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聘人员心理
❶ 应聘者有哪些心理误区
这不但取决于个人的素质,也取决于个人的自我推销。在真正求职过程中,许多应聘者由于某些原因,容易陷入一些心理误区。
求职者容易陷入的误区主要有:
1.过高期望心理误区
许多高学历者在应聘时,自视甚高,以一种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心态来选择招聘单位,这些人以高姿态来对待招聘单位接待人员,而且漫天要价,要求高工资,高福利等。他们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心理,原因有二:其一是对全社会求才若渴产生误解,认为期望值越高,架子越大才会成为社会抢手人才;其二是对自己的学识与能力的评价走向了自高自大的极端。
2.追求高福利心理误区
这类人以追求高福利待遇作为惟一自我价值目标,他们在选择应聘岗位时所关注的即是福利待遇,比较的标准也仍是福利待遇。因而常常是左顾右盼,挑三拣四,见哪儿的福利待遇高便一哄而上,哪的福利待遇低便不屑一顾。
3.贪图享受心理误区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许多人价值观念发生了扭曲,他们择业时索要报酬高、图享受,又怕吃苦,宁愿放弃自己多年的专业而“跳槽”。这类人是很难寻找到满意的用人单位和工作岗位,也不可能在其工作岗位上做出应有的成绩的。
4.高估能力心理误区
一些学历、职称不低而能力一般的人最易步入此误区,他(她)往往以为凭自己学历与职称可以挑拣一番用人单位,总觉得自己应从事较高层次岗位的工作,自我感觉良好,而若招聘单位对其作进一步测试,则“大事做不来,小事做不好”。这是他(她)们共同特点,究其原因,最本质的倒也仅是一条: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每个人一定要对自己能力水平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尤其是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纠正,这才是社会与市场渴求的真正人才。
5.清高心理误区
有些人以为自己学历层次高、专业吃香,毕业于名牌大学,学富五年,满腹经纶,一枝独秀,自喻皇帝女儿不愁嫁,在应聘中总是游离于招聘单位之间待价而沽。有的已看中某一招聘单位却不露声色,希望用人单位有求于他,生怕早早地屈身俯就,失了身份,降了格,心里盘算的是刘备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三邀四请出山方显赫。殊不知,招聘单位也在选择你,妄自不清高,使你白白错过了许多成功机会。
6.自傲心理误区
许多应聘者由于陈腐观念的作怪,对一些普通的、基本的工作不屑一顾,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往往高于社会评价,只见己长,不见己短。事实上现在许多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已经有所转变,它们更注重于真才实学以及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7.自卑心理误区
有些应聘者希望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但缺乏自信心,面对招聘单位显得谨小慎微,畏缩不前,本可以一试锋芒,却退避三舍,不敢推销自己。本可以胜任某个职位,却藏巧露拙,怕别人说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或者面对招聘单位,看到有许多应聘者,怕竞争不过别人,于是主动放弃与别人竞争的良机,弃之而去。
8.依赖心理误区
许多毕业生不愿意凭自身能力去竞争,去应聘,而是把择业的希望寄托在父母呈亲朋好友的“推荐”上,并想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一个既轻松又体面,收入又高的单位。亲朋能够依赖一时,却不能依赖一世。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寄篱下的日子终究不舒坦,自我奋斗才会取得成功。
❷ 招聘心理学
一、有关招聘条件
如果招聘单位列出的条件,比如说年龄、学历限制过高,建议考虑好自己的能力,再决定是否应聘。
一般情况下,如果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不是很高的话,你可以试着投一份简历,看用人单位是否约你面试。如果没有约,也可以主动寻问一下(投完简历主动电话寻问,这是我提倡的,很有效果),但如果仍然因为这些招聘标准遭拒,那就“自认倒霉”吧。通常这些条件是公司的硬性规定,是真的有限制。许多企业都会有一些“滑稽”的招聘原则,这也是老板们不同的用人风格。既然人家定了,咱们就不要去怀疑,不要表现出不理解的态度,更不要去试图说服招聘负责人“破格”给你面试的机会。有的应聘者本身没有能力,以为只要表现出所谓的“真诚”和“持之以恒”,就可以打动招聘主管,那是不可能的。即使他动心了让你面试,结果你的实际表现只会让他后悔在你身上浪费时间。这也是我经常提醒各位应聘者的,“自信”要有度。过度了就是“自负”,就是“彪”(烟台话哈)。
当然,很多企业发布的招聘要求,都是故意抬高自己的,如果你觉得自身能力很强,完全可以让公司给你面试的机会,就可以去尝试应聘,也不要害怕。如果得到了答复说不考虑,那就不要再勉强了。我这里说的都是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哈。
二、面试,不代表会用你
很多求职者好不容易得到一次面试通知,就感觉终于“有救了”,这下只要好好表现,这个工作就到手了。其实不然。面试,不代表录用你,只能说给了你一个和其他竞争者同等的机会。有的面试安排,实际上是为了从众多候选人中挑出最“特别”的那个(也许这个人之前就已经被考虑试用了),而你可能只是一个“陪衬”,如果表现得不好,正好给准试用的人员提供了把你“比”下去的机会。所以面试一定要好好准备,不要让自己成为花瓶。
一些聪明的求职者如果接到了一个很明显不适合自己的职位的面试通知后,会明智地拒绝或者提出更好的工作岗位的面试机会
三、不要太把面试当回事
根据上面的说法,我建议广大求职者“不要太把面试当回事”。我不是说要忽视面试的重要性,而是注意面试的心态。有面试,当然是好事,这表明至少用人单位想看看你的能力。如果面试失败了,也不要太沮丧。毕竟失败是成功他娘,而且不录用你不一定代表你很失败,只能说这个岗位不适合你。所以这时更要坚定自信,分析面试时的表现,提高相应的面试技巧和能力,然后继续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要相信肯定有合适的那一份在等着你。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就试着放低求职心态,找一份暂时还能过得去的工作,然后再寻求机会跳槽。
求职找工作,也是一门心理学问,更讲究技巧和心态。如果有疑问,或者对我的说法有看法和意见,可以直接在下面留言,一起探讨。当然,有更新的时候,我会及时贴出来。太忙啦,没时间做学问,哈哈!
❸ 求职者的心态到底是怎样啦
一、要懂得换位思考。 求职者换位思考就是将心比心,尝试站在面专试官的角度思考属问题,这就要去判断自己如果是一名面试官在面试过程中他最注重的是什么,最看中求职者的是什么。
二、清楚面试官的心理。 一般来说,一般企业的面试都是集体进行的,面试官在每位求职者身上都要花上15——30分钟,一天下来,每位面试官有可能会面试10——20个人,有时甚至需要进行超额人员的面试,这不管是在脑力上还是体力上,都让人吃不消。在这种情况下,面试官对于长篇大论的求职者一般不会有太好的印象,并且很多面试官会认为这个求职者总结能力不强、分析问题不是很清晰、思路不够逻辑性。
三、不要求完美但要足够好。 我们都知道无论准备得多么充分,求职者也不可能预测到所有面试现场所遭遇的情况和问题,所以没有必要要求面试前准备得多么完美,而是需要认清自己已经做足了准备,只需要自己在面试时对准备的内容回答无误就足够了。
❹ 求职者都是什么心态
多数求职者的心态是这样的:希望得到公司的认可,只要邀请面试,哪怕工资低一内点也没关系;参加面试容后,认为也不过如此,最好工资能高一些;确定工资后,又开始后悔,认为谈的工资标准太低了,对方竟然如此轻易就答应了……其实,求职者的心态是不断变化的,也是难以满足的。
❺ 作为面试官 面试人员时有什么说话技巧和观察应聘者的心理技巧请详细说说这里面的学问追加分!!!!
一、双向沟通
谈话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活动的交往,双向沟通除了能获得更多更正确的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在于招聘中主试与被试的人格平等。在开始阶段主试与被试人之间的对话比例应为8:2或9:1,中后期的比例就要对调。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主试方简单介绍公司的基本情况;
B、主试方向被试方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C、被试方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从个人履历着手
从个人履历着手面试,可以将履历表中未勾画出的人物形象变得丰满、充实,而且可以对那些不清楚的问题和未反映出来的信息做进一步地调查,内容涉及家庭背景、学习经历、职业历程、自我评价、生活目标等。提问易采用开放式的问题,即可以让应聘者自由发挥、促其思考的问题,而切忌采用YES/NO之类的问题发问。例如:
A、你怎样看待挑战性的工作?
B、您如何选择营销专业?
C、您认为您的上司有何优缺点?
D、您怎样克服工作中的困难?
E、您的同事取得了比您好的成绩,您怎么办?
从对方的回答,我们加以分析,即能获取对方更多的信息,并大致掌握应聘者的兴趣、性格、价值观等。
三、面试的几点细节
A、对人有疑问,要采用不同措辞,不同时间,进行同一目的的提问。
B、消除应聘者紧张的五个方法。
目光柔和
以微笑面对
与应聘者握手
闲谈一会儿
点头鼓励应聘者
更多招聘秘籍可以登录606job中国汽车人才网
❻ 面试时求职者如何调整好的心态
一、要懂得复换位思考。制 求职者换位思考就是将心比心,尝试站在面试官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就要去判断自己如果是一名面试官在面试过程中他最注重的是什么,最看中求职者的是什么。
二、清楚面试官的心理。 一般来说,一般企业的面试都是集体进行的,面试官在每位求职者身上都要花上15——30分钟,一天下来,每位面试官有可能会面试10——20个人,有时甚至需要进行超额人员的面试,这不管是在脑力上还是体力上,都让人吃不消。在这种情况下,面试官对于长篇大论的求职者一般不会有太好的印象,并且很多面试官会认为这个求职者总结能力不强、分析问题不是很清晰、思路不够逻辑性。
三、不要求完美但要足够好。 我们都知道无论准备得多么充分,求职者也不可能预测到所有面试现场所遭遇的情况和问题,所以没有必要要求面试前准备得多么完美,而是需要认清自己已经做足了准备,只需要自己在面试时对准备的内容回答无误就足够了。
❼ 求职者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有哪些
求职来者需要具备的心源理素质 经过大量经验的总结,求职者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不外有以下几点:要善于人际交流对于初来面试的学生来说,人际交流是领导最看重的素质之一。应聘者应在面试前准备实例来展示你在该方面的心理素质。人际交流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关键需求,从作为团队成员有效的进行工作,以及在客户与管理层面前进行演讲。 有表现出领导和组织能力 具备流畅清晰的语言能力 不管是以上的人际交流、还是领导组织能力,都需要涉及到语言。
❽ 员工面试性格心理测试题
1. 评分标准:符合情况在括号内打2分,比较符合的打1分,比较不符合的打-1分,完全不符合的打-2分,在符合与不符合间0分
2. 测试题
( )1.做事力求稳妥,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
( )2.遇到可气的事情就会怒不可诉。想把心里的话全部说出来
( )3.宁愿一个人干事,也不愿意与多个人在一起
( )4.到一个新的环境可以很快的适应
()5.厌恶那些激烈的争吵,比如尖叫,危险的镜头等
()6.和别人吵架,总是先发制人
()7.喜欢安静的环境
()8.喜欢和人交往
()9.羡慕善于克制自己感情的人
()10生活哟规律,很少违反 作息制度
()11.多数时候是乐观的
()12.碰到陌生的人感到拘束
()13.碰到气愤的事情能够很好的克制自己
()14.做事情总是有旺盛的精力
()15. 遇到事情举棋不定,优柔寡断
()16在人群中不会感到拘束
()17.情绪高的时候做什么事情都有趣,情绪低落,干什么都没有趣
()18.当集中精力与一物时,很难那有事情让他分心
()19理解问题总是别别人快
()20.碰到问题总是有一种恐惧感
()21.对学习,工作。事业怀有很高的热情
()22.能对付长期枯燥,单调的生活
()23.符合自己的事情就会干劲十足,否则就不想干
()24.一点小时请酒会硬气情绪的波动
()25.讨厌做需要那心和细致的工作
()26.与人交往不坑不卑
()27.喜欢参加热烈的工作
()28.爱看情感细腻,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文学作品
()29.工作时间长了酒会感到疲倦
()30.不喜欢长时间讨论一个问题,喜欢实际的动手去做
()31.宁愿侃侃而谈,不愿窃窃私语
()32.别人说我总是闷闷不乐
()33.理解问题总是别别人慢
()34.疲倦后有短暂的休息有可以精神百倍的工作
()35.心里有话,宁愿想也不会说
()36.认准目标希望尽快的实现,否则不会罢休
()37.学习一段后总是比别人疲倦
()38.做事请有些鲁莽,不考虑后果
()39.老师讲授知识,总是希望讲慢一点,多重复几遍
()40.能够很快忘记不愉快的事情
()41.做事情总识别别人快
()42.喜欢运动量大的活动或者是文艺活动
()43不能够很快的将注意力从一件事情转移到另外的一件事情上
()44.接受一项任务后希望迅速的完成
()45.认为墨守成规比冒风险好
()46.能同时注意几件事情
()47.当我烦心的时候,别人很难让我高兴
()48.爱看跌宕起伏激动人心的小说
()49.对工作抱认真严谨,始终如一的态度
()50和周围的人的关系不是很好
()51.喜欢复习以前的知识,重复掌握已经掌握的工作
()52.希望变化大,花样多的工作
()53.小时侯会背的诗歌,觉得比别人记得清楚
()54.别人说我出语伤人,可我不觉得
()55.在体育活动中,常因为反应慢落后
()56.反应敏捷,头脑机灵
()57.喜欢有条理,不麻烦的事情
()58.兴奋的事情会让我失眠
()59.老师讲的新东西常听不懂,一旦听懂就很难忘记
()60.假如工作枯燥,马上情绪低落
三.具体评分
类型 题号 总分
胆汁质 2 6 9 14 17 21 27 31 36 38 42 48 50 54 58
多血型 4 8 11 16 19 23 25 29 34 40 44 46 52 56 60
粘液型 1 7 10 13 18 22 26 30 33 39 43 45 49 55 57
抑郁型 3 5 12 15 20 24 28 32 35 37 41 47 51 53 59
❾ 如何面试出求职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试下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录用你? 面试官通过这一问题可了解应聘者的工作能力、说话艺术、自信与否以及对外界质疑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应聘者对原因的阐述,可以让面试官更好地认识他的自我认知能力。 提出这样的问题,面试官可以做到对症下药,从应聘者的回答当中,对其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可以判断其能否很好地胜任工作。看应聘者如何表述这个问题,亦能判断其是否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能很好地为公司作出贡献。 关键词:自信心 心理承受能力 自我认知 自信心。自信心十足的人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通常会有条理地罗列出自己的优势以及自己在被录取之后的工作表现和效益。起码在其自身看来,自己是具有较高的工作能力的,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做好,那么,面试官就没有必要替他自信了。 心理承受能力。如果因为无法接受质疑,或者对突如其来的压力性问题感到慌张,无所适从,这通常是心理承受能力弱导致的。 自我认知。能够最为适当地表达自己,将自己的能力、优缺点及可取之处分析阐述清楚,这样的人通常具有较高的自我认知能力。 1.应聘者因盲目自信而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徒有其表 有些应聘者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一直用吹捧的语言来不停地夸奖自己,有些人甚至还会说“给我一根杠杆,我就可以撬起地球”,但是就是没有一句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好的话,对具体的专业性问题则只字不提。对这样的人,面试官就要注意了。他们无疑是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的,内心其实很虚,因为怕被问到十分专业的问题,就用一些无法查证的话来掩饰自己的不自信。 结论:这种盲目自信的背后就是自卑在作祟,这类应聘者心理承受能力一般,自我认知能力不足。 2.应聘者以自我为中心,一份志在必得的样子,但与应聘职位的要求背道而驰 有些应聘者极度自我,什么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在回答面试官提出的问题时,什么都不加考虑,他们认为自己就是真理的化身,甚至不把面试官放在眼里,说话的语气毫不谦虚,还坚信自己对这个岗位是志在必得的。也许这样的人是有某些方面的能力,但是很自负,完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这样的人基本上是不符合我们的招聘要求的,他总是在说一些很不在正题上的话,与我们的要求背道而驰,这样的人我们为什么要录用呢? 结论:这类应聘者自我认知能力较弱,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全面、彻底。 3.应聘者的回答照本宣科,过于俗套,缺乏新意 应聘者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似乎是在背课文,面试官一听就觉得是在哪里找的固定的东西。这种人虽然努力认真,但缺乏主见且不够灵活。企业要找的是应聘者本人,如果只是用别人用过的观点而没有自己的思想,那么即使录用,在日后的工作中也不会有太出色的表现。 结论:这类应聘者不自信,心理承受能力一般,需要进行优势挖掘。 4.应聘者的回答闪烁其词,存在可疑成分 为了能够成功被录取,有些应聘者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他们会制造一些假的证件或者叙述一些不真实的经历,希望在面试官心中树立良好形象。 通常这些应聘者的气势会比较虚,由于说谎时底气不足,对于事实夸大部分会闪烁其词。面试官可以抓住一些蛛丝马迹,再进行延伸提问。 结论:这类应聘者不自信,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自我认知能力一般。 某公司由于工作的需要,现急需招聘一位企划部工作人员。为了选对人才,面试官要求应聘人员说一下公司录用他们的理由是什么。下面是一位应聘者的回答: “我本人的工作能力很强,曾在一家大型公司企划部做过三年,工作表现突出,只因在那里我觉得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公司大就难免鱼龙混杂,前不久我还遭到别人的诬陷,我想大家可能是因为嫉妒我吧。我觉得我自己有能力,又何必在那里受气呢。我以前在工作的过程中,很卖力,很有责任心,业绩在同事面前位居第一,同事们都很羡慕。我曾经在企划部提出过很多有用的方案,而且大多数被采用,就在我即将晋升之际,招人嫉妒,被人诬陷,我不想在那里待了,就找到了贵公司,我肯定会对贵公司作出很大的贡献的……” 这位应聘者将自己描述成一位有经验、有能力的优秀人才。但是经过分析,我们会发现他的回答存在很多问题。 (1)应聘者在回答的过程中,只是空讲自己的能力很强,很有经验,但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却只字不提。他只用几句话概括了自己的优秀,却没有举例说明,让人对此感觉不是很真实,或者不是很有说服力,给人一种模糊不清的感觉。面试官如果有意的话,可以问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证明他是如实描述,还是在自吹自擂。 (2)应聘者对“诬陷”一事一概而过,面试官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因为这极有可能只是应聘者个人的臆断,或者是为“上一任离职”找个迫不得已的理由,避免因薪水或是个人问题离开而失去本次工作的机会。所以,对于其具体的离职情况,面试官不妨再做进一步的考察。 (3)通过回答,我们看到了该应聘者在面对人生中的“不白之冤”采取了消极的态度,也可以看出来,此应聘者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差,没有心计,遇事不会转弯,过于直白地想事情、处理事情。工作中,这样的情况甚至更复杂的情况难免还会被遇到,如果一味地选择退缩,那明显这不是我们需要的员工,因为他不具备企业所需要的稳定、坚韧、应变能力等素质。 另外,从应聘者的表述来看,其心理承受能力及情绪调控能力也较弱,对于上任工作经历仍处于抱怨、郁闷的状态中,这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以后的工作。 5.应聘者回答时镇定自若,言语间可看出其能力与修养 有些应聘者的回答则十分到位。他们介绍自己的工作经历,态度真诚、不急不慢,详细地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娓娓道来,而且在公司的发展方向上更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且这种见解还能对公司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样的应聘者无疑是企业所需的。面试官可以趁热打铁,追加其他的问题,看他如何回答,顺便可以考察一下他的随机应变能力,以确保万无一失,为企业选对人。 结论:这类应聘者有自信,而且心理承受能力较好,也具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 ◎信息的真实性是需要进一步考证的,不能只看表面。
❿ 如何面试出应聘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面试提问里,问到“我们为什么要录用你”这个问题,就是为了看看应聘者的心理承受力。面试官通过这一问题可了解应聘者的工作能力、说话艺术、自信与否以及对外界质疑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应聘者对原因的阐述,可以让面试官更好地认识他的自我认知能力。关键词:自信心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认知提出这样的问题,面试官可以做到对症下药,从应聘者的回答当中,对其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可以判断其能否很好地胜任工作。看应聘者如何表述这个问题,亦能判断其是否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能很好地为公司作出贡献。自信心。自信心十足的人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通常会有条理地罗列出自己的优势以及自己在被录取之后的工作表现和效益。起码在其自身看来,自己是具有较高的工作能力的,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做好,那么,面试官就没有必要替他自信了。心理承受能力。如果因为无法接受质疑,或者对突如其来的压力性问题感到慌张,无所适从,这通常是心理承受能力弱导致的。自我认知。能够最为适当地表达自己,将自己的能力、优缺点及可取之处分析阐述清楚,这样的人通常具有较高的自我认知能力。1.应聘者因盲目自信而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徒有其表有些应聘者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一直用吹捧的语言来不停地夸奖自己,有些人甚至还会说“给我一根杠杆,我就可以撬起地球”,但是就是没有一句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好的话,对具体的专业性问题则只字不提。对这样的人,面试官就要注意了。他们无疑是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的,内心其实很虚,因为怕被问到十分专业的问题,就用一些无法查证的话来掩饰自己的不自信。结论:这种盲目自信的背后就是自卑在作祟,这类应聘者心理承受能力一般,自我认知能力不足。2.应聘者以自我为中心,一份志在必得的样子,但与应聘职位的要求背道而驰有些应聘者极度自我,什么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在回答面试官提出的问题时,什么都不加考虑,他们认为自己就是真理的化身,甚至不把面试官放在眼里,说话的语气毫不谦虚,还坚信自己对这个岗位是志在必得的。也许这样的人是有某些方面的能力,但是很自负,完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样的人基本上是不符合我们的招聘要求的,他总是在说一些很不在正题上的话,与我们的要求背道而驰,这样的人我们为什么要录用呢?结论:这类应聘者自我认知能力较弱,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全面、彻底。3.应聘者的回答照本宣科,过于俗套,缺乏新意应聘者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似乎是在背课文,面试官一听就觉得是在哪里找的固定的东西。这种人虽然努力认真,但缺乏主见且不够灵活。企业要找的是应聘者本人,如果只是用别人用过的观点而没有自己的思想,那么即使录用,在日后的工作中也不会有太出色的表现。结论:这类应聘者不自信,心理承受能力一般,需要进行优势挖掘。4.应聘者的回答闪烁其词,存在可疑成分为了能够成功被录取,有些应聘者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他们会制造一些假的证件或者叙述一些不真实的经历,希望在面试官心中树立良好形象。通常这些应聘者的气势会比较虚,由于说谎时底气不足,对于事实夸大部分会闪烁其词。面试官可以抓住一些蛛丝马迹,再进行延伸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