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中常见的陷阱
Ⅰ 求职陷阱有哪些
再过一个月就要迎来2020年了。热热闹闹,欢天喜地地过完一个春节之后,各位求职者们就又会迎来一个求职的高峰期。金三银四是求职旺季,机会也多,但是,大家也必须要提防那些骗子公司和职场骗术!
六.奇怪地址
一些求职者在电话跟HR沟通之后,HR邀请他去一个地方面试,但是这个地址十分偏僻。还有一种情况:有的求职者是在高档写字楼里接受面试,但是等签了协议之后,HR却把他带去一个十分破旧且偏僻的地方,告诉他这才是他的办公地点。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尽快抽身。
大家在外打拼,每个人都想快一点,多挣点钱。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其实无可厚非,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大家因为这种心理,掉到了招聘方早先就布好的陷阱里,就极难脱身了。以上六大求职陷阱,还请各位留心。
Ⅱ 求职就业过程中的常见陷阱有哪些
一、招聘陷阱第一大类:虚假职位信息
1、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
2、借招专聘属之名储备人才
3、以招聘之名非法敛财
二、招聘陷阱第二大类:通过招聘对应聘者进行压榨
1、以招聘之名诱人犯罪
2、招聘时设下薪酬陷阱
3、粉饰职位信息骗取劳动
Ⅲ 求职中常见的招聘陷阱有哪些
1、推荐工作式陷阱
主要方式:这种欺骗行为,主要是一些挂着职业介绍所的介绍工作地方,或者是假称学校的老师之类和你扯得上一点关系的人,他们一般号称在某公司有认识的熟人,能给你推荐工作,只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这些骗子一般会主动出击,要求帮你推荐工作,但是前提是你得缴纳“推荐费”。缴纳完推荐费之后,要不就是根本就不能再找到人,要不就是拿到推荐信以后,前去应聘,你发现推荐信并不起作用,或者目前这家单位根本不招聘这个职位。
2、警惕收费式陷阱
主要方式:还有一些公司在招聘的时候,以招聘录用为借口,征收一部分的押金或者是保证金,或者以入职培训的名义,骗取求职者的财物。这类诈骗在轻松许诺工作机会的同时,对方就会对你提出收费要求。国家相关法律有“用人单位不得以收取押金、保证金、集资等作为录用条件”的明文规定。
3、警惕信任式陷阱
主要方式:还有一些诈骗分子,这很好地利用了大学生现在的一些不乐意干活,只是想挣钱的心理,用一些轻松的网上工作来招聘大学生工作。许多学生在相信后,骗子会先用一两次的甜头骗取学生的信任,之后再利用信任伺机作案。这类陷阱需要学生擦亮眼睛,提高警惕,不轻信他人,也不要在尝到甜头后就失去戒心。
4、警惕试用期式陷阱
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就是,试用期的时候工资很低,让一些新人根本就熬不过试用期,然后辞职之后再同样的方式招人,周而复始,降低成本。另外一种手段就是非法延长试用期。《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Ⅳ 大学生求职常见的求职陷阱有哪些
凡是交钱的都考虑清楚!
案例4:偷换“试用期”概念
小罗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大四学生,她四处投递简历,寻找工作的时候接到了一家小型出版社的电
话,该出版社表示,如果小罗可以在出版社实习三个月并且表现得令人满意的话,双方就可以正式签约。小罗想,在求职的高峰时期去实习的话,将错过不少其他求
职机会。而且,如何定义“表现得令人满意”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于是就没有答应。小罗的同学小夏听说之后,觉得机会难得,于是就联系了这家出版社。在三个月
的实习中,小夏一直在出版社中忙项目、整理资料,十分认真。不过,三个月之后,出版社并没有与小夏签约。后来,小夏听说,出版社只是这段时间的工作比较
多,需要她的帮忙,并没有打算正式签她。
针对此案例,谢伟老师告诉同学们,这种口头合约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求职者们一定要当心, 如果因此错过了招聘的黄金时期,接下来再找工作的话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很多单位可能都已经招到人了。此外,《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劳动合同可以
约定试用期,但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如果试用期超过六个月,就是明显的侵权行为。这些,都需要大学生求职者们多加注意。谢伟老师特别提醒求职者,一
定要仔细阅读劳动合同,尤其是其中关于劳动报酬、工作内容、合同期限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细节。在劳动报酬一栏中,要看清考核、奖励办法;工作内容一栏中,
注意对职位的具体约定;合同期限一栏中,则要注意试用期的期限及相关问题。
——概念解析——
试用期
试用期是指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关系还处于非正式状态,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是否合格进行
考核,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是否符合自己要求进行了解的期限。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
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且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的期限中。
三方协议与劳动合同
三方协议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 能解决应届毕业生户籍、档案、保险、公积金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三方就业协议书不同于劳动合同。三方就业协议书制定的依据是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法规和 规定,协议在毕业生到单位报到、用人单位正式接收后自行终止。而劳动合同是受《劳动法》和《合同法》的限定和保护的。(文·实习生 马媛媛)
■新闻链接
求职路上陷阱多自保意识须加强
大四女生小雪是个“宅女”,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通过网络应聘找工作,她也开始忙着在各大招
聘网站上投简历。当小雪在某人才招聘网上传了简历后,该网站立刻给她发了封电子邮件让她填写完整的个人信息,并说这样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多被好单位录用的机
会。于是她便在网站上输入了自己的资料,包括姓名、电话、地址等。
可谁料在接下来的一周之内,小雪经常接到陌生人打来的电话,称自己是某公司的管人事的,想录用她,但这些单位都是查找不到地址的小公司。更可气的是,小雪的手机上从此多了许多广告短信。她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个人信息已经泄露出去了,而此时想更改也来不及了。
小雪的遭遇可以说是目前很多人都会面临的烦心事。为了防止自己的个人信息被网络骗子利用,对
于求职者来说,首先应选择一家达到一定规模、能够为用户提供全面服务的网站。一般情况下,选择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门户型的招聘网站才是明智之举。除了
相对较为隐私的个人信息应该保密之外,求职者对于自己所投的就业单位事先也要有初步的了解,并且查询他人对于该就业单位的评价,再来综合考虑是否要投简
历。(据广州日报)
Ⅳ 大学生求职常见求职陷阱有哪几种
一是收中介费,随便安排一个岗位。二是销售类,无底薪,收入上不封顶。三是挂羊头专卖狗肉,岗位与属实际招聘信息有出入。四是储备干部,长期作为储备人才得不到成长和发挥所学。五是高薪诱惑前去面试,实际却是非法业务。六是用一夜暴富,出国旅游为诱饵,误入传销漩涡。
Ⅵ 求职中常见的六大陷阱有哪些
再过一个月就要迎来2020年了。热热闹闹,欢天喜地地过完一个春节之后,各位求职者们就又会迎来一个求职的高峰期。金三银四是求职旺季,机会也多,但是,大家也必须要提防那些骗子公司和职场骗术!
六.奇怪地址
一些求职者在电话跟HR沟通之后,HR邀请他去一个地方面试,但是这个地址十分偏僻。还有一种情况:有的求职者是在高档写字楼里接受面试,但是等签了协议之后,HR却把他带去一个十分破旧且偏僻的地方,告诉他这才是他的办公地点。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尽快抽身。
大家在外打拼,每个人都想快一点,多挣点钱。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其实无可厚非,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大家因为这种心理,掉到了招聘方早先就布好的陷阱里,就极难脱身了。以上六大求职陷阱,还请各位留心。
Ⅶ 应届生常见的求职陷阱有哪些
收费陷阱
一些伪装公司利用新人入职,收取各类费用,例如工装费、体检费、培训费、风险抵押金、违约金等等。然后工作一段时间后,公司再找各类理由让员工主动离职,例如外调偏远地区、转化其他部门等等理由,让员工主动违约或主动放弃岗位,然后不给员工返还各类费用。
应届生在找工作期间有部分学生会遇到求职陷阱,在这优就业给大家列举一些:
培训陷阱
一部分培训机构会伪装成各类公司,招收工程师助理、讲师助教之类的职位。告诉毕业生你们能力不行从助理或者助教开始,逐步成长。大部分学生也知道自己水平有限又想好好把握机会,就来到公司就职。到企业后公司以你水平不行为由让你转成学员从新学习,从中收取培训费用。
试用期陷阱
一般试用期薪水往往低于正常工资水平,很多用人单位为了使用廉价劳动力,往往利用这一理由,在试用期期间,承诺转正后的薪酬福利,然后在几个月的试用期一过,找各种理由辞退员工,再进行下一批招录。
薪酬陷阱
薪酬陷阱是指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以高薪资、高职位诱惑应聘者,让大学生刚进入公司后就出任各类主管、总监、经理等职务,但这类公司基层职位就是主管、总监、经理等。利用名头和高薪诱惑,让员工完成工作,又以工作不满意或目标没打成等原因辞退员工。
其实大部分企业还是真心招收员工,以各种理由欺骗、利用求职人员的公司还是占少数。但各位求职这还是要注意上当受骗,合理防范。防范注意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正确判断自身能力,切勿急功近利找适合自己的职位,别贪图一时诱惑。到单位后也可以和老员工处理好关系,了解公司情况,一般大企业都有导师制度,会有老员工带新人工作。
另一方面在选择企业上如果大企业一般可以放心,小企业多留意企业网站、网上公司各种言论。多搜集公司资料,包括主营项目、产品情况、公司地址等等。如果遇到骗子公司也请采取正当措施处理。