息,结合相关软件的新技术、新方法,依据不同岩石的基本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图像采集。

2)应用数码采集系统与计算机相结合,按照仪器使用的相关规则,在显微照相过程中全面实现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利用、存储、管理等的全程现代化。

3)以《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技术要求》以及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岩类的《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和《透明矿物薄片鉴定手册》等规范为基础,对岩石鉴定报告与薄片反映的内容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岩石组合类型,结合区域分布范围,采集微观现象。

4)全面了解岩心扫描、标本照相等实物数字化的技术方法,将薄片显微照相形成的地学信息数据库完整化,提高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的效益与质量。

二、设备与人员基本要求

1.电脑的要求

采集终端电脑操作系统,使用Windows XP及以上版本,电脑显示屏要求不小于22寸。电脑内存4G以上,且显存512兆以上。为了保存大量采集图像,硬盘建议在300G以上。

2.显微镜的选择

采集岩石薄片显微图像的显微镜,要求与鉴定岩石薄片显微镜技术指标一致,为高级透射偏光显微镜,且必须是三目,即有可连接照相机(或摄像头)的设备。显微镜必备物镜4个,即2×、4×、10×、40×;根据图像采集情况,可适当更换相应物镜镜头。

3.摄像头的选择

由于采集软件编写受照相机或摄像头开发底包限制,所以应用照相设备为Canon550,摄像头为加拿大的pixelink。

4.人员要求

岩石薄片显微图像采集人员应具备岩矿鉴定工作经验或具备光性矿物学理论、结晶学及矿物学理论和岩矿鉴定基础的专业人员。

三、采集准备工作内容和方法

1.岩石薄片鉴定报告数字化

目前采集的岩石薄片均为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图幅薄片,由于是早期工作成果,其岩石薄片鉴定报告多以手写为主,采集入库前须进行重新录入转为电子文件。

录入鉴定报告之前,首先制作图幅鉴定报告整理表。通过整理表可以确定图幅工作的剖面条数及每条剖面中鉴定报告的数量,并为以后记录采集图像数量做准备(即张数)。与此同时,还要依据国标把每一份鉴定报告命名的岩石(即鉴定名称)进行三大岩石类型划分,为网络检索、查询做好第一手资料。以昂达尔错幅为例,鉴定报告整理表见表1。

表1 1∶25万昂达尔错幅岩石薄片鉴定报告统计及岩石类型整理表

注:“野外编号”为野外工作时编制的标本号;“野外名称”为野外采集标本时定名;“鉴定名称”是依据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通过室内鉴定给出的室内镜下标本薄片定名。

每个薄片对应一份鉴定报告,报告内容以尊重原报告内容为主。根据不同单位鉴定报告的格式并结合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特点,设计了新的鉴定报告电子模板:电子文件为Word格式,题头名称为区域地质调查岩矿鉴定报告;表格数据项有原报告内容7 项——即剖面名称、薄片编号(选择野外编号)、野外定名、鉴定名称、结构构造、显微镜下描述及鉴定人;按照馆藏技术要求,增加数据项有档号、图幅名称、入库编号、显微照片和录入人、录入时间等6项(表2)。

每一条剖面内有若干个薄片,将剖面上每一个薄片的鉴定报告合并形成一个电子文件,文件名称反映剖面名称和剖面上薄片的数量。如“普勒欠-22”,反映在普勒欠上三叠统扎那组地层实测剖面上有22个薄片鉴定报告。

为确保录入报告的质量,需严格执行三级质量检查。大量的数据不仅要求录入人员认真对待、仔细检查,还应有相关人员的严格核对;为即每条剖面录入完成后,要求录入人对剖面内报告逐页进行100% 自检,并且实行两人一组进行100%互检,管理人员对每个图幅录入报告数量进行30%~50% 的抽检。

表2 区域地质调查岩矿鉴定报告

2.存储位置定位

选定独立工作盘,按照不同图幅,用简化明了的文字建立一级文件夹,如“昂达尔错幅”、“邦多幅”、“措麦幅”等(图1)。

图1 一级文件夹

在一级文件夹内不仅有对应的上述整理表,还要建立“采集”、“扫描件”、“数字化”等二级文件夹(图2)。

图2 二级文件夹

在二级数字化子文件夹内,存放录入完成的鉴定报告文档(图3),如“1、普勒欠 -22”、“2、戈梗-13”。

在二级采集子文件夹内建有若干个三级文件夹,用于按剖面存放薄片图像采集文件(图4)。每个剖面建立一个文件夹,文件夹名称反映剖面名称和剖面上已采集薄片的数量,如“普勒欠-18”,反映在普勒欠上三叠统扎那组地层实测剖面上采集了18个薄片的显微图像。

在二级采集子文件夹和三级文件夹之下还需建有四级文件夹,四级文件夹名称反映所采集的薄片的野外编号(图5)。如,“PIIb-2”表示存放野外编号为PIIb-2的薄片图像。

图3 数字化文件夹中存放的文件

图4 采集文件夹及其子文件夹

图5 薄片文件夹(四级文件夹)

四、岩石薄片显微图像采集过程及技术要点

1.利用采集软件选择薄片文件夹

由于显微图像的选取是以鉴定报告为依据的,因此采集之前必须在数字化的子文件夹内选择要采集的数字化后的剖面岩石薄片鉴定报告,打开后最小化于电脑桌面。同时点击软件图标进入采集初始界面,点击主菜单下的“图像采集”子菜单,弹出浏览文件夹对话框,选择独立工作盘内相关图幅,进入保存采集图片的文件夹(即上述四级文件夹)。

2.图像选取及采集要求

(1)图像预览

选中要采集岩石薄片号的文件夹,单击“确定”按键,弹出连续拍摄对话框,点击“开始预览”按键,出现预览区域,在预览查看设置区域,进行全图局部/图切换,观察焦点框的位置,转动显微镜粗及细准焦螺旋调节图像的清晰度,至效果最好后点击“显示全图”,进行全图显示,开始图片全面预览(图6)。

图6 图像预览

(2)图像采集顺序及说明

通过观察,选取薄片图片效果较好的位置做准备,同时找到与薄片号对应的鉴定报告,把拍摄对话框内必填项,即薄片编号(选择野外编号)和已有的鉴定名称、结构构造从数字化的鉴定报告内粘贴过来,分析岩矿鉴定报告内容,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显微镜物镜从低倍镜大视域到高倍镜清晰点,由面到点逐步深入采集。

在低倍镜大视域情况下,采集显微镜下具有岩石典型鉴定名称特点、结构构造特色、矿物含量全貌的单偏光图像和正交偏光图像。

高倍镜下则为采集具体矿物、古生物、微构造等特征,根据矿物自身特点、古生物等特色,采集人可以视情况自行选择单偏光或正交偏光,根据理解认识能力采集图像。

图像采集的总体原则是,既要有全貌又要有具体特点,逐字解读逐段分解鉴定报告,真实反映薄片下岩石显微组构、矿物含量、粒度组合及蚀变、古生物、微构造等相关信息且与鉴定报告描述内容保持一致性。

(3)单幅图像选择及采集

采集窗口的左下角有图像说明信息框,选定鉴定报告适当内容,双击后进行信息的录入粘贴,通过电脑观察,确定物镜倍数移动显微镜载物台上薄片选择采集图像位置,调节显微镜焦距到最清晰处,点击单幅采集按键,变换偏光背景,进行单幅图片的采集,软件自动生成含有该图片信息的.txt文件。在采集对话框内有薄片采集图像单帧的总张数(图7),要求把此记录于图幅整理表内,以便统计整理使用。

图7 单幅图像采集

在显微镜下进行图像的截取时,每一幅图都有其相应的特点,通过不同的方法采集,反映其特征属性内容。每采集一张显微图片都要填写薄片物镜倍数、光性和图像说明参数。完成单幅图像的采集,形成JPG格式,保存图片和信息于四级文件夹内(图8)。

图8 图像文件

(4)图像采集技术要求

每个岩石薄片按照视域大小及偏光等的不同,要求最少形成6张图片,即基础图片为物镜2×、4×和10×的正交偏光、单偏光图像各一张。与此同时,要求常见矿物石英、长石高倍镜下必须有正交偏光图像采集;黑云母、角闪石等具有多色性矿物,必须有单偏光采集图像;副矿物小颗粒则要求最低10×物镜下清晰采集图像。

由于不同岩性薄片的显微特征各不相同,因此在采集过程中,工作人员可按照对鉴定报告的理解及显微镜下特色,增加显微图像的采集张数,还可以根据镜下观察显微特征,补充鉴定报告中未描述内容的采集。

岩石薄片的使用,每一次应留有记录。显微镜下的观察,必然有一定的目的和应用方向,因此应留下相关的图像采集与说明描述;采集的图片只能顺序增加,不能覆盖,此软件还应预留出为今后不同工作方向采集显微图像的空间。

3.图像整理检查

打开软件窗口,点击左上角文件“打开”子菜单,弹出打开图片对话框,进入已采集数据的四级文件夹,全选文件夹内所有图片到软件界面,有显示图片大小的下拉列表框,选择合适的百分比,使图片的缩放显示到适中(图9)。检查内容主要包括:记录的拍照岩石薄片显微图像张数的准确性;对照岩矿鉴定报告内容,检查数据项所填内容的正确性;观察每张图片采集的清晰度;对应检查图片物镜倍数、偏光性质所选的准确性;检查采集图片内容与图像说明的吻合情况,即图片与文字描述的相符性。

图9 图像检查

要求完成一条剖面薄片的全部显微图像采集后,逐个进行薄片的检查整理,与岩石薄片鉴定报告数字化一样,执行三级质量检查。自检100%,互检100%,全面检查30%~50% 抽检,监督检查自检、互检的准确率。

4.图像整理归档

每完成一个项目,要检查工作的所有文件和图像的完整性,即每个独立文件夹内二级文件夹采集、数字化必不可少,部分图幅含扫描文件夹。各级文件夹关系及子文件夹内容见图10。

图10 文件夹内容

最后形成的是采集明细表,以昂达尔错幅为例,具体项目见表3。至此方可备份以便归档。

表3 1∶25万昂达尔错幅岩石剖面录入及采集图像明细

五、岩石薄片显微图像采集应用

把数字化的岩石薄片鉴定报告制作成网络版要求的导表,对采集的每一个岩石薄片的图像进行压缩整理,存入到岩石薄片图像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不仅有可视化的岩石薄片显微图像及信息说明,还相应有查询、检索、统计、下载等功能。目前已经完成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实物岩石薄片4000余片的显微图像采集,形成32600余张的信息集合。

岩石薄片显微图像可以提高岩石薄片的利用率,课题组利用已有资料已经出版了《典型岩石薄片显微图册》,今后会继续研究开发更多产品,进一步丰富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集成方法,提高实物地质资料服务能力。

⑻ NV公版790IUltra能吃鸡吗

可以的,但是特效不能开的太高。

热点内容
鬼片高清画质。电影。 发布:2024-08-19 09:14:10 浏览:650
一家看电影网 发布:2024-08-19 08:57:54 浏览:155
韩国大尸度电影推荐 发布:2024-08-19 08:55:58 浏览:719
接吻电影的名字美国 发布:2024-08-19 08:41:41 浏览:758
韩剧女主高中就怀孕了剧名 发布:2024-08-19 08:00:29 浏览:692
蓝色头发电影女主角 发布:2024-08-19 07:51:59 浏览:849
台湾电影老师上了学生 发布:2024-08-19 07:36:20 浏览:964
两人吃屎的电影 发布:2024-08-19 07:25:07 浏览:450
有裸露下体的大尺度电影吗 发布:2024-08-19 07:20:50 浏览:790
好看的电影在线观看免费 发布:2024-08-19 06:55:37 浏览: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