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经验主义的危害
1. 运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说明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践中的表现及其危害
马克思哲学认识论认为: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这里的解释是说: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以及表面的认识, 也就是说是肤浅的东西(这里的肤浅不存在对错之分,只存在真假之分),但是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内部的认识,也就是说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的,内在的,固有的联系(此时,感性认识存在对错之分)。
为什么会从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这里就要通过实践的作用, 实践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桥梁之一。实践什么?实践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因此实践必须要遵循客观的一切!,所以我们不能够坚持本本主义或是教条主义(也就是你所说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要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举例:在第2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在斯大林统治时期,逐渐的形成了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模式,多称之为苏联模式)。后来,在苏联的影响下,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实行了斯大林模式,但,要知道,这种模式是在苏联所特有的国情下所必须实施的,而那些国家有自己的国情,所以他们并没有从自己国家的客观实际出发,而是硬套苏联模式,最终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2. 利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分析说明经验主义的错误与危害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它们不仅互相版区别,而且又互相依赖。一方权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因素,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因此,我们必须把两者统一起来,用于指导我们的工作。(2)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依赖于感性认识。实际工作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就是犯了类似这种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3. 如何以通俗的语言和例子来说明经验主义危害
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都是人人皆知的成语典故,语言也够通俗了。
4. 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践中的表现和危害如题 谢谢了
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践中的表现和危害答: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版,把感性认识和理性权认识割裂开来.前者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而认为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后者则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而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在实际工作中,唯理论和经验论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者都给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了危害,都是要防止和克服的. 唯理论和经验论又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不仅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各执一端,而且在认识论的前提上也是错误的,即都否认反映论.认识从感觉、经验开始,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接受的命题.但从感觉、经验出发,可以沿着客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物主义,也可以沿着主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心主义.
采纳哦
5. 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基本内涵是什么
三大优良作风是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所谓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
所谓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是指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和党内外的群众结合在一起,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刻也不脱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正确处理和有效地解决党内矛盾,克服缺点,纠正错误的科学方法。
它是毛泽东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总结概括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延安整风运动中形成的全党统一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同其他政党相区别的显著标志。
(5)工作经验主义的危害扩展阅读:
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形成:
1、在党的创立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多次强调,党要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就必须树立一个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新作风。
2、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当时白色恐怖的环境,针对党和红军队伍中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分子占多数的情况,党开始高度重视军队的思想作风建设,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调查研究的思想作风、关心群众生活的工作作风,反对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
3、延安整风运动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创造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好形式。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要反对主观主义,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
4、1942年2月8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又作了《反对党八股》的演讲。毛泽东指出,党八股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5、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确立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这标志着我们党三大优良作风的正式形成。
6. 中国共产党早期有哪些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表现给党造成危害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是李立三、王明、博古内和李德。
李立三奉行苏俄容时期城市暴动、飞行游行的革命方式,争取一省乃至数省革命的胜利。在此思想指导下,中共早期三大起义均告失败,给党与革命事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王明对于马列主义的理论倒背如流,但对中国革命具体情况不甚熟悉,认为应该用马列主义的理论和苏联的经验直接指导中国革命,对于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加以排斥,认为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其教条主义思想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党内一直得到贯彻,最终间接导致了中央苏区的丢失。
博古继承了王明的教条主义思想,在苏区推行政治、经济上一系列“左”倾政策,削弱了党在苏区的统治基础。军事上先剥夺了毛泽东对红军的指挥权,后任用德国人李德,以阵地战的经验来对抗国民党军队第五次大举“围剿”,最终导致中央苏区陷落,红军被迫长征的结局。
毛泽东所言中共两次成功与失败(大革命失败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其中第二次失败就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带来的恶果。
7. 请帮忙举几个“经验主义”造成危害的生动事例〉
“左”倾错误并非都是由于“思想超越客观过程的一定阶段”,有时“左”倾错误是由于“思想落后于客观过程的一定阶段”
在我党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左”倾错误,其中有四次曾被当做右倾或被称作形“左”实右、假“左”真右。第一次是1930年6月到9月,李立三为代表的“左” 倾冒险主义统治了中央领导机关,使革命力量遭到极大破坏。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李立三冒险主义错误的统治。但其后不久,共产国际及其支持下的六届四中全会却指责李立三犯了“右倾错误”,王明认为李立三错误的实质是“在‘左’倾空谈掩盖下的右倾机会主义消极”的路线。第二次是1964年下半年全国城乡“四清”运动期间,各地出现了一些过“左”的做法,使许多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后来,1966年8月5日毛泽东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中把这次错误称做“形‘左’而实右的错误倾向”加以批评。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支配全局的程度,林彪集团把“左”倾错误推向了极端,造成人们思想和实际工作的极大混乱。林彪集团覆灭后,在批林过程中,周恩来提出要批极左,但毛泽东同志却错误地认为林彪集团不是极左,是极右,因而只许批极右,不许批极左。第四次是“文化大革命”后期,“四人帮”集团继续推行极左路线,阻挠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粉碎“四人帮”后,党的十一大政治报告指出:“四人帮”推行一条极右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此后,许多报刊文章称“四人帮”的路线是“假左真右”。
与此相反,经验主义也可以导致“左”倾错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许多党的干部凭借以往革命斗争胜利的经验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于此表现得较为突出。革命胜利后,他常拿经济建设与战争作比较,认为,大工业完全可以用“人民战争”的方法,通过“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轰轰烈烈”地超越常规建成。过去打运动战用大兵团作战,他认为搞建设也可以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办法。毛泽东也常常把掌握科学技术等同于政治革命,认为可以用革命的方式来解决,同样存在着经验主义的认识误区。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指出,科学技术发明大都出于被压迫阶级,出于那些文化少、学问不行、社会地位低的人,甚至推导出外行领导内行是普遍规律的观点,具有明显的经验主义片面性。轻视理论和知识的作用,忽视经济建设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只重视自己已有的局部经验,用打仗的方法搞建设,用局部经验指导全局工作,这是当时“左”倾错误在认识方法上的一个主要特征。可见经验主义与“左”倾错误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并且打出“反对教条主义”和“反对迷信,解放思想”的旗号,其所造成的危害是绝不可低估的。
“左”倾错误与右倾错误是一对政治概念而不是哲学概念。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是一对哲学认识论的概念而不是政治概念。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教条主义者片面夸大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轻视实践,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而忽视矛盾的特殊性,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般性结论,当作僵死的教条到处生搬硬套;经验主义者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的一般指导作用,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处理一切问题都超不出自己狭隘经验的眼光。这两种认识论上的错误都违背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实践与理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的原理,因而都会给实际工作带来危害。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在革命和建设工作中经常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教条主义既可以表现为“左”倾,也可以表现为右倾;同样,经验主义既可以表现为右倾,也可以表现为 “左”倾。也就是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对哲学认识论概念与“左”倾和右倾这对政治概念之间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关系,并非教条主义者必犯“左”倾错误,经验主义者必犯右倾错误。搞清楚这两对概念之间的基本区别和复杂联系,将大大提高我们识别“左”倾和右倾错误的能力,有助于我们在思想方法上和实际工作中更自觉、更清醒地努力防止和坚决克服各种错误倾向。
8. 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原理解释经验论与唯理论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马克思哲学认识论认为: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这里的解释是说: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以及表面的认识, 也就是说是肤浅的东西(这里的肤浅不存在对错之分,只存在真假之分),但是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内部的认识,也就是说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的,内在的,固有的联系(此时,感性认识存在对错之分)。
为什么会从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这里就要通过实践的作用, 实践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桥梁之一。实践什么?实践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因此实践必须要遵循客观的一切!,所以我们不能够坚持本本主义或是教条主义(也就是你所说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要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举例:在第2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在斯大林统治时期,逐渐的形成了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模式,多称之为苏联模式)。后来,在苏联的影响下,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实行了斯大林模式,但,要知道,这种模式是在苏联所特有的国情下所必须实施的,而那些国家有自己的国情,所以他们并没有从自己国家的客观实际出发,而是硬套苏联模式,最终所导致的结果就是解体!
9. 论述 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原理,说明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和危害。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的过程中理性认识都在参与;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过程需要回忆、加工、抽象感性认识。两者的侧重点和结果不同。感性认识只是看到了事物的具体、有形实体和特殊方面,侧重的是感觉和知觉;理性认识把来源于实际的感性认识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抽象、概括、提高为理性认识,侧重的是判断和推理,而不是把感性经验直接作为普遍理论,另外,理性认识还要经过一定的方法、手段,建构科学可行的方案,能动地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而不是把一般理论直接当作经验的公式或现成的答案去简单地对照实际。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过程。
二、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1、错误的根源------主观主义。经验主义从感性经验出发,把特殊看做一般;而教条主义从理论和书本出发,照搬书本理论脱离实际,或以过去证明现在。
2、感性认识具有局部性、表面性、暂时性和不可靠性,离开了既定的客观对象或客观条件(时空),经验显然不能分析和解决当前所有的实际问题。把局部经验误认为普遍真理。教条主义则不考虑现实具体情况、条件,认为一切理论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生搬硬套,凭主观想象、理论推理,主观臆断处理具体问题。
3、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者典型地表现在:教条主义者可以把书本上的理论按照自己的经验加以经验化的理解,变成经验的公式和结论去指导实践;经验主义者也可以从感性经验的层次来理解接受书本上的东西,对理论的经验化理解和自身已有的感性经验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都会使人感到,似乎既不拒绝理论,又不脱离实际。然而,恰恰都是从被曲解了的主观认识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